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药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2016-01-30吴海艳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30期
关键词:稳定型心绞痛实验组

吴海艳

(沈阳市铁西区中心医院,辽宁 沈阳 110021)

药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吴海艳

(沈阳市铁西区中心医院,辽宁 沈阳 110021)

目的 探讨药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11月来我院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142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71例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方法,对照组71例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后,心绞痛症状和心电图表现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对照组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药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中,采用护理干预方法能够明显提升临床疗效,并且降低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不稳定型心绞痛;药物治疗;护理干预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心肌缺血状态,极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引发严重心律失常,甚至猝死[1]。由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情发展迅速,且病程较长,难以控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为探讨药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选取来我院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通过护理干预后疗效显著,取得一定成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142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71例中,男性42例,女性29例,年龄44~75岁,平均年龄为(61.4±4.2)岁;对照组71例中,男性38例,女性33例,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为(62.6±4.7)岁。两组患者均经过相关影像学检查,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以及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础资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入院以后均接受常规的药物治疗,采用阿司匹林嚼服,300 mg首日,以后每日100 mg,并口服氯吡格雷每日75 mg。

1.3 护理方法

1.3.1 一般护理:护理人员要确保室内空气通畅,为患者创造宁静、温馨的住院环境,确保室内的温度稳定。护理人员要经常观测患者的血压和脉搏等生命体征。当患者病情稳定后,可协助患者进行少量运动,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1.3.2 心理护理:由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程长,且反复发作,患者往往存在焦虑、恐惧、紧张的消极情绪,护理人员要多观察,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心理安抚,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通过介绍成功的案例来增强患者的信心,从而积极配合治疗。

1.3.3 饮食护理: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制定科学合理的食谱,做到戒烟戒酒,进食低糖,低脂和低胆固醇的食物。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锻炼,保持规律的作息,稳定情绪,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接受治疗,促进健康的恢复。

1.3.4 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应嘱托患者家属,培养患者的健康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禁烟禁酒,做些适当的体育锻炼,并保持愉悦心情。叮嘱患者要按时吃药,并定时复查。若为较严重的患者,则应随身携带救心丸等必备药物。

1.4 疗效评价。显效:胸闷,气短等症状完全消失,心脏功能改善Ⅰ级;有效:胸闷,气短等症状有所改善,运动耐受提高;无效:患者的临床无变化改善甚至加重。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19.0 for windows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P<0.05时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实验组患者心电图疗效显效为42例,有效27例,总有效率为97.2%,对照组患者心电图疗效显效为32例,有效18例,总有效率为7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临床疗效显效40例,有效26例,总有效率为92.9%,对照组的临床疗效显效31例,有效20例,总有效率为71.8%,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实验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3例,发生率为4%,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8例,发生率为11%,实验组相比对照组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实验组患者非常满意52例,满意15例,护理满意度为94.4%,对照组患者非常满意36例,满意22例,满意度为81.7%,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明显升高。因此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极为受到关注。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心内科疾病,病情常常反复,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2]。而由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迅速,进展较快,因此对于其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极为重要。护理干预在患者治疗过程能起到重要作用,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和预后[3]。实践证明,通过心理护理和饮食护理等护理方式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疗效。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心电图显效率表现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药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中,采用护理干预方法能够明显提升临床疗效,并且降低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1] 王东杰.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0,15(11):198-199.

[2] 魏欣,晏妮.人性化护理在心内科冠心病监护病房患者中的应用与体会[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17(12):174-175.

[3] 任金梅,余可斐,谭莉.心内科老年患者人性化护理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8):1814-1815.

R473.5

B

1671-8194(2016)30-0237-01

猜你喜欢

稳定型心绞痛实验组
冠心病心绞痛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效果观察
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效果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
大鼠运动性骨骼肌损伤后血清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以及波形蛋白的变化
老年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的衰弱评估与预后分析
蒙药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浅谈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蒙医诊治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