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保守性手术配合甲氨蝶呤与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探讨
2016-01-30张兴梅辽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辽宁辽阳111000
张兴梅(辽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辽宁 辽阳 111000)
腹腔镜保守性手术配合甲氨蝶呤与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探讨
张兴梅
(辽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辽宁 辽阳 111000)
【摘要】目的 观察和分析腹腔镜保守性手术联合甲氨蝶呤与米非司酮在异位妊娠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90例异位妊娠患者为研究对象,对90例异位妊娠患者采取腹腔镜保守性手术进行治疗,将手术治疗后的90例异位妊娠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5例)与对照组(45例)。实验组中,患者在术中使用甲氨蝶呤对病灶部位进行注射,术后口服米非司酮。对照组中,患者在术后口服米非司酮。分析与研究试验对象的临床医疗情况,并且进行综合疗效评定。结果 通过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间的治疗总有效率,实验组为95.6%,而对照组仅为84.4%,实验组的患者具有明显优势,差异结果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腔镜保守性手术术中应用甲氨蝶呤与术后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成功率高,在今后的异位妊娠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值得参考。
【关键词】异位妊娠患者;腹腔镜保守性手术;甲氨蝶呤;米非司酮
异位妊娠的病症特点为阴道不规则流血,可有腹腔内出血症状,严重者导致休克甚至危及患者生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性行为逐渐开放,盆腔炎症的发生率不断增加,近年由于辅助生殖技术的应用及剖宫产手术及开腹手术率的增加,异位妊娠的发生率也呈逐渐上升趋势,严重危害女性患者的生命[1]。本文通过对腹腔镜保守性手术联合甲氨蝶呤与米非司酮在异位妊娠患者中应用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为我国异位妊娠患者今后的临床治疗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90例异位妊娠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分布:16~39岁,平均年龄(21.5±0.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异位妊娠的诊断标准,均具有较为典型的临床表现,其中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31例,包括11例开腹手术、8例盆腔炎史、3例阑尾切除史、6例剖宫产史、3例助孕史。
将90例异位妊娠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5例)与对照组(45例)。实验组患者在术中使用甲氨蝶呤对病灶部位进行注射,术后口服米非司酮。对照组患者在术后口服米非司酮。分析与研究试验对象的临床医疗情况,并且进行综合疗效评定。两组患者在性别、病症、年龄上都较为类似,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腹腔镜保守性手术进行治疗,在手术中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术前禁食水,留置导尿管,采取头低足高位,沿患者肚脐上缘部位切开皮肤10 mm,用10 mm TROCAR穿刺入腹并置入腹腔镜,取下腹部麦氏点及反麦氏点部位,并用5 mm Trocar穿刺入腹,必要时可以在患者耻骨联合上2横指处左旁进行穿刺。手术治疗过程中,实验组患者使用30 mg甲氨蝶呤对病灶部位进行注射,术后口服米非司酮50 mg。对照组患者仅在术后口服50 mg米非司酮。手术中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药物注射剂量,术后根据患者血HCG值下降情况适当调整米非司酮口服剂量,并监测患者血常规及肝肾功能。
1.3 观察指标。治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血HCG值下降明显,疗效指数≥95%;有效:症状体征有所减轻,血HCG值下降不理想,疗效指数≥60%;无效:症状体征无减轻,血HCG值无明显下降或下降后又异常升高,疗效指数<30%;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加上治愈率。
1.4 统计学分析:对数据库的录入及统计分析均通过SPSS19.0软件实现。数据间的构成比较用卡方检验,临床疗效比较用等级资料的规范检验分析。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90例腹腔镜保守性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保守成功率100%。90例异位妊娠患者中,输卵管壶腹部妊娠患者76例,间质部妊娠患者8例,峡部妊娠患者4例,卵巢妊娠患者2例。手术时间为20~60 min,平均为35 min,术中出血1~40 mL,手术治疗后未使用镇痛泵,术后出现发热症状的患者有2例,占2%,最高体温为38.2 ℃,术后平均住院3 d。腹腔镜保守性手术治疗后,12例患者出现肩膀及背部酸痛,占13.0%;32例患者出现喉部不适,占35.6%。手术治疗过程中,实验组患者使用30 mg甲氨蝶呤对病灶部位进行注射,术后口服米非司酮50 mg,治疗效果显著,治愈患者21例,有效治疗患者22例,总有效率为95.6%。对照组患者仅在术后口服50 mg米非司酮,治愈患者11例,有效治疗患者27例治疗总有效率84.4%。通过两组治疗数据比对,实验组的患者具有明显优势,差异结果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在1977年,医学研究者首次对异位妊娠进行报道并给予定义[2]。异位妊娠的病症特点为阴道有规则出血,患者腹腔内也会出现出血症状,严重者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3]。异位妊娠在未婚女性中较为常见,往往会给患者的精神提升带来极大的创伤,因此,这种病症也越来越受到女性患者的关注与重视。随着人们对于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异位妊娠的有效治愈逐渐成为社会公众与医疗机构所重点关注的内容。传统的开腹手术切除患侧输卵管的方法往往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精神身体创伤,进一步增加了医患纠纷发生的概率,致使我国医疗服务机构在临床治疗异位妊娠的过程中遭遇一系列的问题情况,严重抑制了我国医疗服务行业的发展[4]。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在医疗技术不断提高的同时,临床疾病的治疗效果也获得了显著提升。新药物与新型的医疗服务技术不断应用于临床医疗行业中,有效提升了我国的整体医疗水平。甲氨蝶呤与米非司酮虽为传统药物,但目前在实践应用于异位妊娠临床治疗的过程中效果显著。其中,甲氨蝶呤是一种叶酸还原酶抑制剂,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能够有效抑制患者滋养细胞的增长,破坏绒毛,帮助患者胚胎组织的坏死与脱落区域进行再生[5]。米非司酮为孕激素
中图分类号:R714.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7-01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