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CI模型的高校辅导员心理资本结构分析
2016-01-29林燚宁覃梅芳
林燚宁 覃梅芳
【摘 要】基于PCI心理资本干预模型,根据心理资本评价量表,对高校辅导员进行无结构访谈,分析高校辅导员的心理资本现状,提出高校可以通过院系管理层对辅导员的支持肯定、反馈认可、精神奖励,并运用开展制度规范的学习和培训等方式,开发辅导员的心理资本。高校辅导员同样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断提高执行力,不断完善自我,从而增强心理资本。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心理资本 PCI模型 结构分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101-02
当前,我国教育制度不断深入改革,教育事业正在蓬勃发展,高等教育不断普及,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辅导员处于高校教育的前沿阵地,是高校与学生沟通交流的纽带,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辅导员和大学生直接联系,主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党团建工作等纷繁具体的工作,需引导、教育、服务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辅导员自身的思想观念和工作状态也紧密地影响着工作的开展。为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对高校辅导员的心理资本进行开发,让其拥有积极的心理资本是十分必要的。
一、心理资本的概念
心理资本是指个体所拥有的积极心理资源,其构成部分都是类似于状态的积极心理力量,是一种可以客观测量、投资开发和有效管理的人力资源。Luthans等认为心理资本具体表现为希望、乐观、自我效能、韧性这四个基本维度,基于心理资本的定义与结构,提出了开发心理资本的PCI模型(psychological capital intervention model)。PCI模型分乐观、希望、自我效能、韧性这四个维度进行,每一维度均有相应的、具体的开发方法。
本文运用无结构访谈的方法,对广西财经学院等5所高校的105名高校辅导员进行了访谈。访谈旨在了解高校辅导员心理资本现状,探索提高其心理资本的方式。访谈内容主要有:(1)高校辅导员的基本概况,包括年龄、职称、年收入水平、职业理想等;(2)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信息,包括其工作原因、工作年限、工作经历、工作满意度、工作体验等;(3)高校辅导员心理状态,包括对工作的自信心、未来的打算、如何看待自身发展与辅导员工作的关系、高校对辅导员个人产生影响的关键性事件等。
二、高校辅导员心理资本的现状
根据心理资本评价量表,通过无结构访谈的方式对高校辅导员的心理资本现状进行了解,研究发现,高校辅导员的心理资本水平较高。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一是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声望与其他职业相比较高,如与工人、农民、企业职员、个体经营等职业相比较,教师类特别是高校教师类职业在社会中的职业声望较高,与事业单位、公务员等不相上下。二是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国家对高等院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视,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注入了较为强劲的动力。三是中国人际关系中要求人与人之间保持相互依赖与联系,这种群体性特征和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使得人们更倾向于将自身置于一个较大的集体中寻求安全感,所以高校辅导员拥有较高的人际型心理资本。
(一)心理资本与高校辅导员年龄的关系。心理资本与高校辅导员年龄呈现U型相关关系。对于20~29岁的青年辅导员,由于刚入职不久,对于现今社会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能够找到一份令人尊敬的工作,并且未来的职业发展前景较好的情况下,青年辅导员的心理资本水平较高。而对于30~39岁的中青年高校辅导员,由于该年龄层在社会、职场和家庭中都处于中坚力量,他们身上所需承担的任务和压力更为繁重,在家庭中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经济支柱,在高校中处于职业的上升和晋升期,再加上辅导员工作需要经常处理复杂的任务,因而其心理资本较低。40岁以上的中老年辅导员人数较少,大多辅导员在拥有一定工作年限和经验后都会寻求岗位的调动,如转到行政岗位、教师岗位等。40岁以上仍在辅导员岗位上的人数不多,但是由于其已经处于事业的稳定期,工作阅历和经验都较为丰富,处理各种学生问题的能力较强,心理资本的水平较高。
(二)心理资本与收入的关系。心理资本与高校辅导员收入呈正相关关系。收入越高的高校辅导员其心理资本水平越高,这是由于收入越高,其对于自身工作的满意度随之越高,这不仅是对于自身劳动付出的回报也是对于自身能力的一种肯定。所以当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其愿意花费的时间、精力与投入度会随之增多。
(三)心理资本与性别的关系。男性的心理资本水平总体上要高于女性。性别角色理论认为,男性所具有的“工具性”特征,让其具备与能力、果断、独立等有关的男性化特质;而更倾向于“情感性”特征的女性,让其具备与温柔、情绪化等有关的女性化特质。因此,在高校辅导员中男性所表现出来的受挫力与受打击力更强,在工作中他人与自己对其行为表现的期望也更高,所以心理资本也相对比女性高。
三、高校辅导员心理资本的开发
根据PCI心理资本干预模型,从希望、乐观、自我效能和韧性这四个维度出发,结合高校辅导员心理资本现状,提出对其心理资本开发的对策如下:
