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股骨头置换与PFNA在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2016-01-30楚日盛曾凡营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分院牡丹江市骨科医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00
楚日盛 曾凡营 王 群(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分院(牡丹江市骨科医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人工股骨头置换与PFNA在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楚日盛 曾凡营 王 群
(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分院(牡丹江市骨科医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方案与PFNA方案效果对比情况。方法 选取100例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患者,均为我院骨科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依据入院先后顺序分组,就人工股骨头置换(置换组,n=50)与PFNA(PFNA组,n=50)治疗效果展开对比。结果 置换组优25例,良22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经统计为94%,PFNA组优15例,良24例,可9例,差2例,优良率为78%,P<0.05。置换组并发症率为6%,低于PFNA组12%。结论 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方案治疗,可增强临床效果,确保髋关节功能优良率。
【关键词】老年;人工股骨头置换;PFNA;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效果对比
近年来,人口老龄化社会进程在我国呈加剧趋势,老年性骨质疏松病例明显增多,由能量创伤引发的骨折发生率显著上升,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即为其中常见类型。因老年全身状况差,加大了应对难度,骨折不愈合、内固定松动断裂、髋内翻畸形等并发症风险较高,如何选取治疗方案,为骨科工作者研究的重点[1]。本次选取相关病例,就人工股骨头置换与PFNA治疗效果展开对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100例,男57例,女43例,年龄60~95岁,平均(76.2±3.7)岁。致伤原因均为意外跌倒摔伤,排除病理性骨折者。左侧43例,右侧57例。依据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置换组和PFNA组,每组50例,组间基线资料具可比性,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置换组协助病患取侧卧位,给予硬膜外持续麻醉,切口于髋关节后外侧位置进行选择,对股骨转子顶部臀中肌附着点行保留处理。对关节囊行切开操作后,斜行在小转子上方1.2 cm处予以截骨,股骨头取出后,大的骨折块如大、小转子等保留,应用扩髓器实施扩髓操作,先试行将股骨头假体柄在近端髓腔处插入,保持与股骨髁平面前倾约15°,大转子解剖复位完成后,以大转子顶端作为手术定位标志,对假体股骨头中心与大粗隆顶端是否处于同一水平线予以确认。取骨水泥细致填入髓腔,将人工双极股骨假体柄缓慢插入,完成大、小转子复位,用骨水泥充填股骨转子区骨缺损。
1.2.2 PFNA协助病患平卧,插管全麻或硬膜外麻醉,在牵引床上实施牵引复位操作,应用C型臂X线透视机观察,获得满意复位后,切口于髋外侧选择,长3~5 cm,导针自梨状窝(大转子顶点位置内侧)行转入处理,在近端实施扩髓,将主钉准确置入,对深度的合适情况确认,配合瞄准器的引导作用,完成锁钉及加压螺钉准确置入操作。针对骨折断端存在明显移位的病例、复位难度较大的病例,或小粗隆骨折存在明显移位的病例,在股骨上段外侧予以有限切开复位操作,一些患者可用捆绑带或钢丝捆扎。
1.3 疗效评定:术后8个月进行疗效评估。优:自理能力均恢复,无行动困难,髋部无疼痛;良:基本可自理,行动需使用助行器或手杖,偶有髋部疼痛;可:生活无法自理,需搀扶才可行动,髋部中度疼痛;差:生活无法自理,不可离床活动,髋部严重疼痛。观察两组手术操作用时、术中具体出血量、术后离床活动所需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在SPSS13.0中输入数据,组间采用(x-±s)表示,t检验代表计量资料,χ2检验代表计数资料,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PFN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置换组(P<0.05),置换组术后下床时间优于PFNA组(P<0.05)。详情如下:PFNA组50例,手术时间(64.34 ±12.34)min,术中出血量(200.32±140.96)mL,术后下床时间(8.45±3.45)d;置换组50例,手术时间(60.23±10.43)min,术中出血量(300.42±150.34)mL,术后下床时间(4.24±3.34)d。
2.2 两组优良率对比:置换组优25例,良22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经统计为94%,PFNA组优15例,良24例,可9例,差2例,优良率为78%,P<0.05。置换组并发症率为6%,低于PFNA组12%。
3 讨 论
临床采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减少手术操作过程中出血量,并可加快术后机体康复进程,优点较突出。但因骨质疏松和高龄患者在对生物固定假体应用时,易引发股骨劈裂的情况,且髓腔较大,有应力遮挡的现象发生,进而诱导假体出现松动,故需对骨水泥型假体选用,通过骨水泥对复位后骨折碎块完成聚拢、黏合操作,使手术中再骨折不良事件率降至最低程度,达到早期可负重、一期固定的理想目标[2]。PFNA属髓内钉式内固定,相较髓外固定,因其杠杆力臂更短,在负重状态下稳定性更强,与生物力学要求符合度高,在对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实施固定操作时,可避免肢体短缩和骨折出现塌陷,且对骨折稳定性无过高要求[3]。PFNA与人工股骨头置换对不稳定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各有优势,但结合本次研究结果示,在手术效果、并发症率等方面,置换组更占优势。手术指征包括:患者为老年人,可耐受麻醉;局部骨组织骨质疏松征象较明显;骨折呈粉碎性;有行置换术的要求和愿望等。上述指征为一整体,如不愿行置换术、局部无明显骨质疏松者,可改行PFNA内固定等方案治疗。
综上所述,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可加快康复时间,具有较高安全性,对保障患者预后意义显著。
参考文献
[1] 任慧勇,刘牛庆,李凯华.PFNA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比较[J].当代医学,2013,19(32):331.
[2] 王广斌,付勤,刘忠厚,等.人工股骨头置换与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0,16(6):404-405.
[3] 陈剑峰.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J].求医问药(半月刊),2012,10(8):247.
中图分类号:R683.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7-01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