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赛事学理论体系构建的探索性研究

2016-01-29伟,杨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体育赛事学科理论

刘 伟,杨 剑

通过综合梳理以往的研究发现,学术界把体育赛事作为一个学科的提法还不多见,就其本身来说,还不能算作是一门学科,但从对体育赛事的研究发展前景看,对其整体的研究需要得到提升和发展,对于一些重要的问题需要被有效的关注和解决,因此,需要规范体育赛事的相关研究,站在学科发展的高度构建体育赛事学的整体框架。

一门学科的形成,不仅是因为它在“理论”上拥有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理论基础,而且在实践上拥有自己的代表人物、学术著作、科研组织以及学术期刊,并在知识体系的形成与演进过程中,出现了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的局面。通过整理相关体育赛事研究资料发现,体育赛事领域研究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多学科和多元化的研究前沿与热点理论。因此,在全球体育赛事产业化、商业化和我国体育赛事理论研究持续深化的背景下,梳理并建构体育赛事学理论体系将是一项没有止境而又极富趣味性和挑战性的研究工作,且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这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体育赛事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有利于人们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地把握体育赛事研究的发展脉络;二是对高等学校的课程群甚至专业设置与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利于加速培养体育赛事管理的高层次、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三是有助于推动本土化体育赛事理论的深入研究。

1 体育赛事学的由来

任何一门学科的创立,都植根于社会需要与科学发展内在逻辑的交汇点上,都离不开某些先行学科的孕育、孵化或辅佐[1]。“体育赛事学”的诞生也不例外。

1.1 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体育逐步迈向产业化,竞赛收益问题激烈冲击,越来越多的实体投入到体育赛事的研究与开发中,挖掘其潜在价值。制造业借助体育赛事的注意力、影响力,提升自身形象和服务品牌;组织机构加大对赛事产品的市场研发力度,以获得巨大的经济收益;政府部门从全局出发,划拨巨资支持赛事举办,带动体育基础设施的投资需求和发展[2]。体育赛事的发展已经成为各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这一切都需要人们关注体育赛事理论,对体育赛事这种社会活动进行整体性、综合性研究。

1.2 体育赛事科学发展的呼唤

随着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赛事相关理论的建设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虽然还没有直接产生“体育赛事学”的著作,但基于营销学、管理学、经济学、公共关系学、传播学等学科的体育赛事相关理论如:体育赛事经营与管理、体育赛事经济学、体育赛事评估、大型体育赛事媒体运行理论等陆续出现,标志着体育赛事理论研究将要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即体育赛事框架建设阶段。

2 体育赛事学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体育赛事学的学科体系是由体系结构(体育赛事理论体系)、结构体系(体育赛事学科体系)两部分构成。其中体系结构主要构建的是本学科理论和章节框架,以及这些理论和章节框架内在的逻辑关系;而结构体系主要构建的是本学科所要产生的部门和其相关的分支学科,解决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因此,体系结构(体育赛事理论体系)的特点是学科内在、严密的优化组合;而结构体系(体育赛事学科体系)的特点是学科外延、拓展的横向发展,两者和谐统一,共同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结构完整的体育赛事学学科体系。

2.1 体育赛事科学分类的框架与学科体系的结构探析

2.1.1体育赛事科学分类的标准与框架按“学科分类”进行统计归类,体育赛事文献分布在众多的学科中,从现有的资料看主要包括体育学、管理学、经济学、新闻与传播学、文化学、艺术学、教育学、情报与文献学等。特别让人关注的是,从文献资料看有部分体育赛事相关研究跨越了两个甚至更多的学科,如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新闻与传播学/经济学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各学科对于体育赛事的关注点和研究点是不同的,总体上,体育赛事相关的问题涉及的学科领域比较宽广,在众多学科的结合和推动下,形成了一门交叉性的综合性学科。

