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条辨》论治寒湿病探析
2016-01-30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
冀建斌 周正华1△
《温病条辨》论治寒湿病探析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3)
冀建斌周正华1△
摘要:吴鞠通是温病四大家之一,其所著的《温病条辨》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全的温病学专著。后世对其湿温病研究较为深入,实际其对寒湿病同样重视。病理上,吴鞠通提出“湿邪致病,最易伤阳”、“寒湿致病,伤及五脏”理论,治疗上,把三焦辨证同样灵活应用于寒湿病的治疗,重视“中焦运阳”、“下焦通阳、壮阳”之理念,并善用“分消走泄法”治疗寒湿病,其方法灵活,用药精道,值得学习推广。
关键词:寒湿病温病条辨吴鞠通
吴鞠通,温病学说之集大成者,其创立的三焦辨证体系治疗湿温病被现代医家所推崇。实际上,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对寒湿病也多有论述,并形成一套具有特色治法的理论体系,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待于整理发掘。本文对吴鞠通论治寒湿病的学术思想进行文献整理和分析,总结其辨治寒湿病的经验,为临床治疗寒湿类疾病提供理论参考。
湿邪致病,最易伤阳
寒湿、湿热是湿邪侵犯人体后,分别从寒化、从热化而形成的不同病证。患者过用苦寒之药伤及脾阳,或素体脾肾阳虚,感受湿邪,从而湿与寒合,而形成寒湿之证。叶天士、吴鞠通虽为温病大家,但对寒湿病同样重视,并指出临床上湿邪致病,寒湿亦不少见,因为湿邪致病,最易伤阳。叶天士曰:“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胜则阳微也。”[1]吴鞠通在其《温病条辨》中亦论述道:“寒湿者,湿与寒水之气相搏也……在土中为湿,体本一源,易于相合,最损人之阳气。”[2]93
寒湿致病,伤及五脏
《温病条辨》曰:“湿之为物也……其在人身也,上焦与肺合,中焦与脾合,其流于下焦也,与少阴癸水合。”[2]149寒湿侵犯人体,虽主要涉及肺、脾、肾三脏,但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五脏生克制化,因此寒湿致病,可以伤及五脏。寒湿在上焦,根据寒湿“由肺而脾胃”的传播途径,易伤及肺脏,肺气不得宣发,又可伤及心阳,导致心阳虚证。吴鞠通提出“上焦一以开肺气,救心阳为治”之法[2]150。寒湿在中焦,根据“中焦与脾合者,脾主湿土之质,为受湿之区,故中焦湿证最多”[2]150之理论,寒湿之邪最易伤及脾胃,并且寒湿为阴邪,以损伤脾胃阳气为主,吴鞠通曰:“其中伤也,有伤脾阳,有伤脾阴,有伤胃阳,有伤胃阴,有两伤脾胃。伤脾胃之阳者十常八九,伤脾胃之阴者十居一二。”[2]93寒湿久治不愈,就会由脾及肾,伤及肾阳。一则根据“湿伤于下”,寒湿之邪易伤及下焦;二则肾为少阴癸水之脏,同气相求,寒湿也易犯下焦。吴鞠通曰:“下焦乃少阴癸水,湿之质即水也,焉得不与肾水相合。”[2]150另外,寒湿致病,亦可以伤及肝脏。吴鞠通提出“盖水能生木,水太过,木反不生”之论断,水湿滋润,木壮叶盛,洪水泛滥,木倒叶亡。脾土旺盛,水可滋木,土不制水,水可淹木。临床上可出现经脉拘急、关节疼痛以及肝木乘土而致的泄泻等病证。
寒湿病治法
1.运阳燥湿法
寒湿侵袭中焦,损伤脾胃阳气,脾失温煦,运化失常,胃失和降,腐熟无功,患者就会出现纳呆少食、脘腹痞满、腹痛腹泻等症状。正如《温病条辨》中所论:“伤脾阳,在中则不运痞满,传下则洞泄腹痛。伤胃阳,则呕逆不食,膈胀胸痛。”[2]93其治疗大法就是“开沟渠,运中阳,崇刚土”的运阳燥湿法。其代表方剂有四、五加减正气散。吴鞠通在藿香正气散的基础上创制了五个加减正气散,其中四、五加减正气散适用于寒湿病证,二者在藿、朴、苓、陈四味药化浊、行气、利湿的基础上,加用不同药物而形成各自的特色。四加减正气散加用温燥寒湿的草果和运脾消积的楂肉、神曲,主要适用于寒湿困阻脾阳,谷食不化者[3]。吴鞠通曰:“以右脉见缓之故,知气分之湿阻,故加草果、山楂肉、神曲,急运坤阳,使足太阴之地气不上蒸手太阴之天气也。”[2]107五加减正气散加用燥湿健脾之苍术,转运脾气之大腹皮,消食行气之谷芽,祛除寒湿,恢复脾胃的升降功能[3]。吴鞠通曰:“秽湿而致脘闷,故用正气散之香开;便泄而知脾胃倶伤,故加大腹运脾气,谷芽升胃气也。”[2]108
2.分消化湿法
此法主要用于寒湿困脾、脾阳被遏出现的脘闷症。吴鞠通采用分消化湿法,给寒湿以出路,中焦气机通畅,脘闷自消。其代表方剂为厚朴草果汤。其组方特点与治疗湿温病的三仁汤一样,运用三焦分消思想,以草果、厚朴、陈皮、半夏辛温芳香之品为主组方,温脾阳、散寒湿,并在此基础上配以辛散的杏仁、淡渗的茯苓,形成宣上、畅中、利下三焦分治之势,从而使寒湿上中下分消。
