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材建设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写在新编《大学体育教程》出版之际

2016-01-29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教程教材体育

王 彤

1 问题的缘起

近年来的学生体质健康检测结果显示我国学生特别是大学生,体质逐年下滑。这一事实令体育教育工作者忧心忡忡!忧的是我们的竞技体育工作虽然让世界刮目相看,但却没有使自己的孩子们体质得到增强;自责的是我们提出了这么多的理论、方法、原则、概念等都没有实践效果的呈现。

2014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再次修订,体现了体育工作者对于过去已有标准的重新审视,将体质测试成绩与更多学校元素衔接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锻炼,这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在此基础上,笔者认真研读了李秉德先生的著作《教学论》,并与身边公共体育课程一线教师进行讨论。认为我国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工作是国民体质提升的重要环节,甚至是关键环节。以此为基,笔者与同事共同编写了《大学体育教程》一书,期望为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略尽绵力。

教材是服务于课程的,课程是服务于整体教学工作的。教学活动最为关键的有七个要素:教师、学生、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反馈。教学的最终任务是要达成教学的目的,而教学的目的是否达成是要从学生的身上来体现[1]。学生体质好不好,从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上就可以看出。教学七要素之间的关系在新时代也有了新的表述(见图1)。

图1教学七要素相互作用图

教学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整个教学环境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存在的。教学环境中的教师通过课程这一媒介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会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学生通过测试成绩等方式向教师反馈其所学到的东西是否为教师所要教授的内容,以及学生自己掌握的程度。大学生要想愉快地渡过学校生活,健康是起关键作用的一个环节,同时健康的体魄也是大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完成繁重工作任务的保障。“健康第一”的思想已经得到当今社会的一致认可,但是,将这种思想落实到生活中,使之成为真正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的工具尚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公共体育教学开展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自己专项训练方法,使学生乐于接受其训练内容,并积极参与其中,通过体质测试来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于教师对其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修正。我们以“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为宗旨,立足于“有效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能力,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向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和非智力因素教育”。要达到这一目的,新教材在理论与实践上必然要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带来积极影响。

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材建设的历史回顾

新中国的成立,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带来了巨变的契机,也为公共体育事业的长足发展带来了机遇。从这一时期开始,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得以成形,逐渐形成了以大纲、教材、课程、教师为一体的普通高校体育课。但是这一体系的构建并非顺风顺水,而是经历了不断的反复,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优,从优到精地不断发展。下面就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材的发展历程做一简要回顾。

2.1 空白期(1949~1956年)

1949年10月至1952年,刚刚解放的新中国正处于新旧教育体制纷乱阶段,高校的体育教学仍沿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大纲和教材。直到1953年我国高教部才翻印了《苏联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而对于自主教材的编写尚未提上日程。1954年国家体委发布的《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即“劳卫制”)暂行条例、暂行项目标准、预备级暂行条例》使我国公共体育迅速走向“劳卫制”。这一时期的公共体育教学主要以苏联体育教学为依托,高校体育授课向“苏联模式”(即“四段教学法”,每节课分为开始部分、准备活动、基本教学部分和结束部分)靠拢,体育教材的作用更加被淡化,因此这一时期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材基本处于空白。

2.2 初步发展期(1957~1965年)

1956年2月16日,高等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领导进一步开展高等学校体育运动的联合指示》,提出并确立了我国高等学校有关学校体育工作的方针,同年7月国家教育部根据前苏联专家凯里舍夫的专著——《体育理论》提出的“特殊认识过程的体育教学理论”,立足我国国情编写了第一部《一般高等学校体育课教学大纲(试行)》,并于1957年元月正式实施。当时的体育教学大纲是为国防任务提出的,因此大纲对于实践的要求很高,表现出高度的重实践轻理论特点,相应的教材也基本摆脱了前苏联的模式,形成了基本教材与选用教材这一分类体系,并增加了理论教学内容和少数民族特色内容。这一时期仍然没有高校教材,但已为中、小学生编写出体育教学使用的教材,但这些教材的内容多以强健体质为主。

2.3 动荡改革期(1966~1976年)

第一部大纲刚刚发布未满一年,就受到1958年大跃进的影响,高校普体课也背离了原来“脚踏实地搞训练”的原则,“浮夸风”盛行于学校。1960年中苏分裂,体育工作者们认真思索泊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本国经验相结合的问题,批判以军代体、以劳代体的思路与作风。在此基础上,教育部于1961年在总结贯彻第一套大纲经验的基础上,颁布了第二部体育教学大纲——《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材纲要》。此次大纲的发布以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为基础,对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进行了充分地调研,并与当时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现实相联系。新《纲要》从根本上摆脱了对前苏联文化的依赖,在强调“三基”教学的同时,突出了“增强学生体质”的指导思想,是当时非常具有时代意义和时代价值的一次改革。

