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三跳技术运动学分析
2016-01-29李鸿飞
李鸿飞
三级跳远项目是田径运动中技术相对复杂、完成难度较大的运动项目之一。它要求运动员在快速运动过程中连续完成单足跳、跨步跳和跳跃三个跳跃动作[1]。因此,三级跳远运动员除了必须具备超强的体能之外,还必须掌握合理有效的运动技术。根据运动学原理,每一个运动技术都是由不同的技术环节构成,形成一个“技术链”,使每个技术环节都能在运动技术的运用中发挥不同的作用,而这些技术环节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协调、连贯和统一。纵观以往有关三级跳远技术的研究,多数都集中于三跳中某一跳技术的研究,显得比较孤立,缺少一定的全面性和连贯性。为此,笔者以参加2013年第12届全运会男子三级跳远决赛前8名运动员成绩最好的一次试跳技术动作作为研究对象,从运动学的角度研究我国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在三跳技术动作的运用问题,进一步探讨男子三级跳远运动的内在规律与本质特征,以期为教练员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参考,从而提高运动训练的科学化。
1 研究对象
选取第12届全国运动会田径比赛男子三级跳远决赛前8名运动员最好一次试跳成绩的技术动作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运动员最好成绩为17.26m,最差成绩为16.00m,平均成绩为16.43m;由于全运会是我国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体育盛会,因此这些成绩能够代表当前我国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最高水平。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多种图书、杂志与电子图书期刊数据库查阅三级跳远的相关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归纳与分析,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2 运动图像解析法
在比赛现场采用两台日本产SNOY NEX-VG20E高速摄像机对第12届全运会田径比赛男子三级跳远决赛12名运动员的三跳技术进行录像。两台摄像机都置于助跑道的右侧,距主跑道垂直距离为10m,摄像机高度为1.20m。其中A机的主光轴对准运动员第1跳的位置;B机的主光轴对准运动员第3跳的位置。拍摄频率为200Hz,分辨率为640×480。采用平面定点定焦拍摄,拍摄范围从运动员起跳前的最后三步至跳跃动作结束。
采用SIMI Motion 3D运动图像解析分析系统,对运动员最好成绩的一次试跳技术动作进行解析。根据解析的原理与要求把A、B两机的技术解析进行合成处理,以便获取必要的运动学参数。
2.3 数理统计法
利用Excel2007、SPSS11.0等软件对所获得的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得到所需的运动学指标参数,并对指标参数进行运动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我国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起跳前的技术特征分析
研究表明,三级跳远技术发展的趋势是“以速度为核心,以跳跃为主技术”[2]。因此,速度是三级跳远运动员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素质之一。格·乌兹夫教练认为,三级跳远的成绩60%取决于助跑速度,40%取决于三跳的速度[1]。大量的运动实践证明,三级跳远运动员在助跑的最后阶段,如果速度损失0.1m/s,则最后的总成绩会下降0.30m[3]。由此可见,影响三级跳远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就是助跑的速度。但是,快速的助跑只能为运动员创造优异成绩提供可能性。运动员要想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还必须将快速的助跑与有力的起跳很好地衔接起来,以便获得理想的腾起初速度和腾起角度。三级跳远运动员助跑的“最后两步”是连接助跑与起跳的关键环节,运动员能否在高速助跑中快速有力地完成起跳,合理把握单足跳的腾起速度与腾起角度是助跑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也是三级跳远运动员在三跳中速度利用的根本。
表1 我国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助跑最后两步步长和水平速度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助跑最后1步的平均步长为2.50±0.12m,倒数第2步步长为2.54±0.10m,二者平均相差0.04m。也就是说,我国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最后1步步长略小于倒数第2步步长。说明我国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助跑最后阶段的步长特征符合三级跳远运动员起跳前的“长—短”模式。只有朱一彬和孙强的最后1步步长略大于倒数第2步步长。但是,最后两步步长的变化幅度并不明显,平均变化幅度为0.04m;变化最大的是曹硕,缩小了0.11m;变化最小的是张耀广,缩小了0.02m。说明我国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助跑最后阶段节奏相对比较平稳。
