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八法在《金匮要略》黄疸病中的运用
2016-01-31王章林
王章林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州 350122)
探析八法在《金匮要略》黄疸病中的运用
王章林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州 350122)
黄疸病名最早出自《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但《内经》只阐述黄疸病的病因病机并未记载处方用药。在《金匮要略》黄疸病篇中,张仲景针对不同证型的黄疸提出多种具体治法方药,补充了《内经》的不足之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为中医八法,故从八法角度切入,结合黄疸病具体病因病机探析《金匮要略》黄疸病篇的治法及方药,对深入学习体会中医经典及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八法;《金匮要略》;黄疸病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辨治杂病专著。八法虽由清·程钟龄系统提出,但在本书中早有体现,尤其在《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本篇”)中,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得到集中展示,现浅析于下,为临床辨治黄疸病提供参考。
1 汗法
汗法是指通过发汗、解表的方法祛邪于体外。《内经》有云:“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一般此法常用于疾病初起之时。本篇第16条:“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条文明确阐释当黄疸病初期、湿热不甚兼有表虚、外感风寒之邪时,要用汗法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桂枝配甘草、生姜辛甘化阳,调动卫气外祛风寒;白芍伍甘草、大枣酸甘化阴,能滋养脾津胃液,补养营血。同时,桂枝合黄芪能益气通阳,气行则水行,故能祛体表肌腠湿邪,诸药合用共取调和营卫、固表祛湿之功。若表实无汗者,症见恶寒发热、无汗、身黄色鲜明、小便不利等,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以发汗解表、清利湿热[1]。
2 吐法
吐法是通过呕吐的方式,将病位较高、病势向上、向外的病邪排出体外的一种治疗方法。《内经》曰:“其高者因而越之。”本篇第5、6条均言及此法:“酒黄疸者,或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酒疸,心中热,欲呕者,吐之愈”。酒疸是由湿热内蕴所致,或蕴于上,或留于中,或蕴于下,此处“脉浮”应作病邪外越之势解,“欲呕”是胃气上逆之象,故可用吐法,因势利导地将病邪排出体外,可选用瓜蒂散。瓜蒂味苦涌吐,赤小豆清热利湿,香豆豉轻清宣透,该方能将蕴于中上焦湿热实邪通过呕吐的方式排出体外。应注意的是,此法仅适用于邪气实、正气未虚且体质壮实之人,同时中病即止,不可久服。药后应稍进调理脾胃之品,顾护中焦胃气。
3 下法
下法是通过攻下将实邪从二便、经血等途径排出体外。本篇中大黄硝石汤证即可作为此法的代表:“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原文揭示黄疸病伴有里热实证时当用下法,方可选大黄硝石汤。此处“腹满”为里热弥漫,腑气不通,“小便不利而赤”可看作热邪煎熬津液。同时“自汗出”结合“表和”,可排除由营卫不和所致的可能,应是由里热迫津外泄所致。结合“诸病黄家,从湿得之”,可知病人还兼有湿邪,故用大黄、硝石通腑泄热,黄柏、栀子清泻湿热,让湿热实邪从二便排出,达到退黄的目的。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疸与胆红素代谢异常密切相关,胆红素的排泄主要途径是大小便,这也证实用下法能加快胆红素排泄,达到退黄的目的。
4 和法
和法是指和解枢机、调和脏腑气血功能之法。黄疸病兼有少阳证,即出现“腹痛而呕”时可用“柴胡汤”。少阳枢机不利,肝胆横逆犯脾,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导致“腹痛而呕”。“柴胡汤”有大、小柴胡汤之分,小柴胡汤偏于疏泄肝胆,清透少阳郁热。若少阳肝胆郁热兼有阳明里实证,则需选用大柴胡汤和解攻里,此为和法兼下法。
