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中梓《医宗必读》淋证辨治探析

2016-01-30浙江省平湖市中医院浙江314200

中医文献杂志 2016年3期
关键词:李氏肾虚小便

浙江省平湖市中医院(浙江,314200)

周富明



李中梓《医宗必读》淋证辨治探析

浙江省平湖市中医院(浙江,314200)

周富明

摘要:为探讨李中梓淋证辨治经验,在研读《医宗必读》淋证篇后,从石淋为病、积热所致,劳淋之因、伤于脾肾,血淋辨治、求证审因和气淋证治、当辨虚实以及膏淋冷淋、虚实挟杂等6种淋证加以探讨分析,提示李中梓治淋经验独特,切合临床,重于实践,迄今仍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李中梓淋证辨治

近读明代医家李中梓《医宗必读·淋证》篇[1],心有所悟,李氏对淋证审因辨治论述精辟,其将淋证分为石淋、劳淋、气淋、血淋、膏淋、冷淋等,详述证因,以脉鉴证,治法中肯,方药简洁,颇多启迪,兹不揣谫陋,略述于次,以飨同好!

石淋为病,积热所致

石淋是指尿中时夹砂石,小便滞涩不畅,或尿时窘迫难忍,痛引少腹,甚或腰如刀绞。所致原因,是积热使然,李中梓认为,此“石淋者,有如砂石,膀胱蓄热而成”,之所以成石,“正如汤瓶久在火中,底结白针也”,没有积热,不会结石。因此,治疗重在“清其积热,涤去砂石,则水道自利”,砂石自除,常用方剂有“神效琥珀散、如圣散、独圣散”等,应“随证选用”,强调辨证择方。如为“水道淋痛,频下沙石”者,应选神效琥珀散,琥珀、桂心去皮、滑石水飞、大黄微炒、葵子、腻粉、木通、木香、磁石煅,酒焠七次,研,以上“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并用“灯芯、葱白煎汤调服”。用灯芯、葱白者,灯芯,性微寒,味甘、淡,利水通淋,清心降火,葱白善“治小便不通及转脬危急者”,作为引药,用之非常恰当,且“余常用,治数人得验”。如为单纯砂石淋,可选用如圣散,“马兰花、麦门冬去心、白茅根、车前子、甜葶苈微炒、檀香、连翘,各等分为末,每服四钱。水煎服”,亦可用独圣散,“黄蜀葵花、子俱用,炒,一两,为细末,每服一钱,食前米饮调服”,因黄蜀葵辛,性凉而有碍胃之嫌,故以米汤调服。

劳淋之因,伤于脾肾

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说:“劳淋者,谓劳伤肾气而生热成淋也。”李中梓谓:劳淋者,“有脾劳肾劳之分,多思多虑,负重远行,应酬纷扰,劳于脾也,……若强力入室或施泄无度,劳于肾也”。尝谓“因劳倦而成,多属脾虚”。清代《顾松园医镜》中指出,劳淋“宜辨其因心劳、脾劳、肾劳之不同”。除了脾、肾之劳,还有心劳,往往是由于房劳伤肾,思虑伤脾,暗耗心血,正气渐亏,乃是在前人基础上的发展而来。肾虚则小便失其所主,脾虚则小便无以摄纳,心虚则水火不济,心肾失交,虚火移热于膀胱,小便不利,劳淋诸证迭见。在治疗方面,李氏认为“劳于脾”者,“宜补中益气汤与五苓散分进”,言分进,是指先用补中益气汤以补益中气,再服五苓散温阳化气,利湿行水,可谓扶正祛邪之法也。若为“专因思虑者”,宜“归脾汤”,此已包含心脾两伤之治也,盖归脾汤具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若强力入室或施泄无度,劳于肾也,宜生地黄汤或黄芪汤”可也,但因“肾虚而寒者”,则应以“金匮肾气丸”治之。

血淋辨治,求证审因

血淋是以尿血而痛为特征的淋证,前人有血淋为热淋之甚者的说法,实际上,李中梓已将热淋包含在血淋之中了。其谓“有血瘀、血虚、血冷、血热之分”也,一语破的。热在哪里,与心热有关,其谓“血淋者,心主血,心遗热于小肠,抟于血脉,血入胞中,与溲俱下。”心与小肠为表里,心火炽盛,移于小肠,热迫膀胱,血热伤络,故血与溲俱下,血淋乃作。《证治准绳》亦谓:“心主血,气通小肠,热甚则搏于血脉,血得热则流行入胞中,与溲俱下”。血淋因于热外,还有瘀、冷、虚的原因于其中,并常以证候作出辨别。如“小腹硬满,茎中作痛欲死,血瘀也”;“血色黑黯,面色枯白,尺脉沉迟,下元虚冷也”,是肾阳不足,下焦虚冷所致;因下元虚冷,失于温运,脾运不健,血无生化之源,因而肾虚不固,脾虚失统,而致血淋。就其治法,李氏认为,若为“血瘀”者,“一味牛膝煎膏,酒服大效”,因“酒有行药破血之用”,配合用之,有加强牛膝散瘀血之功;若“虚人”者,“宜四物汤加桃仁、通草、红花、牛膝、丹皮”治之;如为“血虚者,六味丸加侧柏叶、车前子、白芍药,或八珍汤送益元散”治之;倘“血色鲜红,脉必数而有力”者,是“心与小肠实热”,以“柿叶、侧柏、黄连、黄柏、生地黄、牡丹皮、白芍药、木通、泽泻、茯苓”为宜;若为“下元虚冷”者,可用“金匮肾气丸,或用汉椒根四五钱,水煎冷服”可愈。

