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的辨证施治
2016-01-30刘秀振石红霞河北省武邑县中医医院河北武邑053400
刘秀振 石红霞(河北省武邑县中医医院,河北武邑053400)
肠梗阻的辨证施治
刘秀振石红霞
(河北省武邑县中医医院,河北武邑053400)
【摘要】肠梗阻是临床中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以脏腑气机阻滞、腑气不通为其主要特点,治疗以通里攻下为首务。但是在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由于患者的体质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证侯,治疗宜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分清标本虚实,尤其是老年患者,必须把握扶正与祛邪的关系,活血化瘀宜贯彻疗程始终,从而可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肠梗阻辨证论治病案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诊治疾病的核心思想,也是有别于其他医学的特色之一,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深感辨证论治的重要性,现将临床中1例典型肠梗阻病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初病在气,脘腑不通,治宜消食导滞,通腑泻下
患某,女性,82岁,2014年1月30日主因腹胀、腹痛、恶心呕吐、未排便排气5 d就诊。患者5 d前由于饮食不节致厌食、嗳腐吞酸、脘腑胀满、疼痛,逐渐加重,渐至恶心、呕吐、腹胀如鼓、不排气排便,遂来就诊。查体:体温37.6℃,脉搏108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120/80mmHg,神清,精神差,头、颈、胸未见异常,腹部膨隆,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全腹压痛,叩诊鼓音,听诊肠鸣音亢进,可闻及气过水声。舌红苔黄厚,脉沉数有力。腹部立位平片示:可见多个液气平面。腹部彩超:肠管增宽,腹部肿瘤除外。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符合《外科学》肠梗阻[1]和《中医内科学》腹痛[2]等诊断标准。初步诊断:肠梗阻。中医辨证属阳明腑实证。在禁食水、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基础上,加消食导滞、通里攻下之中药汤剂,方用保和丸合大承气汤加减,处方:法半夏12g,陈皮15 g,炒山楂15 g,神曲15 g,茯苓15 g,炒卜子15 g,连翘15 g,大黄15 g(后下),芒硝10g(冲服),枳实15 g,厚朴15 g。每日1剂,分4次从胃管注入,每次50mL,注药后关闭胃管,2h后开放,继续胃肠减压,同时肥皂水清洁灌肠后用中药100mL保留灌肠,每日2次。连续用药3 d,每天排出黑色黏液样大便,腹胀、腹痛逐渐减轻,精神好转,恶心呕吐消失,有饥饿感。查:生命体征平稳,精神好,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轻压痛,听诊未闻及气过水声,舌红苔薄黄。后根据其症状、体征在原方的基础上加减用药调理12d痊愈出院。
1.2病情反复,伤及气阴,治宜益气滋阴,增水行舟
2014年4月17日该患者又因腹痛、腹胀、恶心1 d入院。刻下症: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口干,肢体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大便3 d未解,小便调。查体:体温36.5℃,脉搏76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140/90mmHg,神清,精神差,由平车推入病房,头、颈、胸未见异常,腹略膨隆,可见肠型,脐周轻度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腹部叩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肝脾肾阴性,听诊可闻及高调肠鸣音。舌光红无苔,脉细弱。腹部B超示:肠管增粗,内容物呈回旋式蠕动。立位腹平片示:可见多个液气平面。初步诊断:肠梗阻。中医辨证属气阴两亏,胃肠积滞。仍禁食水、胃肠减压、补液,同时口服益气滋阴、导滞通便之中药汤剂。新加黄龙汤加减:麻子仁20g,苦杏仁10g,太子参30g,麦冬20g,生地20g,当归15 g,枳实15 g,生大黄10g(后下),厚朴15 g,炒卜子15 g,旋覆花10g(单包),黄芪15 g,甘草6g。服药1剂后呕吐止,排气未排便,腹胀减轻,服两剂药后排出黄色软便2次,腹痛、腹胀消失,口干略减,可进流食,共服药5 d痊愈出院。
1.3病久邪气入络,治以活血行气2014年6月27日该患者又因饮食过量致反复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大便不调3 d入院。查体:体温36.4℃,脉搏78次/min,呼吸17次/min,血压130/70mmHg,发育正常,营养不良,神清,精神差,抬入病房。头、颈正常,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大量哮鸣音,心脏阴性。腹膨隆,可见阶梯状肠型及蠕动波,腹软,全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阴性,腹部叩鼓音,无移动性浊音,听诊肠鸣音亢进。舌质暗红,苔薄黄腻,脉沉涩。腹部B超示:结肠内径增宽,内容物呈回旋式蠕动。初步诊断:高位肠梗阻,支气管炎。患者入院后先予禁食水、肥皂水灌肠、静点补液、抗感染等保守治疗,入院前3 d每日排出黄色或黑绿色稀便,恶心、呕吐消失,但仍腹痛。第5天查腹部平片示:上腹部可见多个液气平面,呈阶梯状排列,肠管扩张。