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则验案谈少阳病证治法则
2016-01-31刘永军李俊明
刘永军 李俊明
(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中蒙医院,014400)
从5则验案谈少阳病证治法则
刘永军 李俊明
(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中蒙医院,014400)
经方大家胡希恕毕生研究《伤寒论》,认为《伤寒论》六经来源于八纲,六经的实质是病位在表、里、半表半里,病性分阴阳的三阴三阳的六类证型。少阳病是经方医学体系独特的理论概念,是不同于《内经》脏腑经络的肝胆概念,是经方六经辨证体系之一,是病位在半表半里,病性为阳性征的一类病证。
如何判定少阳病,冯世纶老师指出需用《伤寒论》的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为主提纲;以第264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第265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为辅助提纲,进行施辨。但由于半表半里为诸脏器所在,其证情复杂多变,也可以用胡希恕先生的排除法,即“少阳病之辨,与其求之于正面,还不如求之于侧面,更为正确。辅以排除法,因为表里易知,阴阳易判,凡阳性证除外表里者当然即属半表半里阳证,也即少阳病”。
少阳病的治疗用和法,其典型的代表方为小柴胡汤、黄芩汤。但在临床上单纯遇到少阳病的时候为极少数,由于疾病的传变和少阳病的特点,往往合病较多,如太阳少阳合病的有小柴胡汤、四逆散合桂枝汤、葛根汤等方证;少阳阳明合病的有小柴胡加石膏汤、大柴胡汤等方证;三阳合病的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合麻杏石甘汤等方证。另外由于患者个体差异,素体有瘀血、痰、湿、食积、血虚等证,瘀久化热合病少阳,形成夹杂症。如少阳阳明合病夹瘀证,有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四逆散合桂枝茯苓丸或桃核承气汤或抵当汤等方证;少阳阳明合病夹痰证,有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小陷胸汤等方证;少阳阳明合病夹饮(水、湿)证,有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四逆散合五苓散、猪苓汤、苓桂术甘汤、茯苓杏仁甘草汤、茵陈蒿汤等方证;少阳阳明合病夹积食证,有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四逆散合保和丸等方证;有少阳阳明合病兼血虚证,有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芎归胶艾汤等方证。以上所列也只是大致概括,在实时观察患者时还必须“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临证时要遵循先辨六经,析八纲,辨为少阳病,然后再辨兼杂症,最后辨方证,以此规律辨证自会运用自如。
急性乳腺炎案
患者,女,25岁,2014年12月10日初诊。主诉:产后21 d,左乳房红肿胀痛3 d。现病史:3 d前无明显诱因,左乳房红肿且胀痛,从乳头溢脓液,去妇幼保健院诊为急性乳腺炎,输注抗生素,因青霉素、先锋过敏、克林霉素,效果不佳,且怕哺乳影响婴儿发育,来诊。刻下症:发热,汗出,头痛,左乳房红肿胀痛,乳头溢脓液,右乳正常,口干苦,饮水多,时呕纳差,咳嗽无痰,大便干,恶露不多,舌红苔燥,脉弦数。