同时,从表1中可以看到,我国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起跳前身体重心水平速度的变化情况。倒数第2步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平均值为10.18±0.31m/s;最后1步身体重心水平速度为10.02±0.21m/s;离地瞬间身体重心的水平速度为9.44±0.16m/s。说明我国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助跑最后阶段的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呈下降趋势。这可能是由于我国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快速起跳能力差,不能在快速助跑中完成有力的起跳技术,在助跑最后阶段不得不降低速度以保证起跳技术的完成。所以,三级跳远运动员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快速助跑能力之外,还应该注意快速起跳能力的培养。
研究表明,三级跳远运动员起跳前身体重心水平速度与运动成绩、起跳进入单足跳时的身体重心水平速度之间都具有非常显著的相关关系(r=0.996 8,P<0.01)、(r=0.913 5, P<0.01)[4]。因此,三级跳远运动员在起跳放脚瞬间身体重心的水平速度对运动员完成整个技术动作,取得优异成绩具有重要的意义。运动员起跳放脚时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又是运动员助跑最后一步速度的具体体现。由此可见,三级跳远运动员助跑最后一步身体重心的水平速度对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具有决定性作用,这与当前世界三级跳远运动技术的发展趋势“助跑快,放脚快,起跳快”相一致。
3.2 我国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三跳的速度及能量变化特征分析
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我国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单足跳起跳着地瞬间的水平速度平均值为9.67±0.13m/s,起跳离地瞬间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平均值为9.27±0.09m/s,水平速度损失了0.44±0.06m/s,离地瞬间身体重心所获得的垂直速度为2.89±0.11m/s。其中,曹硕不论是着地瞬间还是离地瞬间身体重心的水平速度都是最大的(10.12 m/s 、9.72 m/s);孙强不论是着地瞬间还是离地瞬间身体重心的水平速度都是最小的(9.46 m/s 、8.97 m/s)。而张耀广的能量损失最小(6.98%),孙强的能量损失最大(10.09%),这也是他们最终成绩具有较大差异的缘故。
三级跳远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身体重心水平速度下降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因为他们要将部分水平速度转变为必要的垂直速度,同时在支撑缓冲阶段为了不使下肢相关的关节、肌群和韧带受损做必要的缓冲。因此,在三级跳远运动员在此阶段所获得能量必然也会有所损失。以总机械能的百分比来表示,我国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在单足跳起跳阶段的能量损失平均值为8.08±0.76%。能量损失的大小反映了运动员下肢肌群的退让工作能力的强弱以及利用下肢肌群中弹性势能的能力大小。能量损失越多,说明下肢肌群的退让工作能力越弱,下肢肌群储存弹性势能的能力也越小。所以,如何提高运动员下肢肌群的退让工作能力,减小能量的损失,更好地利用下肢肌群的弹性势能,掌握合理的速度转化与利用是三级跳远运动员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表2 我国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三跳起跳阶段身体重心水平、垂直速度比较
注: V着:着地瞬间身体重心水平速度;V离:离地瞬间身体重心水平速度;VY:离地瞬间身体重心垂直速度。
表3 我国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三跳起跳阶段能量损失比较
我国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在跨步跳起跳着地瞬间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平均值为9.06±0.16m/s,起跳离地瞬间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平均值是8.43±0.26m/s,水平速度损失了0.63±0.12m/s,离地瞬间身体重心的垂直速度平均值为2.75±0.11m/s。其中,曹硕不论着地瞬间还是离地瞬间身体重心的水平速度都是最大的(9.32 m/s 、8.83 m/s);孙强不论着地瞬间还是离地瞬间身体重心的水平速度都是最小的(8.76 m/s 、8.13 m/s)。在跨步跳的起跳过程中能量平均损失了16.2±1.75%。其中,李聪的能量损失是最大的(15.77%);董斌的能量损失是最小的(12.06%)。这可能与他们的技术类型和三跳的节奏有一定的关系。
我国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跳跃起跳着地瞬间身体水平速度平均值为7.90±0.16m/s,起跳离地瞬间身体水平速度平均值为6.58±0.22m/s,水平速度损失了1.32±0.31m/s。其中,曹硕不论着地瞬间还是离地瞬间身体重心的水平速度都是最大的(8.16 m/s 、7.21 m/s);李延熙着地瞬间的身体重心水平速度最小(7.56m/s);孙强离地瞬间身体重心水平速度最小(6.04m/s)。能量平均损失了29.33±3.41 %,其中,董斌的能量损失是最小的(17.86%);孙强的能量损失是最大的(36.51%)。表明我国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水平速度的损失与能量更多地损耗于起跳过程中的着地支撑阶段,反映出我国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绝对速度与起跳能力较差,有待进一步加强。
3.3 我国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三跳的距离和比例特征分析
