APP下载

岭南医家对叶天士温病学术的传承*

2016-01-31黄子天刘小斌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2期
关键词:叶天士温病医家

黄子天,刘小斌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 510006)

岭南医家对叶天士温病学术的传承*

黄子天,刘小斌△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 510006)

通过收集岭南医著中对叶天士温病学术的论述以探讨岭南医家对叶天士温病学术的传承。认为岭南医家在传习叶天士学术经典的基础上,补充叶天士临床未备,拓展叶天士理论框架,进而思辨叶天士学术经验。岭南医家对叶天士温病学术的文献传承,实质上是在学习、效仿的过程中阐述自身的学术经验。这既是对叶天士温病学术的发扬,拓宽了叶天士温病学术的临床普适性,也是对岭南温病学术内涵的充实,并以此实现了岭南温病学术水平的提高。

岭南;温病;文献传承;叶天士

岭南医学是中医学的一个地域性学术流派。岭南医家在继承中医学经典理论基础上,结合岭南地区特点所作出的创新,既发展了中医学学术,也充实了岭南医学的学术内涵。清代名医叶天士温病学术对中医学的影响极其深远,其著作传入岭南后,在岭南广为传播,对岭南医学产生了巨大影响。通过收集岭南医著中对叶天士温病学术的论述,从而探讨岭南医家对叶天士温病学术思想的传承,发掘岭南医家结合岭南独特的地理、气候、人群等特点对叶天士温病学术思想的发挥,无论是对叶天士温病学术研究的拓展,还是对岭南温病特色的凝练,都能够提供借鉴与启发。

1 传习叶天士学术经典

岭南医家传承叶天士温病学术的基础是整理温病学术。如潘名熊《叶案括要》中,与温病相关者有“风温”“温热”“暑”“疫”4篇[1],绝大部分条文均为采录《临证指南医案》对应篇章内容概括而成,加以作者按语并附医案五则,观其论、其治悉遵叶天士学说。又如刘仕昌通过整理叶天士小儿温病学说,认为其确立了小儿温病四时辨治方法,大大丰富了小儿温病的辨证施治体系,且对成人之温病亦有较大的临床指导意义[2],这些整理工作促进了叶天士温病学术在岭南的传播。

2 补充叶天士临床未备

随着岭南医家对叶天士温病学术认识的提高,岭南医家在临床实践中逐步发现其未备之处并给予补充。如林庆铨《时疫辨》在辨治鼠疫时提出:“疫病……惟叶氏天士、吴氏鞠通二家,论辨最为精详。呜呼!近来鼠疫,辛凉不应,宣泄亦不应,何也?盖疫病有常有变,有阴有阳,其症之常照叶、吴二氏方书治之随愈。其症之变,虽有敏者,亦莫措其手。然则置之不论乎?曰:不然。[3]”进而对鼠疫的辨治进行完善。又如陈渔洲《白疹秘钥》曰:“自前清之世,白疹一症稍稍出现,如叶香岩之《温热论》……亦偶论及之,惜乎语焉不详,使学者有望洋之叹,而白疹之治法仍未得其要领也。[4]9”并详述叶天士辨治白疹之得失:“渔洲按:香岩所谓白(),即今之白疹。其症多由温湿内郁,伏久乃发。香岩谓湿郁卫分,汗出不撤,是指其症状之轻者言也。若其症状之重者,及时初见汗出,其疹亦必不免于出也。至久延时日,气液已伤,补以甘药。治法虽云尽美矣,而未尽善也。[4]14”从而结合自身临证经验对白疹提出了完备的辨治理论,这些补充都体现了岭南温病学术的提升。

3 拓展叶天士理论框架

除对叶天士温病学术的局部补充之外,也有岭南医家对其温病学术理论框架进行整体的改进,典型代表是陈任枚的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温病学讲义》[5]。陈任枚在其撰写的“第一篇原理”中,阐述了温病的病因、病象、辨脉、辨舌、辨兼夹等内容,对温病的认识全面系统。其理论核心在于以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为根本,增加五脏病象、五兼、四夹,构建了一个独具特点且完备的温病辨治体系。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基于卫气营血辨证但实际已超脱卫气营血辨证的温病理论框架。这种改进意味着岭南温病学术的理论水平达到了新的层次。