辨证:少阳阳明合病夹饮;辨方证:大柴胡汤加石膏、桔梗、陈皮、皂刺方证。处方:柴胡12 g,黄芩9 g,半夏15 g,枳实9 g,白芍15 g,大黄6 g,生姜 9 g,红枣9 g,桔梗9 g,生石膏60 g,陈皮15 g,皂刺9 g。免煎剂,2剂,每天3次口服。
2014年12月10日二诊:上药一天服尽,热退,汗减,口干减,口仍苦,乳房痛可以挤出脓液,吃饭有食欲,大便稀,小便可,舌红,苔燥可,脉弦数。辨证:少阳阳明合病夹饮;辨方证:小柴胡汤加石膏、桔梗、陈皮、皂刺、生薏苡仁汤方证。处方:柴胡12 g,黄芩9 g,半夏15 g,党参15 g,炙甘草6 g,生姜 9 g,红枣9 g,生薏苡仁18 g,桔梗9 g,生石膏45 g,陈皮15 g,皂刺9 g。免煎剂,4剂。
2014年12月15日三诊:服上药的同时,请专业催乳师进行乳房按摩,现乳房不疼不胀,汗出多,头痛,纳差,胃隐痛,大便稍干,小便可,舌淡边有齿痕,苔腻,脉缓。辨证:太阳太阴阳明合病;辨方证:当归建中汤加生薏苡仁、鸡内金、焦三仙、炒莱菔子汤方证;处方:桂枝10 g,白芍18 g,生姜10 g,红枣10 g,炙甘草6 g,当归12 g,生薏苡仁18 g,鸡内金15 g,神曲10 g,炒山楂10 g,炒麦芽10 g,炒莱菔子12 g。免煎剂,4剂。回访,药尽后已无不适。
按语:本案一诊头痛,左乳房红肿胀痛,口苦,脉弦为病在少阳;余症发热,汗出,乳头溢脓液,口干,饮水多,时呕纳差,咳嗽无痰,大便干,舌红苔燥,脉数为邪毒夹饮化热为阳明病。故辨为少阳阳明合病夹饮,方用大柴胡汤和解少阳,通腑泄热,加石膏清热解凝,陈皮、桔梗化痰排脓止咳,皂刺治痈肿疔毒。二诊,热实已泻,人现虚象,但病仍在少阳阳明,故辨为小柴胡汤证,减石膏量,加生薏苡仁清热祛湿、解凝排脓为治。三诊,汗出多,头痛,纳差,胃隐痛,大便稍干,小便可,舌淡边有齿痕,苔腻,脉缓。呈营卫不和胃虚血虚之证,辨为太阳太阴阳明合病,予当归建中汤加生薏苡仁、鸡内金、焦三仙、炒莱菔子,调理收功。
高血压案
患者,女,34岁,2015年5月6日初诊。主诉:头晕,浑身痛,怕冷十余日。现病史:患者一年前行二尖瓣置换术,术后口服厄贝沙坦,近十天无明显诱因,血压升高到150/110 mmHg。发病以来精神差,神情紧张,饮食尚可,大便干,小便正常。刻下症:头晕,浑身疼,颈项强,怕冷,往来寒热,口苦口干,大便干,饮食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辨六经:患者浑身疼,颈项强,怕冷,舌淡红,苔薄白,为太阳表证;头晕,往来寒热,口苦,脉弦,为少阳证;口干,大便干,为阳明证。纵观脉证辨为太阳少阳阳明合病。
辨方证:《伤寒论》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患者浑身疼,颈项强,怕冷,舌淡红,苔薄白,符合葛根汤方证;《伤寒论》第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大柴胡汤方证为少阳阳明合病证;石膏有清阳明里热,故本方证辨为大柴胡合葛根汤加石膏证。
方药:柴胡15 g,黄芩9 g,清半夏15 g,枳实12 g,白芍15 g,熟大黄12 g,生姜12 g,大枣9 g,葛根18 g,麻黄9 g,桂枝9 g,石膏45 g。4剂,免煎剂。
2015年5月12日二诊:服药后有汗,晚上出汗明显,小便次数多,无口苦口干,往来寒热,浑身疼,颈项强等症状。测血压120/80 mmHg,头晕明显好转,出汗多,汗后怕冷,且有盗汗,手微肿,小便频,大便干。辨六经为太阳阳明太阴合病,《小品》云“虚弱浮热汗出者,除桂加白薇,附子,名日二加龙骨汤”,方证已变为二加龙骨汤加苓桂术甘汤方证。方药:桂枝9 g,白芍9 g,炙甘草6 g,生姜9 g,大枣9 g,白薇15 g,茯苓12 g,黑顺片6 g,龙骨18 g,牡蛎18 g,白术18 g。4剂,免煎剂。后电话随访,诸症消失,精神转佳,告之注意生活调摄,以收全功。
