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瓜白粉病新型防治药剂及其田间药效评价
2016-01-29窦娟刘中良
窦娟 刘中良
摘 要:白粉病已成为保护地香瓜种植中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对香瓜产量及品质造成较大影响,且常规药剂难以防治。本试验应用新颖杀菌剂氟吡菌酰胺对温室大棚栽培香瓜上的白粉病进行了田间药效评估。结果表明,50%氟吡菌酰胺SC 75,150 mL·hm-2两个处理剂量,在第3次药后7 d对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90.2%和96.4%;对香瓜的增产效果分别达到9.74%和14.62%。研究认为氟吡虫酰胺对白粉病的控制效果比较理想,加上氟吡虫酰胺具有低残留、白粉病不易产生抗性等特点,值得在香瓜白粉病防治上大规模推广。
关键词:香瓜;白粉病;氟吡菌酰胺;田间防效
中图分类号:S48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01.024
New Bactericide for Cantaloupe Sphaerotheca fuliginea (Schlecht.)Poll and Its Field Efficacy Evaluation
DOU Juan1, LIU Zhongliang2
(1. Economic Crops Station, Bureau of Agriculture in Lanshan, Linyi, Shandong 276000, China; 2.Ta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Ta'ian, Shandong 271000, China)
Abstract: Sphaerotheca fuliginea(Schlecht.)Poll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diseases in protected cantaloupe planting. It has been makes a great effect on output and quality of cantaloupe, and conventional bactericide has difficulty to control it. In this study, field efficacy assessment of a novel bactericide fluopyram was carried out on Sphaerotheca fuliginea in cantaloupe by greenhouse cultivation. The result showed that with 50% flurbiprofen SC 75, 150 mL·hm-2 treatment doses, after the third times of drug and 7 d, the control effect reached 90.2% and 96.4%, the increasing effect of yield reached 9.74% and 14.62%, the control effect of Sphaerotheca fuliginea was comparatively high, and with the low residue,and not easy to produce resistance and so on. It has higher application value to control Sphaerotheca fuliginea on cantaloupe.
Key words: cantaloupe; Sphaerotheca fuliginea; fluopyram; field efficacy
香瓜又称薄皮甜瓜,具有生长快、对低温和弱光适应性强等特点。近年来临沂地区香瓜早春保护地栽植面积迅速增加,产值达到30万~45万元·hm-2,效益非常可观。但由于保护地设施栽植温度高、湿度大、通气不畅,相对于露地栽植的香瓜,设施栽植香瓜白粉病[Sphaerotheca fuliginea(Schlecht.)Poll]的发生日趋严重,植株被侵染后,严重阻碍正常生长发育,给香瓜产量及品质造成非常大影响,严重时甚至造成绝产[1]。当前,白粉病已成为危害甜瓜设施栽培的最重要病害之一。
目前,化学杀菌剂是防治白粉病危害的最重要手段,主要有无机物、甾醇抑制剂、甲氧基丙烯酸酯类、苯氧基喹啉类等[2]。由于白粉病菌繁殖速度快、代数多,其病菌群体数量多,加之部分杀菌剂都是单作用位点方式,故在频繁使用某些杀菌剂的选择压力下极易反弹,产生抗药性[3]。目前白粉病已对苯并咪唑类、吗啉和哌啶类、三唑类、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等杀菌剂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3-5],并且呈整地区扩大趋势。王文桥等[6]在2008—2009年两年间对华北等地进行白粉病抗药性监测时发现,黄瓜白粉病菌对嘧菌酯普遍产生了抗药性。随着农药研发的深入,一些广谱、作用机理独特、高效安全的新型杀菌剂相继问世,其中,佛吡菌酰胺(Fluopyram)就是代表之一,该药剂是吡定基乙基苯甲酰胺类杀菌剂,由拜耳作物科学公司在21世纪初开发并商品化,用于防治果树、蔬菜等70余种作物上的植物病菌引起的病害[7],该杀菌剂于2010年在我国登记注册,用于防治黄瓜白粉病[8]。目前,在国内已有对西瓜蔓枯病[9]、黄瓜白粉病[10]、草莓炭疽病[11]等的防治报道,且与啶酰菌胺及其他类型杀菌剂之间不存在交互抗性[12],基于此,笔者选择氟吡菌酰胺对保护地设施栽培香瓜上的主要病害——白粉病进行了田间药效评估,明确其防治效果、持效期、增产效果等,以便为田间防控白粉病这类顽固性病害提供理论基础。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药剂
50%氟吡菌酰胺悬浮剂;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颗粒剂,43%好立克(戊唑醇)悬浮剂,拜耳作物科学有限公司生产;25%凯润(吡唑醚菌酯)乳油,德国巴斯夫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1.2 试验条件