4 思辨叶天士学术经验

4.1 思考叶天士温病学术是否适于岭南

叶天士是江南人士,其温病学术理论是否适用于岭南地区?岭南医家结合临床实践各抒己见。有医家认为适用,如蒋希曾治疗广州“春温”一症,推崇叶天士之法:“叶天士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独开南方之生面,补《内经》、仲圣所未备。盖心与肺近,病久不解,或医治其逆,即传心包,神昏发厥,为祸最速。江南多瘴疠,故有温症,粤东更暖,温症更多也。病在肺经,宜轻清凉散,以透客邪,使邪从口鼻而入者,仍从口鼻而出,自然奏效。[6]”但也有医家持相反意见,如卢觉非指出“夫江南风俗,土薄气轻,天士轻扬凉解,原用得着。若五岭以南,水土润湿,况当长夏,湿气用事之际,人中尔毒,而成湿病,势盛病深。叶派轻骑,用不着矣。欲挽狂澜,惟仲师白虎加桂枝或苍术一方,先行燥化,然后清之耳。[7]”不同医家对此问题持不同意见,反映了叶天士温病学术在岭南本土化的过程中所引起的学术争鸣。

4.2 于治疗岭南温病中变通叶天士温病理论

这种争鸣也促进了岭南医家对岭南温病学术内涵的考察。如杨鹤龄《儿科经验述要》结合岭南地域对温病学术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普适性进行思考,认为时代不同、地理不同、气候互异,均影响人身体质,结合自己临证经验,指出“粤省之与江浙,气候地土又复不同,用药之法,不无差异……凭个人五十年来之经验,审知其确具实效者,择要照实录,毫不隐秘,以成此书。敢谓此时此地,执此以治儿科诸疾,但能认症真确,无不药到病除。然移之远省,则因地土气候及人体禀赋不同,或须增减选择应用。未经游历各处,实地试验,不敢概其必效。抑千数百年以后,时代环境变迁,则虽在粤省,或有不应,亦未可知,此则有待于后世学者发扬而光大之也。[8]124-125”杨鹤龄对岭南温病的特点也有论述:“湿温一症,小儿感染颇多……吾粤地土卑湿,症常多见。[8]166”在处方用药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岭南特色,并自述:“本书所用药物,其中有本草所不载者,乃吾粤草药,治病卓著效能。[8]126”如治风热证有竹笔、象牙丝、禾秧、布渣叶,治暑证有土茯苓、布渣叶,治湿温证有土茯苓、土茵陈、布渣叶、刀豆花。

5 结语

王永炎指出:“师承关系也可能是穿越时空的私淑,即未经学派代表人物的躬亲指点,只是自学其著作而追随弘扬其学说主张。[9]”岭南医家对叶天士温病学术的传承模式即此类型。

岭南医家对叶天士温病学术的传承,实质上是在学习、效仿的过程中阐述自身的学术经验。这既是对叶天士温病学术的发扬,拓宽了叶天士温病学术的临床普适性,也是对岭南温病学术内涵的充实,并以此实现了岭南温病学术水平的提高。

[1]潘名熊.叶案括要(影印本)[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1:250-284.

[2]刘仕昌,梁利明.叶天士小儿温病学说初探[J].新中医,1987 (2):11-12.

[3]林庆铨.时疫辨(影印本)[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9: 7.

[4]陈渔洲.白疹密钥[M].东莞:南方印务局,1937.

[5]陈任枚,刘赤选.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温病学讲义[M].广州: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印刷部,1929.

[6]蒋希曾.经验医案[M].瑞元堂藏板刻本,1890(清光绪十六年):16-17.

[7]卢觉愚.觉庐医案新解附医话录存[M].香港:雅露毕印务公司,1938:10.

[8]杨鹤龄.儿科经验述要[M].邓铁涛,等点校.岭南儿科双璧.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9]王永炎.序一[M]∥胡国华,罗颂平.全国中医妇科流派研究.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5.

R254

A

1006-3250(2016) 02-0156-01

2015-06-1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岭南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建设项目(国中医药科技发[2012]27号)

黄子天(1987-),男,广东揭阳人,在读博士,从事岭南中医学术流派研究。

△通讯作者:刘小斌(1951-),男,教授,E-mail:lxb_6984@ 163.com。

猜你喜欢

叶天士温病医家
基于温病古籍的寒疫辨治规律分析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温病教学中应用“以纲带目”教学法的探讨
叶天士棋子治病
叶天士拜师谦学
医学家叶天士治贫
《温病条辨》脉诊探蕴
叶天士栀子豉汤的临床运用
清代著名医家莫枚士之《经方例释》临证用药思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