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

2016-01-30王艳丽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30期
关键词:叶状浆膜平滑肌

王艳丽

(辽宁省本溪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辽宁 本溪 117000)

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

王艳丽

(辽宁省本溪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辽宁 本溪 117000)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特点。结果 肿瘤位于胃部15例,十二指肠3例,空肠8例,回肠12例,其中腔内型14例,肌间型13例,腔外型11例,呈类圆形4例,呈浅分叶状8例,呈深分叶状26例。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的表现有一定特点,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具有很高价值,并可与其他肿瘤相互鉴别。

胃肠道间质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较少见的非上皮性肿瘤,原发于胃肠道、网膜及肠系膜,干细胞生长因子受体(KIT)阳性的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肿瘤。本组回顾性分析3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资料来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并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自2002年6月至2014年6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男27例,女11例,年龄36~75岁,平均年龄53岁。临床症状主要为上腹部胀痛16例,腹部包块14例,伴有恶心呕吐5例,黑便2例,无明显症状体检发现1例。

1.2 影像检查:38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采用日本东芝公司Aqulion 64层螺旋CT机进行扫描,常规取仰卧位,先平扫后增强扫描,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300 mgI/mL)100 mL,注射速度3~4 mL/s,扫描参数120 kV,230 mA,层厚和层距为5 mm。

1.3 图像处理:将重建后的图像传输至Advantage Windows 4.1 工作站,应用软件功能作多平面重建(MPR),以利于解剖结构的最佳显示,显示肿瘤与周围解剖结构关系。

2  结 果

2.1 肿瘤位置分布及肿瘤位于胃部15例,十二指肠3例,空肠8例,回肠12例。

2.2 CT表现:CT平扫见肿瘤轮廓清晰,肿块直径<5.0cm者5例,肿块直径≥5.0 cm者28例,≥10.0 cm者5例。肿块多呈分叶状,呈浅分叶状8例,呈深分叶状26例。其中表现为腔内型14例,CT显示肿瘤从黏膜下向腔内突出生长,与内壁宽基底相连;肌间型13例,肿瘤同时向腔内外膨胀生长;腔外型11例,肿瘤从浆膜下或附着于肠系膜向壁外生长,形成孤立肿块,有蒂与浆膜或系膜相连。密度不均匀,内见坏死和囊变35例。增强扫描实质部分呈不均匀强化,坏死和囊变区不强化。

3  讨 论

3.1 CT表现和分型:胃肠道间质瘤由Mazur等于1983年根据肿瘤的分化特征而提出[1],过去多诊断为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GIST可以发生在胃肠道各个部位,肿瘤起源于胃肠道管壁肌层,通常是胃肠道壁肌层内的肿块,膨胀性生长,为境界清楚的孤立性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肿块,内可出现坏死、囊变、出血等,CT表现密度不均匀。根据瘤体与胃肠道管壁的关系CT可分为3型:①腔内型:肿瘤从黏膜下向胃肠道腔内突出生长,与管壁有蒂相连,CT表现为基底与胃肠道管壁相连,仅仅向腔内突入生长,本组14例;②肌间型:CT表现肿瘤同时向胃肠道腔内外生长,本组13例;③腔外型:肿瘤从浆膜面向外生长或附着于胃肠道系膜上,有蒂相连,CT表现为胃肠道腔外肿块,本组11例。

3.2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和多平面重建对GIST的诊断价值:随着CT检查技术的发展和完善,特别是多层螺旋CT在消化道检查中应用日益广泛,其诊断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大提高了GIST的检出率,同时动态增强扫描可更好地观察肿瘤的影像学特征[2],多层螺旋CT的多平面重建技术(MPR)更加立体地展示出GIST的形态、结构、内部密度,为影像分型提供重要依据,对肿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并可初步判定肿瘤的良恶性;并且清晰地显示出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对临床决定手术方式有很大帮助。文献报道肿瘤形态在良恶性鉴别中有一定价值,良性间质瘤轮廓清晰,边缘光滑锐利,多无分叶,有也呈浅分叶,邻近肠黏膜结构清晰;恶性者多形态不规则,多见有明显分叶,肿块表面有凹陷的溃疡面,高度恶性者呈浸润性生长,与周围结构分界不清晰,可通过血行和种植转移至腹膜、肺或肝脏等部位,而淋巴结转移少见[3];良性间质瘤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呈中度至明显均匀增强,静脉期增强CT值高于动脉期;恶性间质瘤多密度不均匀,病灶内可有坏死或囊变,增强扫描肿块实质成分呈轻度至中度不均匀增强,坏死或囊变区不增强。

3.3 GIST的鉴别诊断:GIST有时很难与腹腔其它肿瘤鉴别,如黏膜下型GIST应与平滑肌类肿瘤和淋巴瘤相鉴别,对直径<5 cm的腔内肿块,边界清晰,肿瘤表面有桥形皱襞对平滑肌瘤有一定价值,对胃内多发肿块及临床发现其他部位有淋巴瘤存在,均支持淋巴瘤的诊断;浆膜下型及胃肠道外型GIST应与神经源性肿瘤相鉴别,对肿瘤较大,其内密度不均,可见有坏死、囊变者,应首先考虑间质瘤[4]。GIST与平滑肌类肿瘤均有类似的CT表现,确诊仍需依靠免疫组化和电子显微镜检查[5]。

[1] Mazur MT,Clark HB.Gastric stromal tumors: reappraisal of histogenesis[J].Am J Sur Pathol,1983,7(6):507-519.

[2] 叶慧,胡道予,王秋霞,等.多层螺旋CT对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J].放射学实践,2006,21(3):228-231.

[3] Hasegawa S,Swmelka RC,Noone TC,et al.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sarcomas:correlation of MR imaging and histopathologic findings in nine patients[J].Radiology,1998,208(3):592-594.

[4] 杨永岩,杨利,皮厚山,等.胃间质瘤的影像学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6(9):1000-1004.

[5] 刘晓红,马大烈,谢强,等.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2,18(8):122-126.

R445;R73

B

1671-8194(2016)30-0125-01

猜你喜欢

叶状浆膜平滑肌
64排128层螺旋CT对T3和T4a期胃癌浆膜侵犯的判断价值
以多浆膜腔积液和溶血危象为特征的儿童肝豆状核变性1例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临床特征、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措施
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1例
喉血管平滑肌瘤一例
CD34、CD10、CD117在乳腺叶状肿瘤病理诊断中的作用
94例单中心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与临床分析
24例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的CT和MRI诊断
咽旁巨大平滑肌肉瘤一例MRI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