社会大发展,体育赛事繁荣,当然对其研究也逐渐受到各学科的重视,然而纯粹的在体育范畴,或是用纯粹的管理学、社会学单一方法对其研究,已经不符合当前科学发展的路径了。只有跨学科综合、系统地研究体育赛事问题,才能够全面、客观地解决相关问题的有效途径。由此可见,“全方位、多学科地综合研究体育赛事问题”已成为了体育赛事科学研究的运思范式。

在广泛借鉴其他科学分类标准及处理方式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分类标准体系:

(1)以研究对象为标准,可分为以体育赛事理论为对象的学科和以体育赛事活动为对象的学科。笔者以理论为研究对象的选题,属第一个层次。

(2)以体育赛事活动为对象的学科,进一步分类,属第二层次内容,此是在第一层分类基础上进一步的细化。体育赛事学科的总体特征是由其理论性质决定的,也就是说在运用其他学科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形成机制则又反映在运用的不同方式上。

(3)在第二层次分类标准的基础上,并同时以研究对象的性质为标准来区分群。这是第三层次分类。

这样,一种体育赛事科学分类的基本框架便初见端倪(见表1)。与此同时,各种体育赛事研究的主题也一并得到确立。

表1 体育赛事科学分类的基本框架探析

2.1.2体育赛事学科体系的结构与特征构想在体育赛事学科体系当中,有很多赛事学科之间彼此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从而逐渐形成了各种学科门类。各种不同类别的学科门类和其相关的赛事学科相结合,形成了赛事学科体系的结构。这就逐渐涉及到“学科分类”的相关问题。“学科分类”和“科学分类”问题看似没有书面区别,实则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按照学科自身的性质和研究的范围不同,即理论性或应用性程度的差异,可以将当前已经形成和正在形成阶段的以及有待创建的分支或者边缘分支学科划分为理论体育赛事学、应用体育赛事学、专门体育赛事学、历史体育赛事学和范畴体育赛事学五个部分。

(1)理论体育赛事学,属于基础理论层次,揭示的是体育赛事与其相关活动的内在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理论赛事学存在以下特点:一是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理论性);二是属于体育赛事学的主导学科。总体上来看它是分支学科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受到分支学科的促进发展。其分支主要有:体育赛事哲学、体育赛事科学、比较体育赛事学等。

(2)专门体育赛事学,属于理论性或应用性层次,在整个层次上属于中间层,主要运用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系统科学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挖掘体育赛事和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专门体育赛事学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理论性)特点,其分支主要有:体育赛事社会学(含体育赛事公关学)、体育赛事经济学、体育赛事文化和体育赛事法学等。

(3)应用体育赛事学,属于应用基础层次,是建立在体育赛事的创建和体育赛事的管理基础上,并且逐步的细分化和专业化。此学科主要是在理论体育赛事学和专门体育赛事学的理论指导下,发展体育赛事的设计、管理、营销、传播、策划、评论等。应用体育赛事学的特点是针对性和实践性较强,其分支主要有:体育赛事管理学、体育赛事营销学、体育赛事传播学等。

(4)范畴体育赛事学,属于实际应用层次。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界定体育赛事学的研究范畴,二是描述学科的研究对象。其分支主要有:大型体育赛事学、学校体育赛事学、群众体育赛事学等。

(5)历史体育赛事学。一个学科的发展不能仅从现有理论去发展,还需要追根溯源,整体上构建其体系。它的主要特点是资料性和规律性较强。其分支主要有:体育赛事史学、体育赛事计量学等。

按照学科性质与范围不同,上文所述的五大体育赛事学内容共同构成了体育赛事学科体系的结构,而每一个子体系又有若干个分支。总体呈现出类聚性、层次性、相关性和相对性等四个方面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体育赛事审批政策的放开,体育赛事日益丰富,在发展中不断发展的新的分支学科,均能在此结构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结构体系所呈现的这种扩展是良性的,对于体育赛事科学在横向上和纵向上的发展都是有利的。

