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上海女中医研究概况
2016-01-30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陈稳根 张如青△
近代上海女中医研究概况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陈稳根张如青△
摘要:民国时期是上海中医界引领全国中医发展的时期,是海派中医极为璀璨的时期,上海中医药界人士开展的各式各样的探索和努力也带动着近代女中医的发展,上海女中医是海派中医的一支,也在积极努力和崛起,提高其自身的地位,团结女中医群体,起到了向社会宣传中医的作用。对近代海派女中医发展史的研究,是上海中医药文化研究的新视角。
关键词:海派中医民国女医
近期热播的电视剧《芈月传》、《女医明妃传》中不断向人们展示了少有的古代女医形象,然而在中国的医学史上,女医(下文女医皆指女中医)的身影并不鲜见,在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第六十二·义纵传》中就有“义姁以医幸王太后”[1]的记载。由于义姁擅长针灸, 汉武帝时受诏入宫,并封为女侍医。这是正史最早关于女医生的文字表述。女名医有晋代葛洪之妻鲍姑,清代的曾懿等卓越医林。关于女医的法律首见于唐代《医疾令》中,“诸女医取官户婢年二十以上三十以下、无夫及无男女、性识慧了者五十人,别所安置,内给事四人,并监门守当”[2],从法律的角度规定了女医的选取制度。在传世中医文献书籍中也能见到女医的著作,如明代谈允贤的《女医杂言》等。然而由于传统的封建制度约束,女医在整个中医历史长河中影响甚微,直到民国,女权思想的启蒙和传播,促使了女子职业化的发展,让女子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增加。同时,海派中医救亡图存求发展的过程,也为女医的发展带来别开生面的机会,女医为谋求职业地位平等,首先在求得学术平等上努力,组织自己的学术团体,在近代中国医药存亡抗争运动中活跃着她们为中医药奔走疾呼的身影,本文就这一时期作为海派中医一部分的上海女中医相关情况进行介绍。
女医教育创建与女医群体从业环境
上海开埠后,传授西医学的医学校在沪上相继出现。1892年,同仁医院开办首家护士训练学校招收女学员,在这样背景下西医女校教育先于中医建立。直到1905年,出身于中医世家的李书平和中国第一位女西医生张竹君有感于“中国医学日就荒芜,而女科尤甚”,在上海创办了女子中西医学院,决定先招14~23岁、资质聪明、身体健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女子,为女医学奠基。校址在派克路(今黄河路),并设妇女医院以供教学,提供中西医服务,名医何懋甫为常驻中医。当年招生40人,课程包括中西医、国文、修身等。毕业时要想取得文凭,须经过严格的考试,聘请中西著名医士莅院,按照科学考试,合格者给予文凭。直至1916年4月,其附设上海医院改名为公立上海医院,聘汪企张为院长,不仅中医课程停止,而且医院也完全西医化。上海女子中西医学院的成立以“贯通中西各科医学,而专重女科,使女子之病,皆由女医诊治,通悃而达病情”为办学宗旨,开启了上海中医女校教育先河[3],这也是海派中医文化的包容性和敢为人先的侧面反映。1912年,北洋政府“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让中医界认识到中医学校教育的必要性,之后在上海,丁甘仁、夏应堂等于1917年创立了对近代中医学校教育影响巨大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1925年,丁甘仁、夏应堂创立上海女子中医专门学校,招收16岁以上、26 岁以下的女性,国文精通,书法端正,品行纯和者,首届学生30余人,学制、课程、教材等与男校同样。1927年,王一仁、秦伯未、章次公等创办的中国医学院,以“男女同校”作为招徕,首开中医学校男女同校之先河,同年上海女子中医专门学校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合并。随后的中医学校、函授中医学校都男女同招。《中国女医》为近代女医主要期刊阵地,从当时期刊中活跃的女中医来看,都与当时中医学校教育有学缘关系。如高鉴如、张嘉因、张静霞、姚守诚均为上海新中国医学院毕业生。近代海派中医在教育上的努力和革新带动了女中医的新发展,虽然中医女校培养的人数不多,但它的成立,是中医对当时社会环境的一种适应,也是对中医传统教育的一种突破,开启了女医教育师承、家传、学校教育并存的新模式,成为女子医学教育史的重要史料。
民国时代大环境下,近代上海中医界鲜见名女中医,上海虽相继出现了多所男女生兼收的中医学院,但因当时政府对中医采取压制政策,一般人认为学中医没有多大出息,学中医的女性就更少。从学校教育来看,当时设备条件较好的新中国医学院第一届毕业生72人中女性仅1人,第二届毕业生中女性也仅1人。这些为数不多的女毕业生,毕业之后从医的人更少。另据1943年的统计,上海全市男中医有935人, 女中医有45人。而在1951年的统计中,当时全市开业的中医有2190人,其中女中医仅150余人,不足开业中医人数的7%[4]。根据反映当时女性中医生活状况的《中国女医》杂志“论坛”栏目的一篇“行医的女子不能结婚?”文章来看,当时上海社会上有“医生是负责人家生命的全部责任,应当全心贯注,替人治病的医生,如果她忠于职务,而置子女不顾,那是丧失了天赋母性的爱”[5]的舆论,主张女医生结婚后应放弃医生职业全心为下一代。这样的舆论背景使得女医生从医人数又减少。再从中国女医学社一篇“女医同志为什么要成立中国女医学社”启事中可以了解到,尽管女子同男子一样能进入医学校就读,上同样的课程,毕业后,由于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加上中医药的境危,女学生有毕业就失业的境况。民国时期的女子医学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在当时具有进步的意义,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经济的落后和战乱等原因,从业者少。实践证明,女子医学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联系起来,单纯通过女子职业教育解放妇女是行不通的。
女医群体社会活动
民国时期上海中医界所办的中医药期刊在全国中医药期刊中影响最大(占民国时期全国中医期刊的三成左右)[6]。由丁仲英在上海创办的《光华医药杂志》在1935年的第一卷第一期中,刊出“本社最近接到各地女读者来信,要求特出女医专号一期,作为提倡女医事业之号召”[7]出版预告。在该杂志的第一卷第六期出版了女医专号,从此开了女医专号先河,为女医杂志的雏形。作品全由女医者撰述,学术水平不亚于男医,评论意义深刻,尤为重要的是上海女医专刊出版后,得到全国女医的积极响应,纷纷要求加入发扬国医的战线中来,团结女医一同加入到男医们的抗争队伍中来[8],扩大了中医抗争战线。1940年,由中国女医学社主编的《中国女医》开始以合刊的方式见刊。从《国医砥柱月刊》的第二年第一二期(合期)起,到第二年十一期共合刊了6期《中国女医》。1941年元宵节《中国女医》作为月刊在上海独立发行,共发行了六期。从其发行的范围、征求读者一千人的数量和读者回信来看,其影响涉及海内外,在女医中深受欢迎。《中国女医》在上海的创办过程中得到了张赞臣、秦伯未、朱鹤皋等上海名医的支持和关注,在第二期中刊登了神州国医学会、大众医药服务社等中医组织对该杂志的评语,并通过他们扩大了女医杂志的影响力。
