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经》阴阳“盛”与“胜”辨析

2016-01-30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6年9期
关键词:内经

殷 鸣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



《内经》阴阳“盛”与“胜”辨析

殷鸣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5

【摘要】《内经》中有“阳盛”、“阳胜”、“阴盛”、“阴胜”几种说法,通过分析其所在经文,可知“盛”与“胜”意义不同,“盛”为自身阴阳有余为害,“胜”当作运气学中“胜气”理解,为外界六气侵淫。但“胜”与“盛”因读音、表象相近,常被混用,故应将“胜”归还于运气学说,使运气学说中诸多治法发挥应有的临床价值。“盛”与“胜”一为内伤,一为外感,若将其混淆则使《内经》经义大为损失,无法真正指导临床。

【关键词】阳盛;阳胜;阴盛;阴胜;《内经》

《内经》中有“阳盛”、“阳胜”、“阴盛”、“阴胜”几种说法,而“阳胜”、“阴胜”在《内经》中出现较少,易被忽视,故今人多用“阳盛”、“阴盛”,鲜有人提及“阳胜”、“阴胜”。今所谓“阳盛”、“阴盛”似乎已包含“阳胜”、“阴胜”的含义。安象乾认为:“胜”通“盛”[1]。但在同一本书中,为何同时存在“盛”、“胜”两种用法?笔者认为:“盛”与“胜”意义不同,“盛”与“虚”相对,“胜”与“复”相对,二者不可混淆。

1“盛”与“胜”本意不同

杨树德提出,阳胜则阴负,而阳盛未必伤阴[2]。按《内经》本意,“胜”与“复”相对,并非如后世所言兵家之胜负。阴阳对立制约,以对立方是否受损作为“盛”与“胜”的区别,亦是不妥。

《说文解字》:“盛,黍稷在器中以祀者也[3](104)。”“盛”的本义是皿中有物,故盛为有余,虚为不足,人之阳有余则热,人之阴有余则寒。人为器,人之阳气与阴气、元气与阴精、邪火与水湿、营与卫之气,凡有余,皆可称“盛”。

《说文解字》:“胜,任也[3](292)。”《素问·疟论》云:“夫疟气者,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4](204)”,是从人的六经而言,言疟气之所居。而“胜”字更多用于“运气学说”中,如 “太阳司天,寒淫所胜[4](514)”、“岁少阴在泉,热淫所胜[4](P509)”。“阳胜”、“阴胜”的说法,也主要见于《阴阳应象大论》、《五常政大论》中,故“阳胜”、“阴胜”应按“运气学说”中“胜气”来理解。凡太阳寒水、阳明燥金、少阳相火之气胜,称之“阳胜”;凡太阴湿土、少阴君火、厥阴风木之气胜,称之“阴胜”。

2“盛”与“胜”为何会被混淆

首先,“盛”与“胜”读音相同,故后人读《内经》常将二者等同,在中医教学中尤然,《中医基础理论》、《内经选读》均以“胜”为“盛”。其次,从阴阳学说的角度看,阴阳双方相互对立制约,阳盛可致阴虚,阴盛可致阳虚,阳胜可致阴复,阴胜可致阳复,二者极为类似,使人只留意阴阳的相互关系,而忽略“盛”、“胜”之区别。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4](102)。”《素问·阳明脉解》云:“阳盛则使人妄言骂署,不避亲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敢妄走也[4](182)。”因五脏藏神,其阴阳偏盛在神志方面的表现尤为明显。《素问·调经论》云:“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4](341)。”此处“盛”“虚”更有病位的特异性,并非泛指全身阴阳盛衰,与“皿中有物”之意相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阳胜则热,阴胜则寒[4](33)”、“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俛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4](43)。”无疑,“阳盛”与“阳胜”都会出现“热”的症状,“阴盛”与“阴胜”都会出现“寒”的症状,虽同属“热症”或“寒症”,“热症”、“寒症”自身也有区别,后人并未深究,才会等同视之。

3“盛”与“胜”临床意义不同

“盛”言人身中阴阳的不平衡,“胜”言六气的太过。《素问·调经论》云:“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4]。”(340)百病病因可分为外感、内伤两种,称外感为“生于阳”,内伤为“生于阴”[5]。“盛”言内生之病,“胜”言外感之伤,这符合《内经》学术思想、临床实践。

“盛”与“虚”相对,则“实者泻之,虚者补之”,“胜”与“复”相对,一气来复亦是一气侵淫,治法自当与内生之病相异。

《内经》中有“阳虚而阴盛”、“阴盛而阳虚”之说,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4]。”(33)如少阴君火司天,则阳明金受损,出现“寒热咳喘,大雨且至,唾血血泄,鼽衄嚏呕,溺色变,甚则疮疡胕肿,肩背臂臑及缺盆中痛,心痛肺,腹大满,膨膨而喘咳,病本于肺[4]。”(512)如太阴司天,则太阳水受损,“病本于肾[4]”(513)。这才是“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的真实含义,与人体自身阴阳制衡有别,其治法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亦明确给出。

4小结

“盛”即“有余”,言人身阴阳偏盛而为病;“胜”言客气异常,侵淫为病,二者应当有所区别。天时不正之气所伤,当与人体自身阴阳盛衰有别。

《内经》中常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运气学说”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研究气候异常对人体生理及发病的影响。若将“盛”与“胜”等同,即已忽略天人关系,使《内经》经义大为损失。唯其将“阳胜”、“阴胜”归还于“运气学说”之中,《内经》中“风化于天,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甘苦[4]”(517)等治法才有着落,才能根据气候的变化,提前采取预防手段。同时,这更警醒人们,必须顺应四时变迁,“法于阴阳”,才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4]”(2),具有“治未病”的思想。

参考文献

[1]安象乾.亦谈阳胜与阳盛[J].四川中医,1987,(9):6-7.

[2]杨树德.阳胜与阳盛含义不可混淆[J].四川中医,1987,(1):24.

[3]许慎.说文解字:第1版[M].北京:中华书局,1963.

[4]黄帝内经素问:第1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5]禄颖,翟双庆.《内经》病因理论对陈无择“三因学说”的影响[J].吉林中医药,2015,35(2):116-118.

【中图分类号】R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9-0142-01

(收稿日期:2016.03.13)

猜你喜欢

内经
《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的理论滥觞及内涵延伸
览百年《内经》 集研究大成
——读《黄帝内经百年研究大成》
浅议《内经》月相及其变化在养生保健方面的应用前景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试述张从正对《内经》心身医学思想的运用与发展
《内经》“诊有三常”的道德考量
腔内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肾结石42例临床观察
《内经》多元式教学方法体会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从文论医评《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