按语:该患来诊时就现三阳合病,三阳合病治从少阳,为定法,往来寒热,口苦口干,大便干,脉弦,为少阳阳明合病,大柴胡加石膏汤和解少阳清热通腑除邪,但太阳表实病也重,故合方葛根汤,三阳全解,血压下降;二诊已无少阳证,邪去后太阳表实成表虚合里热夹饮证,二加龙骨汤为治自汗盗汗、梦遗失精等病,胡希恕先生常用此方,方用桂枝汤调和营卫,白薇清阳明里热,龙骨、牡蛎为强壮性清热收涩药,加茯苓、白术化湿去饮为治,表里双解。
鼻衄案
患者,女,58岁,2015年4月20日初诊。主诉:头晕5年余加重伴间断性鼻出血2月余。现病史:患者五年前因头晕查出高血压,现血压为140/80 mmHg,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鼻出血,打喷嚏,稍劳累即可诱发,发病以来精神差,饮食尚可,大便不干,小便频,嗜睡。刻下症:头晕,经常鼻出血,口干口苦,烦热汗出,浑身困乏嗜睡,晚上起夜4~5次,身体肥胖,脸色暗红,舌质暗,苔黄腻,脉弦滑。
辨六经:为少阳阳明太阴合病;辨方证: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去大黄、铅丹加石膏合苓桂术甘汤证。处方:柴胡12 g,黄芩9 g,半夏15 g,党参15 g,桂枝15 g,茯苓15 g,苍术15 g,石膏45 g,龙骨24 g,牡蛎24 g,生姜12 g,大枣9 g。7剂,水煎服。
2015年4月29日二诊:药后鼻未出血,头晕、浑身困乏嗜睡明显好转,晚上起夜1次。谨按养治结合原则,嘱其调理饮食,合理锻炼给药,调理以收全功。
按语:一诊,患者口苦,头晕,脉弦滑为少阳证,口干,烦热汗出,苔黄腻,为阳明有热证。身体肥胖,浑身困乏嗜睡,晚上起夜4~5次,苔腻,为太阴水饮明证。头晕胀,经常鼻出血,为水饮化热气冲之证。该患者脸色红暗,舌质暗,为痰饮阻络所致。故辨六经少阳阳明太阴合病;《伤寒论》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此患者有小柴胡汤证兼见烦热汗出,气冲之证,大便不干,符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去大黄、铅丹加石膏证。《伤寒论》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患者本为痰湿之体,又有水饮化热气冲之证,此为苓桂术甘汤方证。故合方为治。二诊时,鼻衄止,余症十去七八,调理即可,故停药。
淋证案
患者,女,50岁,2015年5月8日初诊。主诉:间断性小便淋漓涩痛数年,加重1月余。现病史:患者间断性小便淋漓涩痛数年,1个月前因受凉症状加重,当即在本地予以输液治疗,10余天无效,后与大观霉素肌注及口服中药,效不显,特慕名来诊。患者发病以来,精神差,自觉老感冒,现仍穿厚衣服。饮食差,平素胃不适,确诊为糜烂性胃炎,大便干。刻下症:小便淋漓涩痛,小便后疼痛更甚,晚上尤为明显,怕冷,脚手冰,小腹发冷,腰腿困,口苦口干,喜饮,头晕头痛,心慌,胃不适,时干呕,舌淡红,苔薄白,脉弦。辨六经:为少阳阳明太阴合病证。辨方证:属小柴胡汤合瓜蒌瞿麦丸方证。方药:柴胡15 g,黄芩9 g,党参15 g,半夏15 g,生姜12 g,大枣9 g,瞿麦15 g,炙甘草6 g,天花粉12 g,茯苓15 g ,山药15 g,黑顺片9 g,熟大黄3 g。4剂,免煎剂。
2015年5月11日二诊:服药后口苦口干,尿后痛,怕冷好转,大便正常,胃不适明显好转,上方减柴胡为12 g。继服4剂。
