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匮要略·痰饮病》“脉偏弦”研究

2016-01-31陈国权张志峰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9期
关键词:痰饮水气脉象

陈国权,张志峰

(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武汉 430061)

《金匮要略·痰饮病》“脉偏弦”研究

陈国权,张志峰△

(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武汉 430061)

对《金匮要略·痰饮病》“脉偏弦”与《金匮要略·水气病》“脉沉”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脉偏弦”重在表述饮邪之偏积,而不像水气病之水气那样泛滥全身。如狭义痰饮之积在胃或积在肠或胃肠俱积、悬饮之积在胁下、溢饮之积在四肢、支饮之积在胸膈等概谓之“偏”。故饮邪为害多偏积于身体某一局部,“偏弦”重在“偏”而不在“弦”。结合临床看,痰饮病虽可见“偏弦”之脉,但多见濡、滑、细、小、沉及双弦等脉,不能囿于“偏弦”,主脉不主可见于《金匮要略》多种病证。

《金匮要略》;痰饮病;“脉偏弦”内涵;饮邪偏积

在《金匮要略》所论的40余种杂病中,有部分病证有主脉或曰常见脉,其中典型者莫过于《金匮要略·痰饮病》的脉偏弦及《金匮要略·水气病》的脉沉。《金匮要略·痰饮病》第12条:“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张仲景借“脉双弦”这个“宾”来定“脉偏弦”这个“主”[1],以引人注目。“脉偏弦”即一手之脉呈弦象,一直被视为痰饮病主脉,但这一看法笔者实难苟同,现简论如下。

1 《金匮要略·痰饮》论痰饮病脉弦

《金匮要略·痰饮病》设原文41条,包括上述所论“脉偏弦”者在内,论及脉象者仅11条约占25%。脉象达14种之多,其中4论沉脉、3论弦脉、2论数脉,分别1论浮脉、滑脉、实脉、大脉、平脉、细脉、紧脉、弱脉、微脉、伏脉及“不弦”脉。弦脉出现的频率反次于沉脉。更有甚者第13条居然论及“不弦”。对“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的解释,赵以德“水积则弦,未积则不弦,非谓肺饮尽不弦也”[2]似言之有理,若水饮未积何来“肺饮”?魏荔彤“肺饮不弦及支饮亦喘两条,为支饮之留伏胸膈者,言其病至深重也”[3]。但从肺饮的“但苦喘短气”看,并非“病至深重”之症。黄元御“肺病痰饮,金能胜木,故脉不弦”[4]其弦外之音是,若金不胜木则木反侮金而呈弦脉,若然则弦脉代表肝病而非饮邪,有鱼目混珠之嫌,皆不足以服人。

2 《金匮要略·水气病》论水气病脉沉

《金匮要略》不乏某病主脉之论,如阐述沉脉为水气病的主脉。《金匮要略·水气病》设原文32条,比《金匮要略·痰饮病》还少9条,但论脉者却达18条之多占56.25%。论脉也是14种,其中12论沉脉,8论浮脉,7论迟脉,5论紧脉,2论伏脉,分别1论洪脉、滑脉、数脉、细脉、小脉、涩脉、微脉,尚论及绝脉及《金匮要略》原创的卑脉(“少阳脉卑”)。沉脉作为水气病的主脉由此可见一斑。

“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在总论水气病的主脉之前后还分别论及5种水气病不同阶段、不同兼夹所呈现的同中有异的不同脉象:风水可见浮(1条,初起)、洪(2条,兼热)、沉、滑(3条,主水盛,主风)、紧(4条,兼寒)等脉;皮水可见浮(1条,初起)、沉(5条)等脉;正水可见沉、迟(1条)、小(26条)等脉;石水只见沉(1条)脉;黄汗可见迟(1条)、沉(1、28条)等脉,可见5种水气病都可见沉脉。此外尚有许多条文围绕沉脉在做文章,如“沉则为水”(9条、19条)、“其脉沉绝者,有水”(11条)、“沉为水”(21条)及“沉伏相搏,名曰水”(8条)等。

《金匮要略·水气病》的总纲第1条即开门见山地载述了上述5水的脉象,其中正水、石水及黄汗均为沉脉。而《金匮要略·痰饮病》的总纲第1、2条却未见脉象的影子,仅在第21条再次论及悬饮时方论及“脉沉弦”,这是除“脉偏弦者饮也”之外惟一具体论及弦脉可主四饮之一的悬饮者,且屈居沉脉之后。此外,笼统论及弦脉主饮病的也只有第20条之“脉弦数”及32条之“脉弦”。用其他脉象表述饮邪者反而较多,如第10条之“脉沉”、第36条之“寸脉沉”、第18条之“脉伏”、第9条之“脉浮而细滑”、第24条之“脉沉紧”及第34条之“脉虚”等,足见多种脉象均可主饮,非独弦脉特别是“偏弦”脉也。

