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治未病”理念构建高校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初探
2016-01-30林钟宇潘华峰梁瑞琼叶晓宪赵金媛
林钟宇 潘华峰 梁瑞琼 严 艳 叶晓宪 赵金媛
广州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基于“治未病”理念构建高校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初探
林钟宇潘华峰*梁瑞琼严艳叶晓宪赵金媛
广州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治未病”理念是一种防重于治的新医学模式,在当今网络下对构建高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起到重要基础理论指导作用。本文从治未病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愈防复三个含义,建立教育平台、组建专业教师队伍、构建后期跟踪服务体系,从而构建构建高校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达到有效地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关键词】治未病;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治未病最早来源于《黄帝内经》:“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治指的是医治管理,未病指的是无病,就是无任何疾病的健康体质,或是表现为一种亚健康状态,即是处于健康到疾病发生的中间状态[1]。总的来说,治未病在中医中的思想内涵主要是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愈防复,就是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
1中医“治未病”与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笔者从《黄帝内经》可以知道,中医“治未病”在临床上对疾病治疗起到了以扶助正气、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从而达到对外适应自然变化,对内促进机体抗病能力、自我愈合、自我康复能力。同样“治未病”养生理念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上予以笔者启示,虽然环境与对象截然不同,但是治未病思维模式同样也是适用,强调重在预防,构建相应的体系,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对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进行正确的引导,避免心理问题“疾病”的发生或是防止愈后再发,从而达到“上医医未病”的效果。
2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2.1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当前社会已经进入知识、数据大爆炸时代,网络共享资源丰富,各种价值观并存,冲击人们的思想,而网络信息含金量参差不齐,特别对于刚进入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普遍会接触互联网技术,但他们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人生阅历尚不丰富,政治立场不坚定,明辨是非能力不够强,容易被外界错误信息所影响。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5年7月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底,中国上网人数达到6.6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94亿),其中青少年网民数量超过2亿[2]。互联网模式已经不在局限固定的环境里,网络移动端的出现,进入互联网获取信息更加方便快捷,但是背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凸显,主要总结出是普通高中教育阶段中模式存在重知识输入,轻师生间、学生间互动交流现象,再加上家庭背景、学前教育等复杂因素,心理相关知识缺乏,促使大多数年轻一代在社会交际能力减弱,从而交际趋向网络化,在进入高等教育后,大学生生活在这个小社会圈中,与外界打交道机会增多,虽表现得积极向上,但是又受各种外界大量信息冲击学生的思维,心理承受能力差,很少主动在现实中寻求机构长辈的帮助,相反在网络中愿意向所认识的“陌生人”求助,但网上信息多而杂,缺少自身专业知识支撑并不能快速地找到答案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很容易出现浮躁、焦虑、失落、抑郁等相关心理问题,甚至离校出走、自伤、自杀、杀人等恶性行为[3-4]。
2.2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在网络化的社会环境下,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理念到内容、方法、途径与运行模式如何发展、如何创新,是一种心理健康教育全面体系的构建问题[5]。从目前来看,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日益重要,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已经难以跟踪到学生心理状况,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尚未形成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对一些关键问题缺乏研究,体系仍未建立、相对滞后,特别是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和行为模式的分析不够深入、全面,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研究得不够深入,对“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问题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而且目前大多数研究主要是从“工具”视角来探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问题[6]。很少有从模式的视角、系统的视角研究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即探讨在网络化的社会环境下,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理念到内容、手段、机制与组织方式如何发展、如何创新的全面模式构建问题。
3基于“治未病”思想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新概念[7],心理同生理健康一样重要,提倡新的医学模式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其中,心理作为中间环节,即可影响身体健康,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促进人体健康长寿,又可以塑造人的道德和价值观的形成。在2011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再次强调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设,提出预防、早干预重于治疗,而心理健康问题一般属于亚健康状态,既不是疾病状态,很容易被他人所忽视。因此,提倡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构建框架,出自于未雨绸缪、防微杜渐,重在未病先防、调理养心[8],即调节情志,保持良好心态,并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与国际WHO提出对心理健康理念、国家教育部提出方针是相一致的,这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3.1“未病先防”——心理防护新模式在中医学中,“未病先防”是指在未发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既往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已经不适应现代潮流,应当引入新的元素或是建立一个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首先,追溯到对当前大学生心理现状展开分析,寻找合适时间点去进行教育。对于来自全国各地新生来说,每个人心理情况不一样,当开始单独一个人适应大学新环境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9],而在网络信息发达环境下,新生在入学前已在网上接收了不少关于大学的信息,但是这些信息良莠不齐,让新生产生先入为主的想法,随后影响新生在以后学习成长方向。所以在新生入学初期,必须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心理问题预防工作的重要性,抓住网络具有不受时空、地域限制等特点[10],将网下各种学科的渗透式教育模式和网上咨询辅导等基本方式整合起来,建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多模式体系,积极开启受学生欢迎的心理网站建设,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一系列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及相应心理调适方法专题讲座,制定一系列调查问卷,初步掌握全校新生的心理状况并进行梯度分析,建立不同类别的心理健康档案,根据总体情况开展相关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如何面对现实生活和虚拟世界,在此阶段不单是要给他们灌输、普及入学安全防骗、心理健康基础知识,还要提早进行近期目标、远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教育、有助于新生认识到自己奋斗目标,分批分层次地进行一对一心理谈话,提前打好预防针,减少入学误区,引导往正确道路方向上,避免漫无目的地沉溺网络、虚度光阴,减少外来“病邪”,充实大学生活,可有效地减少心理抑郁、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的发生[11]。
