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西传的跨文化传播研究综述*
2016-01-31蒋继彪
蒋继彪
(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南京 210023)
针灸西传的跨文化传播研究综述*
蒋继彪
(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南京 210023)
针灸是中国真正对西方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有影响的一个重要领域。随着针灸在海外迅速传播,有关针灸跨文化传播的研究逐年增多。故以美国为例,对针灸西传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中涉及的理论构建、传播历史、传播实践、传播过程中的语言翻译、传播后的本土化、传播的影响因素、传播策略等7个方面进行了概括。针灸西传的跨文化传播研究对促进针灸更好地走向世界、中医被更多的西方发达国家认可、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针灸;跨文化传播;美国;综述
目前,针灸已在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据世界卫生组织第二次全球传统医学调查,截止2012年6月11日,在129个世界卫生组织成员国中,有103个国家认可使用针刺疗法,29个国家有针刺使用法规,18个国家有针刺健康保险覆盖[1]。随着针灸在海外的迅速传播,有关针灸跨文化传播的研究也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研究成果逐年增多。本文以针灸在美国的跨文化传播为例,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7个方面。
1 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的理论探讨
针灸是中医药的一部分,有关针灸跨文化传播的理论研究都被包含在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的理论研究之中。毛嘉陵[2]围绕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者、受众、传播行为、传播的发生发展过程、传播规律、传播媒体、传播技巧、传播效果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和知识,探讨了中医药学术语言的现代转化、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等前沿性话题。刘国伟[3]指出,制约中医跨文化传播的因素包括源文化中医、传播媒介以及目标文化—西方文化。其中,源文化中医为中医的跨文化发展提供了可能,传播媒介的拓展提升了传播的效率,目标文化对源文化的态度制约着传播的效果。
2 针灸跨文化传播历史的研究
Kaplan Gary[4]认为,早期的针灸由华裔移民带入美国,但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对美国主流医学界几乎没有影响,因此针灸在美国存在200多年没有什么发展。Amy E.Warcup[5]将针灸在美国发展的历史分为上世纪70年代、上世纪70~80年代、上世纪80年代、上世纪90年代至今等4个阶段,并详细阐述了每个历史阶段的重要历史事件及其背景。李珏[6]将针灸在美国的发展历史分为4个阶段,并归纳出针灸在美国的发展特点,即从早期的不被重视,到被政府所重视、被民众所接受,再到当今的高等教育、科研创新、立法保障。周一辰[7]等根据针灸在美国的立法情况将针灸在美国的发展分为3个时期,即探索期、立法规范前期和完善立法期。吴根诚[8]等认为,自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的针刺研究逐渐走向世界,其中的若干标志性事件包括我国针刺麻醉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的关注、世界针联的成立和发展、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召开针刺疗法听证会等。林声喜[9]则详细描述了针灸首次在美国内华达州立法的经过,并阐述了美国针灸合法化对欧盟国家以及世界其他各国的影响。
3 针灸跨文化传播实践研究
针灸技术在美国跨文化传播的实践操作主要体现在医疗、教育、科研等3个方面。
3.1 针灸医疗
Du YH[10]认为,腰背痛、头痛、戒断综合征、头颈肩痛、膝关节性关节炎、脑血管病、妊娠恶阻、耳鸣、哮喘、手术后疼痛、纤维肌痛综合征、绝经期和女性更年期状态、三叉神经痛、慢性肌筋膜痛、颞下颌关节对紊乱综合征、肿瘤放疗后副反应等是针灸常治的病种。200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法学进行的“针灸满意程度调查”显示,在接受针灸治疗的患者中,认为针灸对其疾病有效的占86%,其中有近一半的患者认为针灸对其疾病有很大的帮助[11]。2009年,美国《全国健康统计报告》的有关“补充替代医学花费和看补充替代医学治疗师频率”的调查报告显示,在15种最常用的补充替代医学疗法中,针灸的使用率排列第三,仅次于整脊疗法和按摩,远远高于印度医学、催眠疗法、顺势疗法和自然医学等其他传统疗法[12]。
3.2 针灸教育
陆聪[13]介绍了美国针灸与东方医学鉴定委员会 (accreditation commission for acupuncture and oriental medicine,ACAOM)办学资格或相关教育项目认证以及美国针灸与东方医学考试及颁证委员会(National Certification Commission of Acupuncture and Oriental Medicine,NCCAOM)专业资格认证与考试的现状,分析了针灸硕士、东方医学硕士及针灸和东方医学博士学历教育的课程设置,并探讨分析了美国联邦统一的针灸教育、管理以及专业资格认证与考试体系的发展趋势。顾军花[14]则以美国中医硕士培养方案和中国七年制本科相当硕士学历教育比较为例,从教学目的、专业及学制、课程设置等方面对中美两国中医学历教育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比较,提倡中美两种中医教育方式可以相互借鉴、互相补充。