下消化道造影示:排除结肠病变。请上级医师会诊,认为患者梗阻部位较高,如果保守治疗不能解除梗阻,可考虑手术治疗。征求患者家属意见,不同意手术治疗。根据其症状、体征、腹胀、腹痛、疼痛部位固定不移,舌质暗红,苔薄黄腻,脉沉涩。中医辨证属气滞血瘀、腑气不通,治以理气活血、通里攻下,方用桃核承气汤加减。处方如下:桃仁15 g,红花10g,丹参30g,当归15 g,生大黄10g(后下),炙甘草10g,厚朴15 g,枳实15 g,炒卜子30g,蒲黄15 g,五灵脂15 g,延胡索15 g,白芍15 g。水煎服,每日1剂,每次50mL,每日4次,从胃管注入,另用10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用药5 d后,患者腹痛、腹胀减轻,呈阵发性。查体:腹部轻度压痛,无反跳痛,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腹部透视:腹部未见液气平面。即撤胃管,进流食,观察2d后患者要求出院。回家后患者继续口服中药,在原方基础上加减调理14 d,可正常进食,日排便1次,仅有便前轻微腹痛、便后正常。随访1年未复发。
2 体 会
肠梗阻是普外科常见疾病,若治疗不当可导致肠坏死、感染、中毒性休克等,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此病类似于中医学的“关格”“肠结”病[3],主要临床表现为痛、吐、胀、闭,虽然手术能快速解决梗阻,但是复发率高。对于不能进食者,可通过胃管注入中药加保留灌肠,取得满意疗效,缓解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有关此类文献报道也较多。辨证施治是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是“中医理论的核心”[4]。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创立辨证论治体系以来,即成为有别于其他医学的特色。中医学所研究的对象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而且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在辨病基础上结合辨证施治,对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成为中医特色。
该患者为老年女性,年事已高,生理机能下降,稍有不慎,即会导致邪气入侵,古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气所凑,其气必虚”。患病之初,由于饮食过饱导致饮食积滞、脘腑胀满不通,而胃的生理特点是以降为顺、以通为用,故在病之初邪气实治疗以通里攻下为首务,祛邪气即是保正气,有形之邪既祛,无形之热邪亦随之而清,所以肠道畅通体温下降,精神好转。由于脾胃气机通畅,患者食欲好转,进食逐渐增多,过多则易导致旧病复发,虽然同为阳明腑实证,但是第2次住院兼见肢体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舌光红无苔、脉细弱等气阴两虚症状,故使用大剂益气滋阴加泻下通里之剂,扶正兼以祛邪。第3次入院虽然患者仍因饮食不节所致肠梗阻,但是腹部疼痛部位固定不移,舌质暗红,脉象沉涩,考虑是由于脏腑气机阻滞,导致肠管壁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引起,有引起肠坏死之虞,故治以理气活血、通里攻下,用桃核承气汤加减治愈。该患者的病情发生、发展、变化有其自身的特点,与其本身的生理机能有关,所以治疗应抓住其每一阶段的病机进行辨证施治,在禁食水、胃肠减压、补液治疗基础上,在不同阶段分别采用通里攻下、益气滋阴、活血化瘀等中药治疗,均取得满意疗效。
肠梗阻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病情变化迅速,在疾病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应该牢牢抓住主症,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分清标本虚实,根据其辨证分型论治,尤其对于老年人患肠梗阻,必须时时注意呵护正气,才会取得预期效果;正是由于老年人的脏腑机能下降,才容易出现气机阻滞、血运不畅,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即使是在早期也应适当加入活血化瘀的药物,这有利于血运改善,加强肠管蠕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疗效,预防肠管坏死[5];脾气主升,胃气主降,大肠以通为顺,老年人由于脾胃机能下降,饮食不当易致升降功能失调,枢机不利,所以必须注意调整饮食结构,饮食宜寒温适中、清淡而松软、容易消化,饮食多样化、富含植物纤维,避免辛辣、生冷油腻及暴饮暴食,可减少肠梗阻发生的几率。
参考文献
[1]吴再德.外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15-520.
[2]王永炎,潘北麟,赵新岩.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414,676.
[3]龚伟.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116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10):1375.
[4]王永炎.完善中医辨证方法体系的建议[J].中医杂志,2004,45(10):729.
[5]翟瑞奇.急性肠梗阻证治体会[J].光明中医,2010,25(6):1015.
中图分类号:R574.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4-745X(2016)03-0558-02
doi:10.3969/j.issn.1004-745X.2016.03.064
收稿日期(2015-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