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蜀中名医刘仕廉生平考略*

2016-01-31鞠宝兆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1期
关键词:双流县名医阴阳

吕 凌,曹 瑛,鞠宝兆

(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 110847)

蜀中名医刘仕廉生平考略*

吕 凌,曹 瑛,鞠宝兆

(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 110847)

刘仕廉,字清臣,四川双流人,生活于清代嘉庆至光绪年间,代表作为《医学集成》。刘仕廉幼年学习诗文辞赋,后因中年陡患足疾而潜心岐黄,自学10年始以悬壶济世。其学问宏通,见病亦广,大小沉疴随治即效,由此医名远扬,成为晚清蜀中名医。其学术由门人张文俨、李仲元及家人继承,其玄孙刘梓衡继承家学,亦为四川名医,著有《刘梓衡临床经验回忆录》。

蜀中名医;生平;考略;刘仕廉

刘仕廉,字清臣,四川双流县北郊磨子桥(今金花乡双合村)人,清代川蜀地区名医,著有《医学集成》四卷、《醉吟诗草》一集,校正李培郁《医理汇精》二卷。刘仕廉先治儒学后精医术,既于医理多有发挥,又于临证颇有心得。惜其生平材料简略无序,故将研究所见加以整理,以复其光华而裨益后学。

1 生卒年代考略

对于刘仁廉的出生年代,各资料记载不一。《双流县卫生志·人物》言“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1],《中国历代医史》记为“生于清嘉庆十四年”[2],而《中医人物辞典》写作“1804年”[3]。考《医学集成·自叙》“同治癸酉,廉年七秩”[4]之语可知,同治癸酉(1873)年,刘仕廉年70整,故可知其生年当为嘉庆八年,即公元1803年。

关于其卒年大多材料未予说明,仅《中国历代医史》[2]记载为“殁于光绪年”。据《医学集成·叙》落款处“时同治十三年岁官甲戌清和既望香圃骆世馨撰”之语,可知此时刘仕廉依然健在。此后一年则为光绪元年,因此刘氏殁于光绪年间之说应该可信,但目前的文献资料尚不足以举证具体年代。

2 生平事迹考略

2.1 学本于儒,期以大器

刘仕廉幼年攻读童子试科目,学习诗文辞赋,聪明特出,倜傥不羁,文字皆工而诗赋尤胜,曾跟随名儒宋西桥治学,参加童试名列前茅。宋西桥对其十分器重,认为他日必成大器。其著有《醉吟诗草》,收录其平生文学作品,宋西桥赞之曰:“汝从此不死矣,诗才若此,可付枣梨,以公同好。”

2.2 父殁己病,潜心岐黄

道光丙申(1836)年,因父亲辞世,刘仕廉抱歉多端,于是博览搜奇,无不学习。道光壬寅(1842)年,39岁的刘仕廉突患足疾,寸步难移,虽延医调治,浪费多金,非但无效反致足不能动,手不能举,项强筋痛,骨瘦如柴。病经5年,医过百余,九死一生,未见好转。于是自买药书,用尽舒筋除湿之方药仍不奏效,后遵一医书痿躄门之“五痿症”调理,始服高丽参和银花以解前药,继服补中益气汤以扶正气,手足头项俱能活动,再服十全大补汤去芎苓加附片、枸杞、巴戟、鹿茸,数剂即获大效。此后改服丸药,诸病皆失,行走如常。经历此番病痛,刘仕廉深有感触,从此以后无意功名,潜心医学,开设药肆,普集药书,细心研读,务求以医济人。历约10年,自学既成,刘仕廉始以悬壶回世,历遍朱门茅屋,临证颇多,见病亦广,大小沉疴随治即效,由此医名远扬,成为晚清蜀中名医。

2.3 立书传道,学荫后世

刘仕廉由儒学而治医学,学问宏通,治验丰富,深得当时公卿学者敬重,与时任邑侯陈枝莲、幕僚吴又香交好,吟咏唱和,兼论病方。据《指痕诗文集》[5]记载,刘仕廉70岁时曾为慈禧太后诊病,并于处方后题诗曰:布衣七十观高堂,亲挹天颜议处方;事不随心都是病,调和肝木得逍遥。因晚年善病,故闭门著书,纂辑先贤论述,参以平生治验,手录成篇。但恐以医之小道见名于后世,故不愿轻意刊行。同治癸酉(1873)年刘仕廉年已七旬,经友朋门人再三劝促,方由同邑训导李培郁校正,其胞弟刘仕鹏校阅,并令三子永钟抄写1年,使得刊刻成书,名曰《医学集成》。

《医学集成》又名《医学指南》,凡四卷,首载医论大纲,提纲挈领地论述阴阳、脏腑、诊法;卷二、卷三介绍伤寒、温疫、内科杂病及妇科、小儿及疮症,每论一病皆标示纲领,载列一方或数方,又随录针灸穴位,以按证选方选穴,切于实用;末卷为医论、医案、十二脉络任督二脉图及经穴歌,并载“医中百误”、“程钟龄医门八法”,供后世借鉴,以避误就正。所载铜人图4幅与《医宗金鉴》、《针灸大成》无异。是书切而不泛,简而不繁,诚后学之津梁,入门之路径,故多次再版,广为流传。