3.2“既病防变”——心理治疗新方式“既病防变”是指当疾病一旦发生时,应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将疾病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防止进一步的发展和变化。针对于心理问题隐匿性大,一般人很难发现,但是仍有一些细节有迹可循,提早发现问题,建立一个长期有效预警防御机制,构建从校、院、班级、干部、小组成员到个人这种各施其职、层层递进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一支专业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能对当代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进行转化和引导工作,可以将过去传统队伍部分进行转型或是引进新的师资力量,除了基本心理健康、网络信息化等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清晰地认识到网络等现代技术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生活方式等起到重大的影响,因此,高校辅导员作为服务为学生服务一线的人员,必然是这支队伍的核心力量[8]。同时,高校建立网络监控平台,方便教师监控学生在网络上实时动态,例如发表言论、观点、搜索关键词等等,切实追踪IP地址到每个学生身上,此外,高校要加强对辅导员队伍进行培训与指导,高校与高校之间定期形成共享模式的共识,互相交流经验,壮大队伍,从而提高队伍理论水平、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能够深入浅出地指导大学生在网络中应遵循行为准则。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从线上,到线下,提倡学生一早发现自己问题所在,利用学校网络服务平台进行心理服务咨询,在网络上交流,可以突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距离感,不受时空、地域限制,可以进行交流与案例讨论,而不是第一时间网上发帖寻求帮助,毕竟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所以要教导大学生能够运用中医整体辩证观念去看待自身心理问题,万事万物都是运动,学会发展和联系的观点去分析,从而正确认识事物,不让谣言等不良信息迷惑内心,造成不必要不良影响[12]。
3.3“病愈防复”——跟踪监测新体系“病愈防复”指的是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要注意预防复发。所以,心理问题得到解决后应该建立跟踪随访制度,随时督促学生进行专业心理测量问卷的调查,利用网络大数据管理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让学生管理者根据随访和测试结果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利用大数据分析跟踪学生的心理变化趋势,有利于将复发的问题扼杀在萌芽中,从而有效地预防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同时,又能使学生得到良好的心理教育和辅导,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保护自己[13]。从宏观看,针对高校构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采用专家咨询法从目标评估、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等方面建立评估体系,然后对应用该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后的研究对象来进行评估,以达到指导改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的。此外,由于网络发展速度快,数据库应做好及时更新,而且针对较难处理案例应做好收集分享交流经验工作以促进步,平台应做到时时监测与维护,避免被外界不法分子入侵,并做到周周检查每月汇报情况,将事故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
总之,在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整体体系上,实现“网下—网上”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将网下各种学科的渗透式教育模式和网上咨询辅导等基本方式整合起来,依靠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途径方面中“他助—互助—自助”相结合的模式,把网络心理咨询、网络朋辈心理互动和网上自我教育结合起来以解决心理问题,将治未病作为思想
贯穿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立中从而构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多模式体系,才能真正地实现“治未病”。
参考文献
[1]朱向东,李广远,刘稼,等.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内涵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12(26):2725-2727.
[2]中国网信网.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5-11-17].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507/23/t20150723_6022843.shtml.
[3] 蔡洋洋.“90 后”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现状[J].学理论,2012(35):258-259.
[4]朱子凤.中医“治未病”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6(3):504-506.
[5] 姜巧玲.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D].长沙:中南大学, 2012.
[6]姜巧玲.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进展与趋势[J].现代大学教育, 2011(6):81-86,111.
[7] Iris Borowya.Sustainable health: the need for new developmental models[EB/OL].[2015-12-8].http://www.who.int/bulletin/volumes/92/10/14-145219.pdf.
[8] 朱红红.运用“治未病”思想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孝感学院学报, 2011, 31(3):108-111.
[9] 吴豪伟,于成文,刘希汉.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模式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 2014(12):36-38.
[10]沈晓梅.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13(11):86-87.
[11] 田文婧,王旭,周志荣.“治未病”思想指导下的中医药大学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8(6):620-622.
[12] 刘晓艳,李玲秀.谈如何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构建[J].才智, 2015(23):198-199.
[13] 袁忠霞,张玲.构建学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思考[J].科技展望,2013(15):29-31.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Network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System Based on
Connotation ofPreventiveTreatment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N ZhongyuPAN HuafengLIANG RuiqiongYAN YanYE XiaoxianZHAO Jinyuan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School of Guangzhou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Preventive treatment is a new medical model which focus on prevention more than treatment. Currently itplays an important guiding role onbasic theor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system.This article from three meanings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not disease prevention first, preventing disease from exacerbating and recovery statesto establish education platform, to form a professional teachers team, tobuild a late tracking service system, so as to build university students' network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system.It can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effectively.
Key words:Preventive Treatment; University Student Network;Mental Health Education
(收稿日期:2015.12.29)
【中图分类号】R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6-0178-03
作者简介:林钟宇(1990-),男,广东汕头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卫生事业管理与教育。通信作者:潘华峰(1965-),女,四川泸州任,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医学教育与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2015年度省级学校德育创新重点资助项目:构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2015DYZZ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