2.2 体育赛事学理论体系基本框架与学科发展展望

作为研究者应当明确,构建体育赛事学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从整体上对体育赛事科学活动指引方向,揭示体育赛事的相关规律,为各类赛事活动提供理论支持,而不是仅仅反映当前的体育赛事学的发展现状。依据对体育赛事领域的相关研究发展的状况,同时借鉴其他相关的学科的划分理论,笔者大胆的设想可以从三维矩阵构建体育赛事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见图1)。三个维度分别是:以体育赛事学分支学科与相邻学科为学科维,以大型体育赛事、群众体育赛事、民族体育赛事、学校体育赛事等及其关系为对象维,以体育赛事学的理论、应用和方法三个研究层次为研究维。

图1体育赛事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示意图

依据构建的三维体育赛事学理论体系,可具体从三个层面的二维平面对其进一步的分析。一是从“研究—对象”二维结构,以体育赛事学的理论、应用和方法三个层次对大型体育赛事、群众体育赛事、民族体育赛事、学校体育赛事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赛事生态问题)为对象开展研究;二是从“学科—对象”二维结构,以体育赛事学、相邻学科以及它们之间的交叉学科来研究大型体育赛事、群众体育赛事、民族体育赛事、学校体育赛事等及其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自然之间的规律、政策和管理等;三是从“研究—学科”二维结构,按照体育赛事学理论、应用、方法三个领域划分体育赛事学的分支学科与相邻学科基本归属的研究,或者反过来对体育赛事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理论、应用和方法三个研究层次开展探讨。

从相关的研究成果看,自2007年以来,关于我国的体育赛事学研究呈现出逐渐的创新发展势头。为使得这样的研究势头得以继续延续,必须从宏观上对于体育赛事学进行学科建设和布局,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相关的成果,建议没有体育专业的相关高等院校开设相关课程,甚至增加相关硕士和博士的培养。此外,为了促进我国体育赛事学的学科发展,我们必须建立体育赛事学与相邻学科开展跨学科研究的学术团队,大力推进体育赛事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3 结语

在“体育赛事学”这一概念被正式提出之际,对其理解和认识应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在社会、文化和经济大融合的年代,体育赛事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其文化和产业的价值,随之其内涵也必然发生了变化。笔者对体育赛事学理论体系与体育赛事学科发展进行了抛砖引玉,提出了“学科—研究—对象”三维动态结构的体育赛事学基本框架理论体系,提出并剖析了体育赛事科学分类的标准与框架体育赛事学科体系的结构与特征、体育赛事学科体系的五个序列。“全方位、多学科综合研究体育赛事问题”已经成为了体育赛事学研究的运思范式。

[1] 叶鹰,金玮.科学学的基本规律探讨[J].科学学研究,2000,18(2):16~18.

[2] 孙立,张华新,王怀建.我国体育赛事基础理论研究[J].内蒙古体育科技,2012(2):8~9.

[3] 克里斯蒂·格鲁诺斯.服务市场营销管理[M].吴晓云,冯伟雄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4] 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5] 王子朴.体育赛事类型的分类及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6):24~28.

[6] 李南筑.体育赛事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7] 纪宁.体育赛事的经营与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8] 黄海燕.上海大型单项体育赛事运营中政府作用之研究[J].体育科学,2007(2):17~25.

[9] 李南筑.论体育赛事的公共产品性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4):11~16.

[10] 王守恒.体育赛事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1] 于善旭.我国体育无形资产法律保护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

[12] 黄海燕.体育赛事综合影响的事前评估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9.

[13] 姚芹. 网球大师杯·上海赛现场观众基本特征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4):21~26.

[14] 卢长宝.匹配与体育赞助事件的选择:基于品牌资产的实证研究[J].体育科学,2009(8):82~88.

[15] 刘东波,姜立嘉,吕丹.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管理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3):8~12.

[16] 武胜奇.体育赛事文化对城市文化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及提升路径选择[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6):480~483.

[17] 周建克.奥运会新媒体传播探析[J].浙江体育科学,2009(11):6~8.

[18] 丛湖平.体育赛事产业区域核心竞争力形成机制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体育赛事学科理论
【学科新书导览】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2022年冬奥会对中国体育赛事转播的影响
巧用“体育赛事”解释相遇与追及的两类典型问题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