(一)对希望的开发。开发希望的途径主要包括目标和途径计划、执行障碍计划,可以将其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确定明确的目标。高校辅导员要根据其作为学生工作者的工作性质,结合自身的能力、特点、发展倾向等因素,为自身的职业发展确定合理的目标。第二,对达成目标所需要的行动计划,具体到每个阶段所需要完成的目标,从而提升希望。第三,克服障碍执行计划,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辅导员之间的相互交流鼓励,管理层对其思想状况的及时把握,肯定其工作能力,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克服困难完成计划。第四,采用奖励机制,通过对优秀辅导员实行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奖励,提高其成就感与对工作的希望。第五,非物质层面的支持,通过对辅导员思想的交流,及时了解问题,并对其情感和生活给予支持,从而提升其对工作的希望感和精神上的满意度。特别是对处于中青年的辅导员来说,进行希望的开发尤其重要,由于其处在社会压力最大的年龄层,其心理资本水平也较低,积极地利用物质与精神双重奖励,可提高其积极性与工作成就感。加强老中青各自辅导员的经验交流,可以更好地拉近其心理距离,互相学习各自身上不同的优点,从而提升其人际资本。而对于收入水平较低的辅导员,最主要的还是提高其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能够让青年教师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发挥其工作效能。
(二)对乐观的开发。对乐观的开发途径主要包括树立自我效能、信心,开发积极的期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一是支持鼓励辅导员努力完成其预设的目标,让其体验到成功感与胜任感。二是帮助辅导员将工作中的成功归因到其自身的努力,是其能力的体现,从而树立其自信心。三是树立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让辅导员从榜样身上不断学习进步,特别是对于与自身条件相仿的榜样身上,看到自身的潜力,从而提升自信。同时还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培训活动,全方位地提升辅导员工作能力。特别是对心理资本水平较低的女性辅导员,在通过学习培训提高其工作能力与技巧的同时,可以树立优秀、成功的女性榜样,以增强其胜任感和自信心。
(三)对自我效能的开发。开发自我效能的途径主要包括体验成功/模仿他人、说服和觉醒。可通过以下具体步骤实施:一是通过院系间、学校间辅导员的经验交流学习,提高自我效能的开发,如分享自身工作经验成果就是希望他人对自身工作的一种肯定,学习、模仿优秀辅导员的工作经验可使其与角色榜样有更多的相似点,从而更好地开发自我效能。二是通过外在说服与内在觉醒,即学校对工作努力、表现出色的辅导员进行表彰,增强其成就感与自信心;辅导员自身也需要不断反省自身工作与发展问题,不断改进、完善自我,从而在岗位上更好发挥自身能力。
(四)对韧性的开发。开发韧性主要通过构建资源/回避危害和改变影响过程这两个途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开展:一是积累韧性资产,即通过对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教育讲座,提高其应对挫折与困难时的应对能力,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二是规避危害,即提前与其交流某些工作失误经验,让其避免发生类似的失误或错误,从而起到规避危害的作用。三是关注影响过程,学校应该为辅导员提供社会支持资源,建立心理干预体系。当辅导员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能够及时地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正确认识这些挫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为其提供正确的应对方法。当未来面对挫折或困难时,辅导员能够利用这些方法应对。
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行为管理工作的专职人员,在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是至关重要的,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心理资本,一方面可以提高辅导员对工作和自身能力的认可,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育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本研究以PCI心理资本干预模型为指导,利用心理模型的发展模式结合高校辅导员心理资本存在的问题,提出较为针对性的开发对策。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是无结构访谈定性研究方式,仅是心理资本开发的探索性研究,未来仍需对定量研究加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韩笑,李同归.职业院校教师的心理资本现状及开发对策研究[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14(2)
[2]张海静.PCI模型在学习倦怠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2(11)
[3]鲁银梭,郝云宏,李文川.基于PCI模型的员工心理资本结构及开发路径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2011(9)
【基金项目】2014年广西高校科研课题项目(LX2014354);2014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立项研究课题(2014LSZ035)
【作者简介】林燚宁(1983- ),男,广西陆川人,硕士,讲师,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航海工程系团总支书记,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覃梅芳(1985- ),女,壮族,广西忻城人,硕士,讲师,广西财经学院学工部(处)学生科副科长,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