刘仕廉病故后,邑宰陈枝莲为其墓碑题字“清逸民刘清臣老先生之墓”,并书对联云:“两行橘树诗人宅,数种梅花处士坟”[5]。刘仕廉学术由门人张文俨、李仲元及家人继承,其玄孙刘梓衡(1919-1999)为四川名医,曾任《西南新闻报》社长,国防部新军六纵队少将副司令,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省政协委员,著有《刘梓衡临床经验回忆录》。

3 医学思想考略

3.1 阴阳为医道之要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刘仕廉认为此一言可终者,惟阴阳两字而已。并指出:“病之千头万绪,不外五脏六腑,而脏腑诸症,不外阴阳。后世妄立名色,舌有三十六,喉症七十二,疸有二十四,诸如此类,难以枚举,况此三者亦只分阴阳而已。”故刘仕廉于《医学集成》开篇即论阴阳,认为天地、人身、疾病、药物各有阴阳,其中“天地阴阳之道,诚万物生化之源也”,“人身有阴阳,即肾与命门所藏之真水真火是也……人身阴阳之道,学者所当究心也”,“病有阴阳……尤当细察”,“药有阴阳,当知宜忌”。一言以蔽之,“阴阳奇偶之道,诚生生不息之机也”。

3.2 针灸为神功妙术

《医学集成》卷二卷三详论外感、内伤等各科病证,于多数方论后附有灸治穴道,以为外治之一助,如“灸痿证穴道:公孙、外关、太冲、内庭、三里、阳辅”。至于穴道,则在卷四中对十四经经穴定位进行了详细描述,并补入铜人明堂图4幅,上述工作不仅有助于十四经经穴的普及与传播,对研究针灸经络的走行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6]。刘仕廉对针灸学的重视,正如他自己所言:“针灸诸病,功成反掌,但神功妙术,自汉失传,精于穴道者,恒不数觏,余尝感慨久矣。道光戊申,忽于杨子坚处得铜人图四幅,与《医宗金鉴》、《针灸大成》无异,细心研究三十余年,凡遇疾病,施治即效,予特表而出之,为司命者指一准则云。”

3.3 用药贵在真实

刘仕廉一生勤于临证,屡起沉疴,深刻认识到用药在疾病转归中的重要性,一再强调用药贵在真实。考之《医学集成》此说当有三层意思。

其一,医家处方,贵在真实。“本草所载药品三千,常用不过三百。当于二三百中考究五味五色,辨明寒热温平,更必详究真伪,斯运用乃见如神。药品无论贵贱,总以有精汁、有气味者为佳。切莫好奇,喜开别名,致药肆不知,胡乱称拣,误人性命。药之灵应,不在贵贱;方之灵应,不在多寡。药求真实,方求对症。若用希奇难买之药,富者担延时日,贫者束手待毙矣”(《医学集成·凡例》)。

其二,病家取药,贵在真实。“病家取药,莫惜银钱,务求上池灵品。若图便宜,七折八扣,亏人工本,药定难言。卖者射利,买者损钱,而病者含冤受困矣”(《医学集成·凡例》)。

第三,药铺贩药,贵在真实。“开药铺之家,务采上品药材,遵古炮制,情愿使人说我药贵,莫使人说我药假,此中造无限功德。若以假作真,误人性命,生人易欺,冥法难逭”(《医学集成·凡例》)。

3.4 病有可治难疗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提出了著名的“六不治”思想,刘仕廉也认为病有可治难疗之分。首先,富贵之病难治,贫苦之病易愈。“富贵之病难治,一经染患,日更数医,一清、二表、三攻、四补,任意胡为,以至轻者重,而重者危矣。贫苦之病易愈,延医难,取药更难,说病抓药,不日愈也。虽不尽然,大半如此”(《医学集成·凡例》)。其次,有形之病可治,无形之疾难疗。“风寒暑湿,六欲七情,疮痍癣疥,皆有形之疾,医能施治。无形之疾,如不端品行,不顾声名,奸诈机谋,心术尽坏,酿成怪病,此无形之疾,医不能治。《书》云:自作孽,不可活。人须悔过迁善,百中可救二三,否则遗及后人,立见消亡,较传尸痨为更毒”(《医学集成·凡例》)。

综上所言,刘仕廉一代儒士三折肱而成良医,见闻广博,同游名士,赅言医道,传书后学,其学识可敬,其风采可赞。刘仕廉于医学独到之处颇多,本文抛砖引玉,希望其学术思想得到进一步的整理和发掘,以造福苍生,福泽当代。

[1]双流县卫生局志卫生志编纂委员会.双流县卫生志[M].双流:双流县卫生志编纂委员会,1985.

[2]上海中医学院附属中医文献研究馆.中国历代医史[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附属中医文献研究馆,1959.

[3]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中医人物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4]刘仕廉.医学集成[M].刻本.醉吟山房,1873(清同治十二年).

[5]刘梓衡.指痕诗文集[M].成都: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2005.

[6]夏淑文.《医学集成》的特点及其针灸学成就[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3):42-43.

R222.19

A

1006-3250(2016) 01-0080-02

2015-05-13

国家中医药古籍文献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2010GJ08)

吕 凌(1979-),女,辽宁沈阳人,讲师,医学博士,从事中医医史文献研究。

猜你喜欢

双流县名医阴阳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便秘应该怎么吃?名医这样告诉我们
服药先分阴阳
Yin and Yang: Finding Balance and Understanding
法于阴阳
双流撤县设区获批
古代凤毛麟角的女名医
空巢老人生活状况调查分析研究——基于成都市双流县的调查
坚持低碳发展致力发展与环保双赢——以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