试验安排在山东省聊城莘县河店镇。莘县是“中国香瓜之乡”,种植面积达3 733 hm2,由于常年种植,白粉病发生严重。试验品种为银星香瓜,大棚内起垄种植,垄距1.2 m,垄面宽40 cm,垄高13 cm,栽培密度为3万株·hm-2,移栽时期为2014年3月初。试验地的土壤类型为壤质土,土壤有机质含量在0.52%~1.2%,全氮含量0.05%~0.08%,碱解氮在20~71 mg·kg-1之间,速效磷在4~25 mg·kg-1之间,速效钾在61~192 mg·kg-1之间,施用底肥有鸡粪、嘉吉磷酸二铵,生育期间追施尿素、复合肥、冲施肥。
1.3 试验设计
以《农药室内生测试验准则 杀菌剂》(NY/T 1155.3—2006)为参考依据,50%氟吡菌酰胺SC设计30 mL·hm-2(有效成分15 g·ai·hm-2)、75 mL·hm-2(37.5 g·ai·hm-2)、150 mL·hm-2(75 g·ai·hm-2)3个用药剂量;43%好立克SC用药剂量为270 mL·hm-2 (116.1 g·ai·hm-2);75%肟菌酯·戊唑醇WG用药剂量为225 g·hm-2 (168.75 g·ai·hm-2);25%凯润EC 600 mL·hm-2(150 g·ai·hm-2);清水作为对照。每个处理设置3次重复,每小区面积10 m2,随机排列。每hm2用水量为675 L,按照每个药剂设计的剂量,将药剂稀释后用16型农用喷雾器混匀喷雾。
施药于香瓜发病中期进行,此时香瓜处于结果期,连续喷3次,间隔7~10 d。药前调查、第1次施药时间为2014年5月3日, 第1次药后7 d调查; 第2次施药时间为2014年5月11日, 第2次药后7 d调查, 第3次施药时间为2014年5月18日, 第3次药后7 d调查时间为2014年5月25日。
1.4 调查方法
药效调查:第1次于施药前调查病情指数和病叶率,此后调查于第1次药后7 d、第2次施药后7 d和第3次施药后7 d分别进行。每小区随机取4点,每点选2株调查全部叶片,每片叶按病斑占叶表面积的百分率,并根据白粉病严重度(病叶)分级方法进行分级: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6%~10%;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11%~20%;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21%~40%;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40%以上。香瓜收获时记录每个小区的产量。
1.5 试验结果处理与统计
试验结束后计算病情指数、防治效果(见公式(1)和(2))和病叶率、防治效果(公式(3)和(4)),用SPSS15.0数据处理系统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结果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病情指数=■×100%(1)
防治效果=(1-(对照区药前病情指数×处理区药后病情指数)/ (对照区药后病情指数×处理区药前病情指数))×100% (2)
病叶率=病叶数/调查总叶数×100%(3)
防治效果=(空白对照病叶率-药剂处理病叶率)/空白对照病叶率×100% (4)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情指数及防治效果
由表1可以看出,在第1次施药后7 d,50%氟吡菌酰胺SC各处理对香瓜白粉病均表现出一定的防治效果,30 mL·hm-2的病情指数为11.5,防效高于50%,并且随着剂量的增加,防治效果越来越好,尤其是高剂量150 mL·hm-2的防治效果达到了78.3%,是所有处理中最好的;此外,75%肟菌酯·戊唑醇WG 225 g·hm-2也具有优良的防治效果,达到了72.8%。第2次施药后7 d,各处理的防治效果均有了大幅度的提升,防效均高于60%。50%氟吡菌酰胺SC3个处理的防效随着剂量的增加,也显著提高,防治效果分别为:65.4%,85.6%,92.2%,其中50%氟吡菌酰胺SC30 mL·hm-2处理的防治效果相对最差,防治效果要低于其他药剂处理,而高剂量150 mL·hm-2处理的防治效果是所有处理中最好的。第3次施药后7 d,50%氟吡菌酰胺SC150 mL·hm-2的防效达到了95.9%,对白粉病起到了很好的防除效果,是所有处理中最好的;50%氟吡菌酰胺SC75 mL·hm-2和75%肟菌酯·戊唑醇WG 225 g·hm-2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9.1%和88.2%。50%氟吡菌酰胺SC30 mL·hm-2、43%好立克SC 270 mL·hm-2和25%凯润EC600 mL·hm-2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0.5%,75.4%和73.2%,相对来说不如上述两种处理。
2.2 对发病叶片的控制效果
从表2可以看出,各药剂处理均对叶片发病有一定的控制效果,其中要以50%氟吡菌酰胺SC150 mL·hm-2的控制效果最好,第3次药后7 d的防治效果达到96.4%,与其它处理有显著差异 (5%水平)。50%氟吡菌酰胺SC75 mL·hm-2和75%肟菌酯·戊唑醇WG 225 g·hm-2第3次药后7 d对叶片发病的控制效果分别也在90%左右,有效减轻了叶片发病率,这些处理均使叶片上的病斑明显减退,有的甚至消失,起到了很好的保叶效果。50%氟吡菌酰胺SC 30 mL·hm-2、43%好力克SC 270 mL·hm-2和25%凯润EC 600 mL·hm-2第3次药后7 d对病叶的控制效果分别为82.2%,85.1%,84.9%,显著低于上述3个处理,防效达不到满意的效果。
2.3 香瓜产量对比