3.通阳利湿法
此法适用于寒湿困阻中、下焦之证。寒湿损伤脾阳,脾土运化失常,气机阻滞,则腹胀,肠道失于固涩,则自利;寒湿阻于下焦,影响膀胱气化,则小便不利。故患者常出现腹胀、泄泻、小便不利的症状,吴鞠通曰:“经谓太阴所至,发为胀,又谓厥阴气至为腹胀,盖木克土也。太阴之气不运,以致膀胱之气不化,故小便不利。”又曰:“湿渍脾而脾气下溜,故自利。”[2]95吴鞠通创制以四苓散为基础的通阳利湿法,其代表方剂为四苓加浓朴秦皮汤和四苓加木瓜草果浓朴汤。两方均以四苓散为基础,四苓辛淡渗湿,祛湿下行,使膀胱开而出邪。浓朴温中行滞而除胀。前者加秦皮涩肠以止泻;后者加草果和木瓜,吴鞠通解释道:“加木瓜以平木,治其所不胜也。”“草果温太阴独胜之寒,芳香而达窍,补火以生土,驱浊以生清也。”[2]96对于寒湿引起的泄泻,应用五苓散,吴鞠通对之解释道:“五苓通前阴,所以守后阴也。”[2]99
4.壮阳燥湿法
寒湿羁留曰久,脾阳消乏,由脾及肾,肾阳随之衰惫。患者临床出现水肿、男女生殖系统的疾病。其代表方剂为鹿附汤和安肾汤。两者共同用药特点是一则用鹿茸、附子、菟丝子等药温壮脾肾衰惫之阳气,二则用草果、茯苓燥湿,给湿邪以出路[4]。并提出“补督脉之阳”的重要性,其对鹿附汤论述道:“湿伏少阴,故以鹿茸补督脉之阳。督脉根于少阴,所谓八脉丽于肝肾也;督脉总督诸阳,此阳一升,则诸阳听令。附子补肾中真阳,通行十二经,佐之以菟丝,凭空行气而升发少阴,则身痛可休。独以一味草果,温太阴独胜之寒以醒脾阳,则地气上蒸天气之白苔可除;且草果,子也,凡子皆达下焦。以茯苓淡渗,佐附子开膀胱,小便得利,而跗肿可愈矣。”[2]151对安肾汤讲到:“凡肾阳惫者,必补督脉,故以鹿茸为君,附子、韭子等补肾中真阳,但以苓、术二味,渗湿而补脾阳,釜底增薪法也。”[2]152可见吴鞠通治疗寒湿伤及脾肾阳气的独特见解。
用药及治法特点
用药上,中焦运用藿香等芳香药物配合厚朴、草果等温燥药物以运脾阳,下焦常用鹿茸、菟丝子等壮肾阳以消水,并善用四苓、五苓泄膀胱给寒湿出路。吴鞠通喜用对药——草果和厚朴,认为草果为太阴寒湿主药,其曰:“草果温太阴独胜之寒,芳香而达窍,补火以生土,驱浊以生清也。”用草果治太阴寒湿,一药切中病机,堪称妙法[5]。对于厚朴,吴鞠通多用于寒湿引起的腹胀,一则“温中行滞”、“泻胀”,二则温燥寒湿。草果与厚朴相伍,一个守而不走,效宏力专,善于温太阴独盛之寒湿;一个温而能散,长于行气除满,二者合用,脾阳燥湿化寒,使太阴寒湿得以尽除,堪称治疗寒湿之绝佳组合。
治法上,吴鞠通治疗寒湿病从阳虚和湿邪两个方面入手,阳虚又分通阳和温、壮阳之不同,祛湿又分燥湿和渗湿之不同。临床上,要根据寒湿侵袭部位、脏腑偏重、表现的病理症状等情况灵活配合应用。如寒湿偏于中焦脾胃,温阳和燥湿、渗湿同时应用;如果寒湿偏于下焦,肾阳衰惫,膀胱失于气化,一则温补肾阳以消水,二则渗泄膀胱给寒湿出路,三则温补脾阳,培土而制水。而对于渗湿一法,任何病症都可以应用,目的是给湿邪以出路。另外要根据寒湿与阳伤孰轻孰重,权衡燥湿药与温阳药比例。临床灵活合理应用,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综上所述,吴鞠通在其《温病条辨》的上焦、中焦、下焦篇对寒湿病都有论述,无论从病理,还是从治法,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而后世医家对其重视程度往往不够,缺乏进一步的理论探索,广大医家应读经典,做临床,在实践中检验理论,争取在临床论治寒湿病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侯浩彬,刘兰林.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治未病思想[J].江西中医药,2007,(11):18- 19.
[2]清·吴鞠通.温病条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93,95,96,99,107,108,149,150,151,152.
[3]李世增.试论加减正气散及运用[J].北京中医,1993,(1):45- 46.
[4]马晓北.吴鞠通从湿辨治温病步骤与方法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8):636- 637.
[5]杨素芳.《温病条辨》祛寒湿用草果规律探析[J].光明中医,2008,(10):1602- 1603.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R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4737(2016)03- 0015- 03
(收稿日期:2016- 02-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