3.3 针灸科研
刘铜华[15]等则撰文指出,目前全美有20多个医疗中心从事针灸研究,尤其对经络穴位电学特性的研究和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开展得比较深入。徐玉东[16]等对中美两国的针灸研究思路进行了比较,认为中国针灸研究思路主要体现在验证疗效、寻找规律、阐明机理和指导临床上,而美国针灸研究思路则主要在于对美国针灸适用人群和形式进行研究、对针灸临床治疗和预防疾病进行疗效评估、对不同针灸理论基础是否导致不同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研究公共政策在哪些方面能够为针灸融入现代医学系统提供指导纲领和进行针灸的生物基础研究。除此之外,美国的针灸研究开始重视方法学,尤其注重强调安慰针灸、假针灸与针灸的对比研究以及针灸治疗的有效性验证[17]。
4 美国针灸流派研究
中国针灸在向世界各地传播的过程中,被当地医生根据该国情况诸如一些特定的治疗方法和概念,进而衍生出一些独特的针灸流派。Eckman,Peter[18]将美国针灸学派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指1949年后发源于新中国的“传统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而第二类则是“古典针灸”,是指新中国成立以前,在港、台地区及日本、朝鲜以及欧洲等国家通过多种途径传入美国的针灸治疗术。除来自中国的传统针灸流派外,目前美国较为流行的还有五行针灸流派、日本针灸流派、韩国针灸流派和美国针灸物理医学流派等[19]。
5 针灸跨文化传播的语言翻译研究
针灸跨文化传播的语言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在针灸名词术语的翻译理论、翻译原则以及翻译方法3个方面。1)翻译理论。国内有关针灸名词术语翻译理论方面的研究主要通过中医名词术语翻译理论体现出来。中医名词术语翻译理论多从西方的翻译理论借鉴而来,目前尚未确定统一的翻译理论和标准,仍然处于争鸣阶段。周义斌[20]等通过对1981年至2010年30年间中医名词术语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发现中医名词术语翻译理论主要有归化和异化、功能对等、关联理论和文化图式理论等。2)翻译原则。李照国[21-22]提出中医名词术语翻译的五大原则,即自然性原则、简洁性原则、民族性原则、回译性原则和规定性原则。3)翻译方法。杨雪[23]等分析了针灸名词术语常用的词素组合、代码标记法、直译法、意译法、音意结合法、借用西医用语及简洁法等翻译方法。黄光惠[24]等认为,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针灸经穴的英译应依据经穴名在中英文化的重叠情况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即两种文化完全重叠时采用直译,相交时采用直译加注,不相交时视情况而采取音译、音译加注或意译。蒋继彪[25]等认为,隐喻广泛地使用在腧穴的命名之中,通过对隐喻的概述、腧穴命名的特点,探讨具有丰富内涵的腧穴英译问题。
6 针灸跨文化传播的影响因素研究
Nigel Wiseman[26]认为,中医在西传过程中将面临语言、文化与现代科学的挑战。李永明[27]认为,针灸在美国传播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主要有:有限的对照试验;缺少客观的证据;机理机制不明;与安慰剂效果相混;疗效重复率不高;诊断治疗过度个体化;缺乏统一共性;技术上难以掌握;针灸从业者所受教育不足;中医针灸标准化滞后。除此之外,东西方文化冲突问题、语言翻译问题、中医法规和保险支付的问题、执照与中医教育管理、中药是食品还是药品等问题,也是阻碍中医针灸在美国传播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28]。
7 针灸跨文化传播的策略研究
许建阳[29]等分析了针灸走向世界的机遇,提出以现代难治病为治疗的突破口、以保健为中医针灸的另一突破口、以针灸基础研究为第二战场向国外传播针灸学术和知识。刘国伟[30]认为,要充分利用传统和现代传播媒介,通过借力和自力推动中医跨文化传播,并根据每个国家具体的情况设计相应的传播方案。李和伟[31]等则认为,要通过加强中医文化传播新路径的应用加强中医药人才国际交流,加强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和合作办医等方面促进中医药在国际上的传播。黄建银[32]认为,由于长期缺乏正确的行业监管和市场准入,传统中医针灸国际发展出现了针灸被异化和针灸“去中国化”的主要问题。故围绕上述问题提出以下策略:实施中医药文化战略;实施中医针灸服务品牌认证管理;支持和推动以中医药学完整体系为目标的海外中医药立法进程,维护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完整性;整合国内外科研力量,积极利用新的思维、新的技术和方法,争取在经络系统研究方面首先取得突破。
针灸西传的跨文化传播研究对促进针灸更好地走向世界、中医被更多的西方发达国家认可、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前人在此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为后续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在研究方法上多为定性的描写,缺少定量的研究。第二,在研究内容缺乏理论指导。大多数论文往往只是就现象谈现象,就问题谈问题。针灸西传是一种跨越不同文化的传播活动,如何运用跨文化传播理论来研究针灸西传现象,目前国内涉及不多。同时研究不够系统全面,没有人从跨文化传播理论的高度对针灸西传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绝大多数是篇幅有限的单篇论文,虽有极少的论文做了相关的研究,但其内容挖掘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还有待深入。
[1]WHO.WHO Traditional Medicine Strategy 2014-2023[M].Hong Kong,2013,22.
