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法治疗带状疱疹的研究进展
2016-01-30黄玉鑫
黄玉鑫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0
中医外治法治疗带状疱疹的研究进展
黄玉鑫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0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西医对症治疗有一定的效果,但远期疗效不理想。中医外治法在带状疱疹的治疗中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优势。笔者就中医外治法治疗带状疱疹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指导。
带状疱疹;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
带状疱疹 (Herpes zoster,HZ)是一种常见的感染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 (Varicella-zoster virus,VZV)引起的自限性皮肤疾病,该病毒具有嗜神经性。其发病部位多沿着神经末梢分布,胁肋部、腰骶部和头面部等为带状疱疹疾病的多发部位,而且多沿着机体单侧分布。其在不同免疫力及不同年龄阶层的人群中,可以引起两种不同的临床疾病,且是独立存在的。在免疫缺陷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致使原发性感染的,发病为水痘;有些则发为隐性感染,但是感染后病毒却直接进入人体的感觉神经末梢,而且沿着神经纤维向中心移动,并长期潜伏于感觉神经节的神经元中。VZV在机体通常并不会出现任何明显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但可能会在某种诱因的刺激下被再次激活,并快速生长繁殖,使受侵犯的神经节发炎或者是坏死,从而产生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自身免疫力下降,导致其抗病毒能力也下降,致使病毒在体内更易于繁殖。而病毒的繁殖又进一步破坏机体的免疫功能,使得炎症更易于恶化,皮肤神经的受损程度也加重。本病春秋季节较多见,好发于成年人[1]。年龄是发生带状疱疹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带状疱疹的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递增,带状疱疹患者以50岁以上的人群居多。目前西医主要釆用抗病毒、免疫制剂、糖皮质激素以及对症处理进行治疗,但远期疗效常不满意,尤其在后遗症的治疗方面。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困扰[2-3]。中医外治法在带状疱疹的治疗方面有一定的优势,笔者现将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1 概述
带状疱疹隶属于中医外科学 “蛇盘疮”、“缠腰火丹”等疾病范畴,古代文献又称 “火带疮”、“蛇串疮”、“甑带疮”及 “蜘蛛疮”。《诸病源候论·甑带疮候》[4]载:“甑带疮者,缠绕腰而发,状若甑带,此亦风湿之邪博结于血气而发,因以为名,有云:此疮绕腰匝,则杀人。”明代申头垣的 《外科启玄》称之为蜘蛛疮,“此疮生于皮肤间,与水窠相似,淡红且痛,五、七成攒,亦能荫开”。清·祁坤 《外科大成》名蛇串疮。“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疱,痛如炎燎”[5]。《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缠腰火丹》云:“此症俗称蛇盘疮,有干湿之别,红黄之分,皆若累累之珠形,干者色多红赤,形若云片,上发风粟,作痒且发热,此多属肝心二经风火之邪,治宜内服龙胆泻肝汤;湿者色多黄白,水疱大小不一,作烂流水,较干者多痛,此多属脾肺二经湿热之邪,治宜内用除湿胃苓汤;若肝火妄动则宜用柴胡清肝汤主之。其间小疮,可用线针穿破,外敷以柏叶散,若不速治,缠绕腰已遍,毒气入脐,令人膨胀,则闷呕者逆。”[6]上述文献内容体现了古代医家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2 病因病机
带状疱疹的病因病机:患者情志不畅,导致肝气郁结,郁久而化热,或者是素体肝经火毒蕴积,加之风邪侵袭,外风内热与气血搏结,壅滞阻塞经脉,风邪上窜于头面部而发病,亦或者是夹杂着湿邪下注,而发病于阴部及下肢;甚者火毒炽盛,而发病于躯干部,溢于肌肤而发病。嗜食肥甘厚腻者,多湿自内生,或者由于气候、环境潮湿,涉水淋雨等外湿侵犯人体,若湿邪久而不去,必郁而化热,溢于肌肤而发病。年老体弱者,多因正气不足,机体抗邪能力变差,易患此病,且经治疗后,因为年老者多出现血虚肝旺,湿热毒蕴,容易导致气血凝滞,运行不畅进而导致剧烈疼痛,以致情绪不佳[7~8]。