气淋证治,当辨虚实

气淋是以小便滞涩不畅,余沥难尽,脐腹不适为主症的病证。从临证实践来看,气淋或因肝失疏泄,气机不畅,郁滞于下焦,或有湿热蕴结,壅遏不能宣通,以致小便淋沥不畅;或因病久不愈,或过用疏利,耗气伤中,脾虚气陷,气不能摄纳而小便涩滞不利。《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谓:“气淋者,肾虚膀胱热,气胀所为也。”李中梓认为“气淋者,肺主气,气化不及州都,胞中气胀,少腹坚,溺有余沥也”,并有“有虚实之分”,实证表现为小便涩痛,淋沥不宜,小腹胀满疼痛。虚证表现为尿时涩滞,小腹坠胀,尿有余沥,面白不华。因此,在治疗时,李中梓提出:“如气滞不通,脐下反闷而痛者,沉香散、石苇散、瞿麦散”治之。李氏认为沉香散善“治气淋,脐下妨闷,小便大痛”。沉香散由“沉香、石苇(去毛)、滑石、当归、王不留行、瞿麦各半两,葵子、赤芍药、白术各七钱,甘草(炙)二钱半”组成,应“为末,每服二钱,大麦汤空心调服,以利为度”。大麦性平,凉,有“宽胸下气,消积”,治小便淋痛之功,用其煎汤调服,以加强调中、宽肠、通淋作用。而石苇散、瞿麦散,是为气淋挟有湿热壅滞下焦者而为之,此皆为实证而设。虚证者,大多为“气虚”,当以“八珍汤加杜仲、牛膝倍茯苓”治之为宜。

膏淋冷淋,虚实挟杂

膏淋是指小便混浊如泔水状,或有滑腻之物,诚如李中梓所言“膏淋者,滴下肥液,极类脂膏”,常有虚实之异。实证者,小便混浊不清,或呈乳糜色,沉淀后如絮状,尿时不畅,灼热不适,或混血液,乃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不能制约脂液下流而致,应以分清泌浊、清利湿热法,用“海金沙散,海金沙、滑石各一两,甘草二钱五分,研末,第服二钱,灯心汤调”为宜,若“膏淋脐下妨闷”者,则以“大沉香散”治之,大沉香散由“沉香、陈皮、黄芪各七钱半,瞿麦三两,榆白皮、韭子(炒)、滑石各一两,黄芩、甘草(炙)各七钱,为末,每服二钱,”既扶其正,又清其邪,为使药物直达病所而又要保护胃气,故李氏强调“食前米饮调下”。若病久反复不愈者,为肾虚下元不固,“精溺俱出,精塞溺道,故欲出不快而痛”,则以“鹿角霜丸……菟丝子丸随证选用”。

冷淋是由于“寒客于下焦,水道不快,先见寒战,然后成淋”者,“更有过服金石,入房太甚,败精强闭,流入胞中,亦有湿痰,日久注渗成淋”者,李氏认为“多是肾虚”,所以可用“肉苁蓉丸、泽泻散、金匮肾气丸”治之可愈。

总之,李氏认为,淋虽为“湿与热两端而已。……若饮食不节,喜怒不时,虚实不调,脏府不和,致肾虚而膀胱热,肾虚则便数,膀胱则水下,涩数而且涩,则淋沥不宣,小腹弦急痛,引于脐分”皆可致淋。所以,临证之际,综合考虑,“致淋之故,殆有多端”,尚“须以脉证详辨之”,“若不求其本末,未有获痊者”也。

参考文献

[1]明·李中梓著,医宗必读[M].上海书局石印本, 1905:卷八.

中图分类号:R25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4737(2016)03- 0030- 02

(收稿日期:2016- 02- 18)

猜你喜欢

李氏肾虚小便
“肾虚湿瘀”理论下的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学研究
为什么人紧张的时候就想小便呢?等
大便便和小便便
文言文练习
“赶走”肾虚
透视“肾虚综合征”
辽《韩德源嫡妻李氏墓志》校补
浅谈我对“李氏”的理解
找棵树
皇宫救命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