2015年5月16日三诊:服药后所有症状明显好转,继服上方7剂善后。
按:现在临证一见淋证,大家往往想到五苓散、八正散等方药,成为思维惯性,但对寒热错杂证见小便不利无效;患者口苦口干,头晕头痛,心慌,小便后疼痛更甚,时干呕,脉弦,为病在少阳;怕冷,脚手冰,小腹发冷,腰腿困,为病在太阴;小便淋漓涩痛,小便后疼痛更甚,大便干,为病在阳明,综观脉证为少阳阳明太阴合病证;病在少阳且病程长已陷虚象,故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瓜蒌瞿麦丸见于《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中:“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瓜蒌瞿麦丸主之”,方中花粉、山药补虚润燥,茯苓、瞿麦利小便,附子温阳,主治太阴阳明合病之体虚寒见小便不利等症;病久必瘀,加少量熟大黄走前阴祛瘀利小便。二诊、三诊已有好转,但仍属少阳阳明太阴合病,效不更方。
月经后期案
患者,女,39岁,2011年8月12日初诊,诉2个多月前因琐事与爱人争执生气,本月月经延后二十多天未来潮,查B超示:未孕,子宫附件无异常,内膜厚5 mm。现症见:精神紧张,睡眠差,胁腹胀,心烦,乳房及小腹烦痒,口苦干,不欲饮水,纳差,白带多,大便干,舌淡苔白,脉沉弦。辨证:精神紧张,胁腹胀,乳房及小腹烦痒,口苦为少阳证;腹胀,口干,大便干,为阳明证;睡眠差,心烦,月经期延后为血虚不养,不欲饮水,纳差,白带多,为湿盛。辨方证:大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加生麦芽方证。处方:柴胡15 g,黄芩10 g,枳实10 g,白芍15 g,半夏10 g,大黄5 g,当归15 g,川芎10,茯苓20 g,苍术15 g,泽泻15,生麦芽30 g。3剂。服药2剂后,即来电话告诉月经来潮,并约复诊,其兴奋的心情溢于言表。
2011年8月17日二诊:诉经来后,全身释然,精神放松,能吃也能睡,但经色暗且黏稠,平时咽中不适感如有异物,仍感胸胀,口不苦,便不干,舌淡苔白,脉沉。病仍在少阳,方用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半夏厚朴汤。处方:柴胡12 g,枳壳15 g,炙甘草6 g,白芍15 g,当归15 g,川芎10 g,茯苓15 g,苍术15 g,泽泻15 g,半夏10 g,厚朴10 g,陈皮15 g,生麦芽30 g。4剂。后患者带家人来看病,说药尽后已无不适,月经按期来潮。
按:本例患者月经延期,一诊辨为少阳阳明合病兼血虚血瘀水盛,用大柴胡汤双解少阳阳明,当归芍药散养血去瘀祛湿,加入生麦芽疏肝解郁,方证对应,经来症减;二诊无阳明证,咽中不适感如有异物,仍感胸胀,病仍在少阳,一诊方药已经对证,但无可下之症,因此以四逆散代大柴胡汤,合当归芍药半夏厚朴汤补血理气、化湿祛痰治其本。
《伤寒论》开辨证论治之先河,但诸多《伤寒论》研究者,较少人能识其真谛。胡希恕先生创造性提出经方医学是六经八纲辨证体系理论,揭示了辨证论治的实质,即基于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适应整体的、讲求疾病通治方法,示人以辨证论治的规矩。以上5个病案,病种不同,临证时都是按照先辨六经(辨病位、辨病性),辨为病位在半表半里,病性为阳性的一类病,继辨兼杂病,再辨方证的方法进行,处方时或加减,或合方,最后求得方证对应而治愈疾病。此法可为辨治任何疾病的大法。
2016-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