3 “脉偏弦”主饮邪偏积的理论所在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第20条:“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之论,根据脉之不同部位来判断积之不同病位,为《金匮要略·痰饮病》论“脉偏弦”作了理论上的铺垫。而为该条重要理论作铺垫的则是《金匮要略·腹满病》“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当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主之”之论。这在杂病中首次明确论及症状之偏即一侧胁下痛,为以下论饮邪之偏积发了先声,即支饮、伏饮、肺饮、水在肺、水在心、胸中留饮、“膈上病痰”及支饮咳嗽均为饮积于“胸中”;悬饮、胁下留饮、水在肝、微饮(17条肾气丸证)及水在肾均为饮积于“少腹”或“气冲”;溢饮、水在脾及四肢留饮则为饮“积在中央”;狭义痰饮无论积在胃(如苓桂术甘汤所主微饮)、积在肠(如己椒苈黄丸所主)还是胃肠俱积乃至于胃肠留饮(如甘遂半夏汤所主)亦然。故赵以德又道:“若偏见弦,则是积水之处也”[2];魏荔彤再道:“再诊之偏弦者,饮也,乃饮所注而为留为伏之所也。”并引述《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曰:“双弦者,脉两出也,彼言积在中央,可知此乃寒在中央也。彼言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可知此饮之为左为右也。[3]”魏荔彤这里所言脉双弦“乃寒在中央也”在《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即有体现,如第3条“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其“脉弦者,虚也”系紧承《金匮要略·痰饮病》“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之论,或曰前后相呼应,因呕吐病中的胃反病在中焦脾胃,即胃阳虚而寒,脾阴虚而涩,体现了弦脉主虚、虚在中央脾胃的重要理论。

4 主脉不主可见于《金匮要略》多种病证

貌似主脉甚或明言主脉却不主者可见于《金匮要略》多种病证。如第2篇:“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紧如(而)弦多被视为痉病主脉,紧主寒,弦主肝主筋,似乎很有道理,但痉病也有感受风邪所致者,其栝楼桂枝汤证为此而设,故将紧而弦视为痉病主脉欠严谨,至少有以偏概全之嫌。第4篇“疟脉自弦”的弦脉被认为是疟病的主脉,但《内经》关于疟病有十二疟即六经疟、五脏疟、胃疟的重要论述,疟在少阳、在肝多见弦脉,其余各疟并非尽见弦脉。《金匮要略》论疟有瘅疟、温疟及牡疟(此3种疟若失治误治均可传变成疟母)之立,其脉很难见弦象。但从发病的角度来讲,《内经》认为“夫痎疟皆生于风”,而“风气通于肝”。张仲景言“疟脉自弦”也正是基于此,故不能将弦脉视为疟病主脉。第3篇百合病若“见于阴”而应以阳法救之,很显然“见于阴”其脉不应当微数,只有“见于阳”即心肺阴虚内热所致者方可见脉微数,故脉微数不应当视为百合病的主脉。类似情况,不胜枚举。

5 结语

综上,痰饮病之“脉偏弦”主要指饮邪之偏积。一是《金匮要略》所论痰饮病与湿病、水气病相比较而存在。《金匮要略》第2篇的湿病及第14篇的水气病,其病邪性质在总体上与饮邪同类,即同属阴邪,但湿病及水气病多表现在全身,前者身重无形,后者身体肿重而有形,而痰饮病的饮邪则多偏积于身体某一局部且无外形可征,故用“脉偏弦”来形容;二是《金匮要略》与饮邪有关的病证呈弦脉,尤其是偏弦者鲜见。如第4篇的牡疟、第6篇的马刀侠瘿症、第7篇的虚寒肺痿证和咳嗽上气特别是肺胀证、第8篇的肾气奔豚、欲作奔豚、第9篇的胸痹心痛病,第10篇的腹满病附子粳米汤证、第16篇的半夏麻黄丸证、第17篇的痰饮呕吐各证、第20篇的妊娠恶阻干姜人参半夏丸证等并非都见偏弦之脉。结合临床看,痰饮病虽可见偏弦之脉,但多见濡、滑、细、小、沉及双弦等脉。若痰饮化热尚可见数脉、浮脉、弦脉甚至大脉等,是以治痰饮病三用大黄(即厚朴大黄汤、己椒苈黄丸及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大黄汤),故当活看“脉偏弦”之论。重温《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第20条关于“积”的论述即心中豁然;三是主脉不主。脉偏弦不能代表痰饮病的主脉,从痉病、疟病、百合病乃至于惊证、悸证、蛔虫病、妊娠病等病证中可以找到佐证,如“动脉不必皆为惊,弱脉不必皆为悸”是也!

[1]陈国权.《金匮要略》借宾定主论病举要[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0,2(4):5.

[2]赵以德.金匮方论衍义[M].刘恩顺,等校注.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12:105.

[3]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M].杜雨茂,等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62-163.

[4]黄元御.黄元御医学全书[M].孙恰熙,主校.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587.

R222

A

1006-3250(2016) 09-1158-02

2016-03-10

陈国权(1946-),男,湖北钟祥人,教授,医学学士,从事《金匮要略》理论与临床研究。

△通讯作者:张志峰(1974-),男,湖北麻城人,副教授,医学博士,从事《金匮要略》理论与临床研究,Tel:15972001286,E-mail:zhangfxin@sina.com。

猜你喜欢

痰饮水气脉象
辽中区患病草鱼体内嗜水气单胞菌分离、鉴定与致病力测定
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
海上边水气藏利用试井资料确定水侵状况研究
特低渗透油藏CO2 混相驱和非混相驱水气交替注采参数优化
脾胃病从痰饮论治探源及经验
探索脉学的学习方法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孟河医派治疗水气病的组方用药规律研究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千金方》与《外台秘要方》痰饮病方药探析
浅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