3 中医外治疗法
3.1 毫针疗法 孙鹏颖[9]采用毫针针刺治带状疱疹,共纳入10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50例。观察组采取排刺法、针灸及梅花针叩刺对带状疱疹患者进行治疗。排刺法:首先对疱疹处进行消毒,选取1.5寸毫针 (30号),采用平刺进针法,与皮肤所成的角度大约为15°~30°,进针深度大约1寸,相隔1~1.5寸再次进针,根据患处的大小来决定排刺的范围。若是皮损在胸部,可以选取患侧曲池、双侧合谷及足三里等穴位;若是皮损在腰部和腹部的,可以选取双侧足三里、三阴交及太冲等穴位。出针时摇大针孔,使皮肤出少量血。针灸治疗:留针持续约半小时,1次/d,留针时同时用艾条灸。对照组:西医治疗上予静滴伐昔洛韦抗病毒,口服维生素B1片、甲钴胺营养神经。观察组总有效率是95%,对照组总有效率是79% (P<0.05)。冯跃华[10]应用毫针针刺治疗带状疱疹,选取患处相应的同侧夹脊穴、皮损局部、阿是穴,若皮损发于头面部的可以加合谷穴。再予毫针 (1~1.5寸)朝皮损中心进行围刺,进针角度约 15°~20°,根据皮损面积的大小来决定针数的多少,针间距约1寸,行针手法为轻度捻转提插。夹脊穴予斜刺进针,针尖朝脊柱方向,使针感沿着神经传导至病灶。最后用红外线照射皮疹处,1次/d,30min/次。予口服抗病毒药物与营养神经药物,用阿昔洛韦乳膏外涂。结果为总有效率达到100%,治愈率高达93.3%,有效率为6.7% 。说明针灸在治疗带状疱疹上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3.2 针药结合疗法 于永娜等[11]应用针灸联合中药治疗带状疱疹,随机纳入 120例患者,针灸治疗:以循经远处取穴为主,局部取穴为辅,毫针刺用泻法。曲池、合谷、支沟;血海、三阴交、太冲。20min/次,10min后捻转1次。1次/d,10d 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 2~3个疗程。中药治疗:连翘、金银花各50g,牛蒡子、桔梗、薄荷各30g,竹叶、荆芥各 20g,甘草、淡豆豉各 25g。上药混合制成中药丸,1丸/次,2次/d,10d为 1个疗程,一般治疗2~3个疗程。结果120例患者,102例治愈,10例显效,8例未愈,总体有效率为93%。何淑丽等[12]上采用针刺夹脊穴配合中药外涂治疗带状疱疹32例。针刺相应的夹脊穴,上肢疱疹刺胸1~3夹脊,胸背部取胸1~8夹脊。腰腹部取胸8~腰 5夹脊,下肢取腰 1~5夹脊。确定神经节段后,开始针刺,针尖向脊柱,进针0.5~1寸,平补平泻手法,使针感到达患处,辨证取穴:太冲、三阴交、阴陵泉、足三里、外关、支沟等穴。每天1次,10d为1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外敷青黛、马钱子直接作用于皮肤,药力吸收快,可使疱疹迅速干燥,减轻疼痛。结果:10d内痊愈者24例,14d内痊愈者6例,2例后遗神经痛患者经治疗1例痊愈,1例好转。2个疗程共治愈31例,好转1例。表明针药结合治疗该病的可行性。
3.3 梅花针疗法 梅花针在古代称之为 “半刺”、“浮刺”、“毛刺”,是一种由多支短针集合而成浅刺于人体部位和穴位的针刺方法。孙鹏[13]选取 44例患者,探讨梅花针放血疗法在治疗带状疱疹中的作用。患者取侧卧位,充分暴露患处,局部以75%的医用酒精消毒,沿发病分布区域,用消毒后的梅花针进行叩刺,以局部微渗血为度,选大小合适的玻璃罐迅速拔在刺络部位及病损两端。留罐10~15min,取灌后红外线照射患处 30min,1 次/d。6d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结果痊愈31例,显效 8例,好转 4例,无效 1例,总有效率 98%。王世广[14]应用梅花针叩刺配合拔火罐放血法治疗带状疱疹。梅花针叩刺配合拔火罐放血法为治疗组,梅花针叩刺放血法为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均为 35例,且疗程相同。患者选取舒适的体位,充分暴露疱疹处,对叩刺部位进行消毒,用消毒后的梅花针叩刺病灶处的皮肤,以强叩刺手法进行,力度均匀,以皮肤出血为度,再用火罐在叩刺过的部位留罐 5~10min,以适量出血为宜,起罐后清理干净叩刺部位的血渍再进行消毒。经2次治疗后,疱疹会结干痂。治疗期间,若治疗后的第二天出现新发皮损,于新起皮损处采用同样的方法治疗;若没有新皮损,则嘱咐患者每隔2日在原来皮损处及其周边采用相同方法再次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治疗 3次、4次、5次后 的 总有 效 率 分 别为88.57%、94.29%、97.14%;而对照组在治疗3次、4次、5次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 20%、44%、96%。