由表3可以看出,各处理均不同程度地促进了香瓜的产量,但是不同处理对产量的增加程度有所差异。50%氟吡菌酰胺SC 150 mL·hm-2和75%肟菌酯·戊唑醇WG 225 g·hm-2,每试验小区平均产量分别为70.71,69.71 kg,折合每公顷产量为70 710,69 710 kg,与对照相比增产幅度分别为14.62%和13.0%,是所有处理中最好的,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50%氟吡菌酰胺SC 30 mL·hm-2、75 mL·hm-2和43%好立克SC 270 mL·hm-2每试验小区平均产量分别为65.69,67.7,67.02 kg,折合每公顷产量分别为65 690,67 700,67 020 kg,与对照相比增产幅度分别为6.48%、9.74%和8.64%,也取得了不错的增产效果;但25%凯润EC 600 mL·hm-2的增产效果为2.72%,远远不如其他处理的增产效果。
3 结论与讨论
白粉病是香瓜保护地栽植中经常发生且难以防控的病害,给香瓜生产造成了较大影响,且常规药剂难以控制。氟吡菌酰胺属于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s),其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菌体琥珀酸脱氢酶(SDH),阻碍病菌能量代谢,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从而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13]。在本试验条件下,50%氟吡菌酰胺SC 75,150 mL·hm-2两个处理剂量,在第3次药后7 d对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90.2%和96.4%;对香瓜的增产效果分别达到9.74%和14.62%,达到或超过75%肟菌酯·戊唑醇WG 225 g·hm-2的防治效果,对白粉病的控制效果比较理想;另外,由于前期花费了一定的时间来寻找合适的试验地点,所以在进行本试验时香瓜白粉病处理发病中期,施药前病情指数均在15左右,相当于从发病中期开始防治,常规药剂难以控制,但施药后,50%氟吡菌酰胺SC 75,150 mL·hm-2两个处理剂量对白粉病的防效都取得90%以上的防治效果,由此可推断,若施药时期提前到白粉病发病初期,则能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
李良孔[14]进行的抑菌活性谱测定结果表明,氟吡菌酰胺对白粉病菌、灰霉病菌、炭疽病菌等高等真菌具有广谱的抑制活性,且在3次施药后所采集的黄瓜白粉病菌中未检测到抗氟吡菌酰胺的菌株。2011—2012年,H. M. Hussa博士[15]在安徽和北京的试验点进行了氟吡菌酰胺残留分析检测,结果表明,氟吡菌酰胺在西瓜和土壤上的降解半衰期为3.1~14.1 d,最终残留浓度为0.01~0.132 mg,按照国家《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标准,氟吡菌酰胺在瓜类、土壤中均属易降解性化合物,在国家规定的农药残留量标准之内。由于氟吡菌酰胺对瓜类等经济作物用药安全,加上对白粉病较好的防治效果及不易产生抗药性等特点,因此,在田间应用来防治香瓜白粉病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丘启松,严良文,黄发茂,等.早春大棚洋香瓜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J].江西农业科技,2004(4):35.
[2] 宋波,迟全鹏,贺长映.草莓白粉病化学防治现状与展望[J].中国南方果树,2004,33(2):63-64.
[3] 周益林,段霞瑜,盛宝钦.植物白粉病的化学防治进展[J].农药学学报,2001(6):12-18.
[4] 韩欢欢,马韬,谢冰.瓜类蔬菜白粉病抗性诱导及其抗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 2012,28(25):124-128.
[5] 刘博,傅俊范.草莓白粉病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科学,2007(2):20-23.
[6] 王文桥,张小风,韩秀英,等.我国北方蔬菜病害抗药性问题及治理对策[J].中国蔬菜,2010(23):20-23.
[7] FOUGHT L, MUSSON G H, BLOOMBERGL J R, et al. Fluopyram - a new active ingredient from Bayer CropScience[J]. Phytopathology, 2009(9): 536.
[8] 严智燕.拜耳公司介绍新型杀菌剂fluopyram[J].农药研究与应用,2009(13):46.
[9] 李云明,黄贤夫,冯永斌,等.氟吡菌酰胺·肟菌酯500g/L悬浮剂防治西瓜病害效果试验[J].基层农技推广,2014(10):27-29.
[10] 赵志伟,梁英,孙国臣,等.50%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悬浮剂防治黄瓜白粉病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4):112-115.
[11] 刘慧.42.8%氟吡菌酰胺窑肟菌酯悬浮剂防治草莓炭疽病药效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5):140-143.
[12] 张晓柯,韩絮,张雪,等.江苏省草莓灰霉病菌对氟吡菌酰胺敏感性基线的建立及抗性风险评估[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5(5):32-35.
[13] CECCHINI G. Function and structure of complex II of the respiratory chain[J]. Annual Review of Biochemistry, 2003, 72: 77-109.
[14] 李良孔.黄瓜白粉病菌对氟吡菌酰胺敏感基线的建立及其抗药性风险评估[D].长春:吉林大学,2011.
[15] HUSSA H M. Analysis of 10 pesticides residue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soil of China and Suda[D]. Beijing: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