从《中国女医》期刊发表的内容来看,既有针对当时中医药面临的处境发出呐喊的文章,如高鉴如的《中国国医本性的检讨》、《发扬国医学粹的先决方案》,张静霞的《论今日之中医教育》等,表达了女医对中医药的担忧和深刻认识;也有加强女医交流沟通的读者回信、女医小传、女医处境等文章;还有针对中西医比较的内容,如《中医与农村》、《当归》、《菊花》和展现女医中医学术研究探索的文章,如《带下病之研究》、《一般月经病的证治法》等。《中国女医》杂志在当时确实起到了表达女医学术思想,促进女医互助的作用。
为了加强女医的团结和交流,发挥女医整理中医、复兴国粹的热情,提高女医在医生群体中的地位,女医们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女中医团体——中国女医学社。女医学社团体成立过程大致如下:先是一位海门的魏雪芳读者在1935年《光华医药杂志》第一卷第六期读者信箱中,提出组织中国女医社的提议,希望改变全国女医散漫的状态,组织全国性学术团体,使越来越多的女医能有地方交流起来。到1939年,《国医砥柱月刊》第七八期合刊(中国女医第四期)中登了以钱宝华为社长,张静霞、张嘉因、高鉴如为理事的中国女医学社征求社员的启事,以期有更多女读者能加入中国女医学社,国医砥柱月刊社的社员可以免费加入。1941年,国民政府已允许中医加入教育系统,中医由晦暗暂转到了光明,此时独立刊行的《中国女医》杂志在第一期中刊登了中国女医学社征求社员启事,招收对于国医学术感兴趣或研究三年以上的中国籍女子,为社员免费提供《中国女医》杂志,为社员之间提供联系方式,为女医谋求职业平等,并欲建外地分社。社址位于上海山海关路153弄13号。在1941年《中国女医》第二期上刊出了成立武进女医分社的启事,第三期海外归鸿栏目刊登了南洋梹城女医申请入社的回信,推测中国女医学社在此期间不断地得到了壮大,联络了各地女医,在中医药界形成了一股新力量,对海内外女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中国女医》杂志和中国女医学社也就进入了上海中医药文化史中。
结语
对近代上海女中医概况的简单回顾,为研究海派中医文化的包容性以及敢为人先的精神和风格提供了一个新社会史的角度,而海派中医文化的这种精神和风格无疑将继续影响现代中医事业的发展。近代上海女中医学校医学教育的概况,进一步说明了近代上海是我国中医学校教育的主要基地,也是研究女子医学教育史不可或缺的材料。女医杂志和女医社的成立,展现了女医们在中医危急时刻的团结和努力,为当时女医事业的发展和地位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也使得近代上海成为全国女医活动中心。出现多种女医活动的这段历史也应成为现今研究上海中医药文化史的内容之一。而近代上海女医从业和就业的低谷,可引起现行医学教育者的注意,医学教育的设计需要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联系起来,医学行业的发展不能单靠职业教育的进步而独立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3144 .
[2]程锦.唐代女医选取之制考释[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 11- 09(3).
[3]张效霞.上海女子中西医学院——中国近代第一所中西合璧的女子医科学校[N].中国中医药报,2015- 01- 29.
[4]肖凤彬.民国时期上海的中西医论争[J].近代史学刊,2009,(6):110- 160.
[5]郭瑞麟.行医的女子不能结婚?[J].中国女医,1941,1(1):7- 8.
[6]沈伟东.中医往事[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2:2.
[7]光华医药杂志社.女医专号出版预告[J].光华医药杂志,1933,1(4):8.
[8]马祥,王振国.《光华医药杂志》“女医专号”特点评述[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5):436- 437.
(修回日期:2016- 03- 04)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R-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4737(2016)03- 0066- 03
Brief Introduction Study on Femal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octors in Shanghai during Modern Times
CHEN Wen-gen, ZHANG Ru-qing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 China)
Abstract:The Republic of China is the time in whic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doctors had led the development in the whole nation. And it is also a splendid age for Shanghai TCM doctors,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for female TCM doctors by TCM doctors′ all kinds of exploration and endeavor. Shanghai female TCM doctors have been a striving, rising group to improve their social position. This group ha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uniting female doctors and TCM social publicity. This research of the development on this group is a new view to study on Shanghai TCM culture.
Keywords:Shangha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Republic of China; femal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oct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