表明梅花针治疗带状疱疹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3.4 三棱针疗法 三棱针疗法称之为刺络法,亦称之为刺血络。是刺破穴位或浅表血络,放出少许血液,来治疗疾病的方法。郑智等[15]观察放血拔罐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脱落2例),治疗组34例采用刺络放血结合拔罐治疗,对照组 34例采用针刺治疗,治疗后第3、7、15天评价 VAS评分,进行疗效对比,并于治疗后比较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取皮损患处区域及相对应的穴位 (例如太冲、曲泉、中都、蠡沟、期门、阳陵泉、大包、阳交、外丘、华佗夹脊穴)等。治疗部位为以上穴区、经络循行线或患部的瘀络和皮肤异常颜色区,消毒治疗部位,用三棱针点刺 5~10点,闪火拔罐,出血量约 15~20mL,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疼痛的程度以及血的颜色来决定出血量。3~5罐/ d,以敷盖患处为宜。放血完后再次消毒,用纱布包扎。次日或隔日再行放血,在疱疹间隙进行点刺,2周为1个疗程,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结果治疗组和 对照 组的 总 有 效率 分 别 是 91.2%、70.6% (P<0.05)。戴芳等[16]采用三棱针赞刺拔罐治疗2例典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病例。首先予常规消毒,用三棱针于5个最疼痛点 (患者口述)进行点刺(运用赞刺的手法),直入直出、约8~10次/部位。根据部位选取适合的玻璃火罐,用闪火法拔罐,出血量为5~10mL,5min后起罐,若增加出血量可在拔罐后摇动罐身,3次/疗程,隔日1次。1例实证患者配合板青汤剂 (板蓝根50g,大青叶50g),每日 1付,7天为1个疗程。在治疗1次后,患者疼痛明显缓解,近衣被时仍有灼痛感;1疗程后,疼痛程度、皮疹范围及持续时间较前明显改善,时有瘙痒感,睡眠可。治疗5次后,患者已痊愈。另1例患者2次治疗后,仅存少许灼热感,疼痛基本消失,1疗程后已治愈。用三棱针治疗带状疱疹,在于刺络放血,此操作可以达到泻热解毒,疏经通络,调和全身气血的目的。点刺后再行拔罐,进一步加强了泻热解毒的功效,拔罐本身具有行气活血、疏经活络、消肿止痛的作用。说明刺络拔罐放血疗法可以迅速缓解疼痛等症状,对于治疗带状疱疹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3.5 火针疗法 该疗法是一种将针用火烧红后,快速刺入人体治疗疾病的方法。在古代称之为 “焠刺”、“烧针”。罗岚[17]采用以火针为主治疗急性带状疱疹。按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综合疗效评分以及疼痛程度的评分下降明显,治疗组作用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滕松茂等[18]采用火针点剌治疗12例老年带状疱疹。先把火针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红,快速点刺全部的水疱,以其破裂为度,直到没有出现新起的疱疹。结果总有效率为100%,其中痊愈率为41.67% (5例),显效率为33.33% (4例),有效率为25% (3例),无效为0例。说明火针在治疗带状疱疹上有较好的疗效。
3.6 灸疗法 艾灸疗法历史悠久,颇受历代医家的重视。郑春爱等[19]认为 “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可以阐释艾灸法治疗带状疱疹的机理,并认为艾灸法是火疗法的一种 (即是火治法),其特点表现为生发、燥湿,若是运用艾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可以借助艾燃烧后的温热之力促使体内郁积的湿热邪毒透达体表。张丽玲[20]运用艾灸法治疗带状疱疹,首先要常规消毒皮损处;再用注射器把水疱的疱液抽取干净;最后手持点燃后的艾条,艾条悬于皮损上方,距离适中,由周围慢慢地向中心进行艾灸治疗,热度要适当,每次20min,2次/ d。纳入的239例病例以同样的方法进行治疗,最短的2d即可痊愈,疗程最长2周,总有效率为100%。吴成举等[21]运用艾灸法治疗带状疱疹,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基础治疗为:用皮肤针进行反复叩刺(由皮损外缘向中心扣刺),以微出血为度,叩刺后闪火法火罐。若是后遗神经痛者,对疼痛处进行扣刺 (操作时由外缘向中心进行),叩刺完后予拔火罐。