5 温法
温法是用性温之品通散寒邪。本篇第20条:“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虽为黄疸病,但证属脾虚湿盛就不能再用清热利湿退黄这一常法,应用温阳益气、健脾除湿之变法。若不慎误用苦寒清热之品则犯“虚虚”之戒导致哕逆,此时应用小半夏汤,半夏配生姜温化寒湿,兼能降逆止呕。张仲景对于寒湿黄疸留法而未留方,但启发后人“于寒湿中求之”(《伤寒论》),创立出正治之方,如茵陈四逆汤、茵陈术附汤等。
6 清法
清法是指清除热邪之法,也是黄疸病的正治法。本篇第13条茵陈蒿汤证、第15条栀子大黄汤证均是此法的代表。根据原文可知茵陈蒿汤可用于湿热并重的谷疸,方中重用茵陈蒿味苦、性微寒、清热利湿退黄。现代药理研究[2]表明,其具有促进胆汁分泌及保肝作用;栀子清泻三焦热邪也能利湿;大黄泄热逐瘀,让湿热随小便而解。另据原文,服药后“小便当利……黄从小便去也”,也证实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这是清法兼有下法。再如栀子大黄汤主治热盛之酒疸,里热更甚于湿邪,湿热郁阻,胸中气机不展,故发为“心中懊憹,或热痛”,用栀子、淡豆豉宣透胸中郁热,大黄清热泻火,枳实调畅胸中气机。运用清法使中焦湿下热退,脾胃运化正常,胆道通利而黄疸自退[3]。
7 消法
消法是指消除有形实邪之法,包括瘀血、食积、顽痰、水饮等,所谓“坚者削之”。从本篇第14条“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硝石矾石散主之”可知,女劳疸日久失治,演变成黑疸,出现“腹胀”、“大便必黑”。结合第7条“目青面黑”、“皮肤爪之不仁”等症状,可知有瘀血内停。硝石矾石散中硝石能入血分,有活血化瘀之效,配伍矾石祛湿退黄,二药合用是治疗黑疸权宜之法。王克勇等[4]认为,黑疸是黄疸误治或治疗不及时,颜色逐渐加深而形成的重症瘀胆性改变,与重症的阻塞性黄疸和肝硬化晚期表现相符。再如猪膏发煎用于治疗黄疸病兼胃肠津枯血瘀,猪膏为血肉有情之品,能滋阴润肠;乱发能化瘀通血脉兼能利尿,合而成前后分消之势,使邪有出路,体现补中有消。
8 补法
补法是用补益之品,改善体内脏腑阴阳气血失衡病理状态的一种治法。《内经》有言“虚则补之”。“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是由于体内阴阳失衡才会引邪发病,因此补充不足的一方,能使身体物质、功能回归于平衡,恢复健康状态。肝胆湿热引起发黄,实则是肝胆湿热循经注于脾胃,脾胃化生气血水液功能失常而引起[5]。“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故应在清热利湿、疏肝利胆处方中配伍益气健脾、调理中焦之品。本篇第22条提及“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由于“小便自利”,可排除此种发黄由湿热、瘀血造成的可能,再以方测证,可推测其是由气血亏虚、肌肤失去濡养所致。小建中汤建中气、补益气血,气血旺盛肌肤得养。而此类发黄自退无需用清热利湿之品,而是用温补之法收功。
八法之间不是完全孤立的,不同的治法相互融合,能衍生出万法,这样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临床需要,并提高疗效。就黄疸病而言,并不是所有的证型都适合利小便,只有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灵活选用八法,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1]郑炜宏,陈秋铭.试述仲景对黄疸病的治疗方法及现代临床运用[J].国医论坛,2009,24(3):7-8.
[2]李丽.黄疸辨证用药思考[J].湖北中医杂志,2012,34(11): 37-38.
[3]徐毅君,朱凤琴,牟慧琴,等.浅谈仲景治疗黄疸八法[J].甘肃中医,2010,23(3):3-5.
[4]王克勇,刘忠民,徐振萍,等.《金匮要略》中黑疸所对应的现代疾病刍议[J].环球中医药,2013,6(5):370-371.
[5]王维武,唐旭东.金匮论黄疸[C].北京: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八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9:410-413.
R256.41
A
1006-3250(2016) 09-1160-02
2016-04-17
王章林(1990-),男,福建南平人,在读硕士,从事张仲景经方的临床、实验与文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