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物疫病追溯体系建设工作探讨

2016-01-31余地才向含忠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6年6期
关键词:宁强县耳标疫病

余地才 向含忠

(宁强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陕西汉中 724400)

动物疫病追溯体系建设工作探讨

余地才向含忠

(宁强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陕西汉中724400)

2009年宁强县实施了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对加强动物防疫工作、实现动物疫病可追溯管理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诸多问题和不足,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充实、完善提高。

动物疫病追溯体系疫病防控

建立动物疫病追溯体系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对动物个体通过动物标识记载动物饲养、运输、屠宰及动物产品的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相关信息,用智能识读器对动物相关信息进行采集、上传网络化管理,从而实现对动物及动物产品有效监控和追踪溯源,以确保动物产品质量的安全。在当今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质量水平不断提高的时代,实施动物疫病追溯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行健康养殖,全面提升畜牧兽医技术水平,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必然要求。

1 动物标识及动物疫病追溯体系的推行情况

2008年,宁强县被列为全省动物疫病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县,为做好该项工作,领导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部署,采取措施,为建立动物疫病追溯体系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于2009年春季正式启动。

1.1组建机构,强化领导

制定了《宁强县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实施方案》,成立了畜禽标识及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和畜禽标识及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实施小组。县政府在2008年秋季动物防疫会上全面部署了动物标识管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各项工作,以宁政办发〔2008〕99号《关于做好2008年秋季动物防疫及建立动物疫病追溯体系工作的通知》下发各乡镇人民政府,通过行政推动,全面实施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

1.2落实设备操作人员

在全县选择具有一定文化程度,业务技术和工作责任心强的兽医防检人员136 人使用操作追溯设备(其中:县级6人、乡镇站39人、村级动物防疫员91人),及时完善个人资料,上传识读器使用人员信息进行注册登记。于2008年底将全县识读器管理员及使用人员名单上报至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1.3动物疫病追溯设备配置

追溯设备于2009年2月下旬配发到位,推行工作于3月10日正式启动,全县累计配发智能识读器136部,IC卡830张,SIM卡136张,用于防疫工作的94部,检疫工作的42部。

2 动物疫病追溯体系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1)宁强县属国定贫困山区县,农户居住分散,80%以上的农户饲养畜禽,散养居多,动物防疫面大量广,推行动物疫病追溯体系工作难度大。

(2)免疫病种增多,每季防疫由原来的2~3个病种现增加到7个病种,且免疫程序烦琐,如生猪要防3个病种,鸡要防2个病种,为了提高免疫效果,在实施过程中还要分阶段实施,加之对畜禽加挂耳标、建立档案、采集防疫信息录入等工作,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致使动物追溯体系建立工作进展缓慢。

(3)散养地区,农户养殖畜禽数量较少,但种类齐全,个别农户饲养畜种单一,尤其在山区散养农户居多且交通不便的情况下,为了一户一个畜种或多个畜种防疫,防疫人员步行几个钟头才能到达农户,从防疫开始到防疫工作结束要经过3~5次才能完成,从而影响了动物疫病追溯体系工作的整体进程。

(4)村级动物防疫人员的年龄结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有的防疫人员年龄在60岁以上,初中以上的防疫员极少,加之防疫人员补助偏低,形成了有志青年不愿干,防疫队伍处于青黄不接的现状,给动物疫病追溯体系这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造成了一定困难,大部分防疫人员短时间内很难熟练掌握识读器的操作,实际操作中失误较多。现场操作困难,先登记畜主、畜种及数量,录入防疫信息再进行耳标佩戴、免疫,则需要时间长,动物标识、防疫信息与实际畜主姓名不符等现象时常发生,一旦出现问题,很难对动物疫病进行追踪溯源。

(5)识读器在使用过程中,其操作程序烦琐,还有受光线强弱的影响,需要时间长,现场操作较困难,采取先深入农户登记畜主、畜种及数量,回去逐个扫描耳标,录入防疫信息再次到农户进行耳标佩戴、免疫,则需要时间更长,稍有不慎,往往造成动物耳标、防疫信息与实际畜主姓名不符等现象,一旦出现问题,很难对动物疫病进行追踪溯源。

(6)动物防疫经费投入不足,防疫反应死亡补偿得不到解决,防疫人员怕字当头,怕出意外,注射剂量不足,虽进行防疫信息采集,但免疫失败,免疫质量难以保障。

(7)识读器数量不足,全县26个乡镇站、300名村级动物防疫人员,136部识读器,除县级预留外,平均每个乡镇不足5部识读器,在实施中严重影响防疫数据采集、上传。

(8)受山区地理位置的影响,部分地方信息覆盖率偏低,网络不稳定,导致溯源数据信息不能及时上传。

(9)牛耳标过大,放牧时易挂、易落。或动物之间相互撕咬致使耳孔随着动物的成长逐渐变大,造成耳标松动脱落。饲养周期长的如母猪、母羊、牛多不出售,耳标磨损严重。

(10)追溯系统本身的问题。如系统升级、产品换代、移动卡(SIM)网络联结等因素,均会导致识读器对佩戴标识难以扫描,无法识别,防检疫信息无法采集上传,制约追溯体系工作的推行。

3 建议与措施

(1)增加识读器配发数量,基本达到每村每名防疫员一部,整体推进动物标识及疫病追溯体系工作的开展。

(2)加大动物防疫经费的投入,尤其是可追溯体系人员经费投入,提高乡村级动物防疫人员的待遇,建立动物疫病追溯体系长效机制,努力提高动物防疫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工作质量。

(3)加大防疫反应死亡补助经费投入,解除防疫人员后顾之忧,引导防疫人员打真针、真打针,提高动物防疫工作质量。

(4)加大动物疫病监测经费投入,建立动物免疫抗体常年监测制度,形成动物防疫考核新机制,提高动物防疫工作水平。

(5)建立规模养殖场户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监督管理制度,

(6)进一步加强溯源体系建设的宣传与技术培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意识。

余地才(1961-),男,大专文化,宁强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畜牧师,主要从事畜牧技术推广工作。

猜你喜欢

宁强县耳标疫病
动物耳标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藏羊佩戴不同材质和形状耳标的试验分析
浅析当前生猪耳标管理使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牲畜耳标和电子耳标有了新的技术规范
梨火疫病的识别与防控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猪的主要疫病及防控措施(下)
猪的主要疫病及防控措施(上)
宁强县耕地质量提升限制因子及潜力分析
宁强县农村畜禽养殖演变及其趋势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