治疗组再加上直接灸疱疹处,将小的湿棉球放置在疱疹上,点燃小圆锥状艾绒的尖部,待患者不能难受时更换新艾柱,7~9壮/每处,以患者有温热感且灸处皮肤潮红为宜。10d为1个疗程,隔日 1次,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判定。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愈率分别是 72.5%和42.5%,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艾灸法治疗带状疱疹也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3.7 药线点灸法 药线点灸法是流行于壮族的一种民间疗法,苎麻线经过壮药炮制,点燃后可以直接点灸于患者体表的穴位或部位。其治病是主要是运用药线点灸的刺激,致使龙路、火路气机的通畅,此治疗方法有止痛、通痹、活血化瘀、祛风、止痒、消炎、消肿散结等功效[22]。谭小华等[23]运用药线点灸配合针刺围刺通电来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将60例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治疗组30例 (用药线点灸配合针刺围刺并通电)和对照组 30例 (用常规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0.05)。说明药线点灸对于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有一定疗效。冯桥等[24]运用壮医药线点灸配合中药内服治疗带状疱疹160例,与对照组130例单纯服用中药的患者进行对照。结果表明药线组总有效率为 92.5%,中药组总有效率 82.3%;在治愈时间上,药线组的治愈时间比中药组的时间短。表明药线点灸对于治疗带状疱疹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3.8 TDP疗法 TDP治疗仪是一种红外线医疗设备,被广泛用于医院和诊所,或配合其他治疗,或单独应用,以减轻疼痛,减轻炎症,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史圣华等[26]应用 TDP局部照射治疗带状疱疹60例,治疗组用 TDP直接照射局部,不使用别的药物,距离大约为 20cm,主要是以患者温热感及耐受程度为宜,每处病灶约20min。对照组予静滴0.5g阿昔洛韦,局部使用阿昔洛韦软膏,3次/d,15d/疗程。结果显示治疗组治愈率为96.7% (治愈58例),对照组治愈率为66.7% (治愈40例)。说明采用TDP治疗本病有效。TDP在治疗带状疱疹时有一定的消炎、镇痛作用,同时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其产生的热电磁波有较好的穿透性,可以穿透到深部组织中而产生温热效应,促使炎症逐步吸收,从而使皮损进一步愈合。
3.9 综合疗法 张德发等[26]临床上运用微波照射配合刺络放血治疗带状疱疹,42例患者充分暴露皮损处,予微波照射治疗,照射距离约1cm,照射功率25~30W,1次/d,30min/次,以有温热感为宜,6次/疗程,约 1~2个疗程。同时配合穴位刺络放血疗法,选取龙头 (疱疹最先出现处)、龙尾 (疱疹延伸方向的末端)、龙眼 (微握拳时,手小指尺侧第2、3指间关节横纹外侧端)三个穴位。对皮损进行常规消毒,用三棱针在龙头、龙尾处挑刺2~3次,挑刺出血,予拔罐并留罐5~10min,挑刺龙眼穴使其出血,用手挤压该处,会有黄色粘液或恶血流出,约7~8滴即可。临床上,多种外治法配合治疗带状疱疹也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
4 小结
总之,毫针疗法、火针疗法、梅花针疗法、三棱针疗法、药线点灸法、艾灸法及 TDP疗法等外治法均对带状疱疹的治疗均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中医学在数千年的医疗实践中逐渐积累并总结出了丰富的外治手段,通过应用特定手段对人体相应的体表位置及特定部位产生不同程度的刺激,是一种可以调整人全身机体功能、恢复生理状态和祛除疾病的方法。其包括的内容很多,如灸法、推拿、拔罐、刮痧、药浴、足浴、熏蒸及药线点灸等,还包含与经络穴位相结合的现代理疗等方法。在防治各种疾病中均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不仅具有与内治法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某些方面还优于内治法。中医外治成本低,手段多样化,简便、易操作,患者易接受及疗效确切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王侠生,廖康煌,杨国亮.皮肤病学 [M].1版.2005:299-302.
