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岗位胜任力的能源动力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6-01-29黎宾

广西教育·C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能源动力岗位胜任力人才培养模式

黎宾

【摘 要】阐述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在广西优势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探索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关键词】岗位胜任力  能源动力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118-02

能源动力类企业岗位突出的职业特点是:一是工作责任重大,危险系数较高,要求员工具有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心理素质、过硬的技术水平和强烈的责任心;二是实行生产倒班工作制,同时企业所在地域一般比较偏远,工作环境相对艰苦,要求员工有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这些职业特点使得此类行业企业对其从业人员在素质、素养上提出了特殊要求。

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在广西优势特色专业建设中,通过引入岗位胜任力理论,构建能源动力类岗位胜任力模型,以岗位胜任力培养为根本出发点,构建“两线并行、岗证融通”的课程体系,行业入校建设与行业深度融合的实践平台,校企合作开发专利技术实训资源,改革推行“做学教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模式,建设行业认证双师教师队伍,实现学生岗位各项胜任力特征全面提升,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岗位核心竞争力和适岗能力。

一、胜任力理论

胜任力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David McClelland最早提出,其定义为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和表现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也可以是某领域的知识、认知或技能—— 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普通绩效的个体特征。简而言之,胜任力就是员工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是员工能够达到某个岗位绩效要求的一种综合素质。该理论被很多知名企业引入到企业管理实践中。通过借助胜任力理论,可以为探索实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一)选取和确定专业对应的岗位胜任力特征

为服务广西“14+10”千亿产业发展需要,2010年以来我们进行了持续、大量的行业企业调研。通过调研分析,明确专业定位:为广西区域内电力、新能源、化工、浆纸、有色冶金、建材、制糖等行业企业服务。收集整理我院能源动力类专业毕业生近年来的主要就业岗位类型情况,通过深度的分析论证,按照典型企业岗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我们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 熟悉热力设备结构特点、热力系统的组成和生产流程,掌握热力设备运行操作、检修规范和运行操作、检修技能,能胜任火力发电机组集控值班员、锅炉运行值班员、汽轮机运行值班员、集控运行巡检员、热机检修工、热机安装工和企业基层技术管理等工作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高端人才。

在完成人才培养岗位定位的基础上,运用岗位胜任力理论进行岗位胜任力要素分析。对照所在行业职业资格标准,梳理分析每个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素养与技能,确定与之对应的胜任力特征要素,得到初始岗位胜任力特征数据,然后按照重要度进行排序,最终确定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等方面岗位胜任力特征。

(二)构建“两线并行、岗证融通”的课程体系

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引入行业技术标准,将岗位规范、职业资格标准、操作规程、企业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融入人才培养,根据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来设置和开发课程,构建了职业特色鲜明、专业技能教育和素质教育两条主线交叉并行的“课岗证融通”课程体系,同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技能。构建“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的“三层次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学生通过做学合一、训鉴合一,在校内专业基础技能实训室、专业综合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分别训练岗位基本技能、岗位专项技能和岗位综合职业能力。

(三)基于岗位胜任力建设教学环境条件

基于岗位胜任力需要,建设“虚实结合”的教学环境条件,在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中充分融入企业元素。对照行业认证标准,建设符合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认证的“电力行业仿真培训基地”。把校内实训基地打造成具有企业工作环境的“校中厂”。按照专业岗位设置营造企业真实职业氛围,教学融入职业要素和生产要素,再现岗位真实工作情境,使学生感受企业文化熏陶。同时以岗位胜任力特征要素作为教学目标,以真实的工作项目开展学习项目训练,保证学生岗位胜任力的有效提升。充分利用合作企业丰富的生产实践条件和技术资源,与柳州电厂教育教学区深度合作,倾力建设“厂中校”。“厂中校”融教学、育人功能于一体,通过分阶段到“厂中校”现场教学、跟班实习,使学生对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企业文化获得直观、感性认识,有效增强学生职业意识,真正实现“做学教一体化”。

(四)基于岗位胜任力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针对高职学生普遍理论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差、对专业学习兴趣低的特点,在电厂锅炉、电厂汽轮机、电厂热力系统等专业核心课中推行“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这类课程的学习对象是热力设备,其特点是设备众多、单体庞大、结构复杂、系统关联密切,涉及到工程识绘图、结构拆装、系统设计、设备维护等较复杂知识与技能,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难度大,学习积极性低,学习效果差。采用先“做”后“教”再“学”模式,如让学生在亲身感受实际设备、认识设备的基础上,进行模型设计、模型制作、模型分析等实践操作,这样学生在一系列“做”的过程中学会相关知识和技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效破解高职学生的厌学问题。在“做学教”过程中,同时贯穿责任意识、团队合作、执行力、沟通协调、敬业精神、学习发展等必要的岗位胜任力要素培养训练,全面渗透企业文化,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实现专业技能与各项胜任特征的全面提升。

(五)基于岗位胜任力建设专业双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保障。在改革模式下,需要大量有丰富专业知识、掌握熟练操作技能,且对岗位生产实践有切身经历的“双师型”教师。通过采用与行业深度融合的师资培养模式,利用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的行业培训平台培养行业认证双师教师,安排教师定期参与行业企业工作交流、技术培训与技能考核,被认证教师纳入行业管理,实现专业师资的行业认证及管理标准化。同时,将企业需求和专业教师技术优势相结合,与地方重点企业共同开发教师自有专利技术设备,实现实训建设、服务社会与提升教师技术能力三结合,达到更好地为人才培养服务。

(六)基于岗位胜任力建设校园文化

能源企业尤其重视员工的健全人格、诚信道德、团队精神和吃苦耐劳品质等基本职业精神,并在其企业文化中得到充分体现。基于岗位胜任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充分融入企业文化的精髓,全面灌输企业价值观念和企业文化精神。认知企业文化是培养学生全面职业素养的关键,通过在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弘扬“诚信道德”“责任担当”“团队合作”“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等企业核心价值理念、企业文化精神、企业行为规范及思维方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全方位渗透企业文化,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和健康情感,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培育学生良好职业素养,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标。

三、效果

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通过构建与岗位胜任力相匹配的教学体系,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通过电力行业生产相关岗位的行业标准认证,切实实现了职业教育的“五个对接”,在人才培养中取得良好成效。

一是毕业生适岗能力强,得到用人企业的充分肯定。大批热动专业毕业生因“下得去、留得住、上手快、干得好”很快成为企业的生产技术骨干。例如在南宁铁路局工作的毕业生陈明林,岗位工作表现出色,作为企业优秀青工代表得到了主流媒体中青在线的采访。

二是“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与学习兴趣大幅提高,综合素质提升显著,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作用。近几年学生在各类省部级以上学生技能比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2项。

三是专业内涵建设成果丰硕。2015年实训基地通过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组织的“电力行业仿真培训基地”认证,取得电力行业仿真培训基地资质;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被确定为2014年高等学校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点;教师通过认证获得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力行业仿真培训高级指导教师和中级指导教师资格共8人,教师获得专利2项,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明显。

【参考文献】

[1]刘莉.对接岗位胜任力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2010(9)

[2]郑学宝,孙健敏.大学生能力素质模型建立的思路与方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基金项目】广西特色高校建设项目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建设,广西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

【作者简介】黎 宾(1972- ),男,广西南宁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火电机组技术,高职教育。

(责编 丁 梦)

猜你喜欢

能源动力岗位胜任力人才培养模式
广元八二一能源动力有限责任公司
区域经济视角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岗位胜任力培养研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护生“岗位胜任力”培养模式的探讨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水质理化检验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我“能”,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