三级跳远运动员要在快速运动中连续完成三次跳跃,合理有效地把握三跳之间的距离对最终完成跳跃,取得优异成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世界男子三级跳远纪录保持者爱德华兹曾说:“我不是跑得最快的,也不是最强有力的,但我拥有三跳的最佳组合”[5]。因此,三级跳远运动员要合理地控制三跳的节奏,科学把握三跳的比例,以适应自身的实际条件,使三跳距离达到最佳配备。也就是说三级跳远运动员的三跳距离是其专项素质与专项技术相结合的综合体现。因此,根据运动员的体能与技能特点,构建运动员的技术风格,科学、合理地建立三级跳远运动员三跳的比例关系至关重要。
根据霍曼科夫的研究结果,助跑速度快的三级跳远运动员理想的三跳比例应该是35%:30%:35%[5]。美国运动生物力学专家詹姆斯·海通过对三级跳远三跳比例的研究认为,三级跳远三跳比例应该根据三跳比例的不同分为“单足跳”为主型,即“单足跳的百分比大于跳跃百分比2%以上的”;“跳跃“为主型,即“跳跃百分比大于单足跳百分比2%以上的”;“平衡”为主型,即“单足跳和跳跃百分比之差小于2%”[6]。
表4 我国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三跳距离、百分比比较
从表4可以看出,我国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中只有曹硕、董斌和李延熙三名选手属于“平衡型”技术;傅海涛属于“跳跃型”技术;其他4名运动员均属于“单足型”技术。这与当前世界多数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均以“平衡”型技术为主不相符。分析认为,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两方面:一是我国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对该项目本质规律认识不清。因为只强调了单足跳的距离,所以导致单足跳消耗过多的能量,致使没有较高的速度保障顺利完成跨步跳和最后的跳跃,因而不能很好地把握三跳的平衡能力;二是我国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下肢肌群的支撑能力和快速蹬伸能力相对较差。在每一跳的蹬伸增量中没有获得必要水平速度的补偿,以致在连续跳跃过程中速度损失比较大。因此,在今后的运动训练实践中,要加强对我国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速度能力和支撑腿的快速蹬伸训练,以提高下肢肌群连续承受大负荷的能力,提高起跳效果;同时,充分理解三级跳远运动项目的本质规律,合理把握三跳的节奏与比例,以提高三跳技术的连贯性与自然性。当然,运动员不论采用哪一种技术类型,都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条件与能力,寻求适合自己实际的最佳比例结构,充分发挥竞技水平。
4 结论与建议
(1)我国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绝对速度能力相对较弱,而助跑的绝对速度与运动成绩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因此,提高我国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绝对速度的能力是提高其运动成绩的有效途径之一。
(2)我国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三跳起跳过程中的能量损失相对较多,而能量损失多是由于缓冲时间过长造成。因此,要求我国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在掌握合理的运动技术的同时,注意加强下肢肌群的退让工作能力,提高其支撑能力与快速跳跃能力。
(3)我国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只有少数是“平衡型”技术,多数运动员是“单足型”技术,这与三级跳远运动的发展趋势不相符。因此,应该根据运动员的身体特征与专项技术特点,有效控制三跳距离的比例关系,寻求更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技术类型。
[1] 刘生杰.田径运动技术诊断与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
[2] 刘生杰,王国祥.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三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J].体育学刊,2011,18(2):106~111.
[3] 张勇.我国备战奥运会男子三级跳远选手技术特征的生物力学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5):76~80.
[4] 刘生杰,刘虎平.中外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跨步跳技术的比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1):114~116.
[5] 杨爱华.三级跳远中速度与三跳比例关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35(6):112~114.
[6] 卢刚,王宗平.爱德华兹三级跳远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2(4):27~29.
[7] 吕慧,刘生杰.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助跑技术特征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12):76~79.
[8] Kyrolainen H, Komi PV, Virmavirta M, Isolehto J. Biomechanics Analysis of the Triple jump [J]. Jyvaskyla: University of Jyvaskyla review .2007(10):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