[2]Oxman MN,Levin MJ,Johnson GR,et al.A vaccine to prevent herpes zoster and postherpetic neuralgia in older adults[J].N Engl JMed,2005,352(22):2271-2284.
[3]李娟,索罗丹,赵丹.带状疱疹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5):781-784.
[4]丁光迪主编.诸病源候论校注 (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017.
[5]祁广生.外科大成[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7:98.
[6]吴 谦,刘 裕 铎.医 宗 金 鉴 [M].北 京:人 民 卫生 出 版 社,1992:1017.
[7]李娜.针刺结合放血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 [D].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2012:1-39.
[8]陈实功.外科正宗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84-286.
[9]孙鹏颖.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 [J].社区中医药,2015,31 (2):84-86.
[10]冯跃华毫针围刺配合药物治疗带状疱疹 30例临床观察 [J].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9,6(1):57-58.
[11]于永娜,李玲,贾丽华.针灸联合中药治疗带状疱疹 [J].针灸临床杂志.2015,7(2):36.
[12]何淑丽,叶梅惠.针刺夹脊穴配合中药外涂治疗蛇串疮 32例 [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2,33(8):45-46.
[13]孙鹏.梅花针放血疗法治疗带状疱疹 [J].中医临床研究.2012,4 (8):49.
[14]王世广.梅花针叩刺配合拔火罐放血疗法治疗带状疱疹35例疗效观察 [J].北京中医药,2012,31(8):603-604.
[15]郑智,魏文著,文胜.放血疗法结合拔罐治疗带状疱疹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2):135-136.
[16]戴芳,刘锦.三棱针赞刺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J].黑龙江中医药,2012,(2):43.
[17]罗岚.火针为主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1-37.
[18]滕松茂,宋文革.火针点刺治疗老年性带状疱疹 12例 [J].上海针灸杂志,2005,(24):21.
[19]郑春爱,徐立.艾灸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Mete分析[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11):48-50.
[20]张丽玲.艾灸治疗带状疱疹的护理 [J].咸宁学院学报 (医学版),2009,23(5):452.
[21]吴成举,刘海英,谢鑫.皮肤针加艾灸治疗带状疱疹 40例 [J].中医杂志,2008,49(3):246.
[22]肖廷刚.壮医外科学 [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16.
[23]谭小华,刘海涛,王锂艳.药线点灸配合围刺通电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0例 [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4):33-34.
[24]冯桥,刘佐文.壮医药线点灸对带状疱疹的治疗作用观察 [J].新疆中医药,2000,18(2):36.
[25]史圣华,邹会宁,徐新.TDP局部照射治疗带状疱疹 60例 [J].内蒙古中医药,2006,(4):20-21.
[26]张德发,杨晓娇.微波照射配合刺络放血治疗带状疱疹 [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1):236.
R244
A
1007-8517(2016)13-0038-04
2016.04.25)
黄玉鑫(1988-),女,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医外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