[2]毛嘉陵.中医文化传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3-4.
[3]刘国伟.浅析中医跨文化传播[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 (5):1047-1050.
[4]Kaplan,Gary.A Brief History of Acupuncture Journey to the West[J].JACM,1997,3:S5-S10.
[5]Amy E.Warcup.The 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1971 to the Present[D].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Empire State College,2007.
[6]李珏.浅谈中医针灸在美国的发展[J].科学观察,2009,2: 80-81.
[7]周一辰,徐世芳,劳力行.针灸和中医药在美国的发展现状[J].环球中医药,2011,4(1):58-61.
[8]吴根诚,曹小定.针刺疗法走向世界的历史与影响因素及几点思考[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3,1(4):247-251.
[9]林声喜.中医针灸在美国第一个州立法经过[J].中国针灸,2001,21(8):458-460.
[10]Du YH.Preliminary study on disease menu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broad[J].Zhongguo Zhen Jiu,2009,29(1):53-55.
[11]Nahin,RL,Barnes,PM,Stussman.BJ,Bloom,B.Costs of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CAM)and Frequency of Visits to CAM Practitioners:United States,2007,National Health Statistics Reports,No 18.Hyattsville,MD: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2009.
[12]LaRiccia,Patrick J,McMurphy,Suzanne,Gallo,Joseph J,Xie,Daiwei,Branas,Charles C.Perceived Effectiveness of Acupuncture:Findings From the National Health Interview Survey[J].Medical Acupuncture,2008,20(4):239-244.
[13]陆聪,何巍,赵英凯.美国针灸教育及资格考试体系探析[J].中国针灸,2013,33(12):1131-1134.
[14]顾军花.中美中医学历教育比较[J].中国针灸,2012,53 (15):1344-1348.
[15]刘铜华,肖诗鹰.国内外中药市场分析[M].北京: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299.
[16]Suela Baruti,徐玉东,杨永清,等.中美针灸研究重点和思路现状[J].上海针灸杂志,2008,28(6):463-467.
[17]Schnyer R,Allen J B.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A manualforpractice and research [M].Edinburgh:Churchill Livingstone,2001:144-150.
[18]Eckman,Peter.In the Footsteps of the Yellow Emperor:Tracing the History of Traditional Acupuncture[M].San Francisco,CA: Long River Press,2007.
[19]郑灵.美国当代主要针灸流派的诊疗特点及现状的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43-44.
[20]周义斌,王银全.1981-2010年中医英译理论的依据及策略选择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4):1016-1019.
[21]李照国.中医英语翻译技巧[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74-78.
[22]李照国.论中医名词术语英译国际标准化的概念、原则与方法[J].中国翻译,2008,30(4):63-71.
[23]杨雪,姚欣.针灸名词术语英译常见翻译方法浅探[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1):226-227.
[24]黄光惠,岳峰.WHO标准针灸经穴英译之完善性及策略探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4,25(8):1930-1932.
[25]蒋继彪,张建斌.隐喻视角下的腧穴命名英译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院杂志,2015,21(3):350-351.
[26]Nigel Wiseman.中医西传面临语言、文化与现代科学的挑战[J].医学与哲学,1995,16(4):195-197.
[27]李永明.针灸传入美国30年回顾[J].中国针灸,2004,24 (12):865-868.
[28]李永明.美国针灸热传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36-237.
[29]许建阳,王玲玲,等.关于针灸走向世界的战略思考[J].中国针灸,2000,19(2):1-2.
[30]刘国伟.中医在主要英语国家的跨文化传播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48-50.
[31]李和伟,杨洁,郎显章.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途径与对策研究[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3,36(6):91-94.
[32]黄建银.中医针灸国际发展中出现的战略性风险分析及有关对策与建议[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10):878-880.
Review on the Studies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Western Countries
JIANG Ji-biao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jing 210023,China)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s an important field which has produced great influence on the social life,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western countries.With the rapid spread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foreign countries,studies on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re increasing annually.This paper takes America for example and reviews the studies on the theory,history,practice,translation,localization,influential factors,and strategies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America.This study has great realistic significance for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s marching toward the world;for TCM’s recognition from more western countries;and for the promotion of Chinese culture globally as well.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America; Review
R245
A
1006-3250(2016)09-1284-03
2016-03-19
江苏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一期项目开放课题(SJGJ027)-中医药对外教育标准化体系研究
蒋继彪(1979-),男,江苏徐州人,助理研究员,博士在读,从事中医英语翻译以及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