但这次大纲的使用又受到开始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体育教学普遍以劳动、军训代替,致使学生对于体育的掌握只限于粗暴的体能对抗,而不是对体育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与提高,使高校体育处于封闭和荒漠状态。“文化大革命”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在这场文化首当其冲的浩劫中,体育教材建设甚至整个体育事业都遭到了严重破坏,跌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最低谷。自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始,“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就停止施行,名义上恢复体育课,但由于政治运动和所谓“开门办学”的冲击,教学时间无法保证,课外体育活动往往被劳动或军训所代替,不少高校把体育课改为“军体课”,各省市也编写出版了与“军体课”同步的体育教材,虽然教材数量未见减少,但与第二次教学大纲已无相关,教材内容以军事项目为主,几乎失去体育的味道。

2.4 重建发展期(1977~1996年)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针对“文革”中学生体质普遍下降的情况,教育部于1979年颁布了第三部《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大纲》。这部大纲提出了将体育教育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相结合的原则,并在大纲中突出强调了体育的“增强学生体质”特性,从而使得高校体育教学秩序得以重新建立,并为提高大学生体质、改善大学生素养、推动体育教学改革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一时期,虽然教材仍以运动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围绕竞技体育展开,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去甚远,但出版的高校公共体育教材数量已经大幅增加,教材课时的安排也较前期更为合理。同时一改过去全国统一的格局,不少省市编写出更加适用于当地高校使用的体育教材。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也迎来了可喜的春天。1992年8月,国家教委颁布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四部体育教学大纲《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体育课程教学”一词首次出现在《纲要》之中。此时期根据《纲要》所编教材也更加受到使用者的欢迎。自1996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2]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很快进入转型发展期,为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5 快速发展期(1997年至今)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我国高校体育教材种类已经相当可观,特别是2001年新课标取消对教材内容规定,“体育课”改名为“体育与健康课”后,含有健康教育内容的高校体育教材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版。2002年8月教育部又颁布了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体育教材进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时期。不仅种类、数量大增,而且在内容上也不断引入新教学理念与方法,特别是2014年提出的新体质健康标准后更是将学生体质问题提升到了空前的位置。不仅对学生体质达标有了明确的要求,而且将学生体育测评成绩与学生毕业直接挂钩,为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注入了一支强心剂。

3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材建设的影响因素和基本经验

3.1 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教材的编写综合体现了作者对于教育思想的认知及其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尺度理解。教材不只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还是教学过程得以控制的依据。教育作为社会生活中的组成部分,必然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而教育改革对于教材的影响也与社会的变革不无关系。

首先,体育作为一种世界语言,越来越受到各国人民的认可,不同国家、不同政治制度都存在对成员体质有不同的要求;其次国家机器对于民众的政治意图灌输也可以通过体育来实现,并进一步影响民众的社会价值观念;再次,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人民体质的提升可以为经济基础服务;最后,体育文化已渗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成为社会主流文化方式之一。人们在增加收入的同时,更加注重自身体质的保障,体育文化在这一背景下成功填补了人们对于健康向上生活态度的需要,使自身更加阳光、健康。

3.2 课程论的影响

高校体育教材编著与改革是多层次、多因素参与的系统工程。从课程论角度而言,教材是体育课堂、课外体育活动、专业运动队以及竞技体育比赛在普通高等学校开展的重要载体,而体育课程是高校体育教学的核心部分,对于教材内容、课程组织形式与课程考核评价等方面的影响都要从教材的选用开始,课程体系是否符合学生发展特性、课程教学内容能否满足学生需要、教学进度是否合理等,课程论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因此课程论对教材的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3.3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影响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安排主要依据大学体育课程目标和《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从众多体育项目或体育知识中选择符合学生生理、心理年龄特点的内容展开。因此,高校体育课程必然受到指导纲要的影响。从结构上说,教材既要合理反映体育学科的概念与规律间的相应关系,又要逻辑地将整本教材中的知识点加以联系;从内容上说,教材应取材于体育学科知识范畴,选取的内容要与时俱进且要在原有知识体系基础上不断进取,拓宽使用者的知识视野;从教学手段上说,要引导教师选用新的、更适应学生发展规律的教材。因此,教材要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导下要对学科体系进行不断完善,对教学方法、手段不断改进,对教学方式、学习方法进行引导,这样才算是一本好的、实用的教材。

3.4 地区文化、生产水平因素的影响

从新中国初期我国体育教学向苏联学习,到现代中国特色体育教学的改革可以看出,地区文化、科技生产水平对体育教材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教育部于1979年颁布的第三部《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大纲》提出了将体育教育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相结合的原则,并要求重新建立高校体育教学秩序,将教师用书与学生用书同步化,将过去全国统一的教材模式放开,允许地方自行编制适用于当地使用的体育教材。这一改革措施给地区体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也为区域特色的发展提供了依据,使得包括少数民族运动项目在内的地区体育文化受到政策性保护与发展。现行的地区体育教材特点突出,地域文化优势明显,说明地区文化与生产力水平对于教材的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5 学生因素的影响

学生作为教材的使用者,教材被视为其获取知识来源的重要载体,对教材的质量具有评价权,因此,学生是教材编写各环节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地区的普通高校体育教材会受到学生地域特点、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结构、学生认知心理发展水平、学生智力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这就需要教材编写者更加关注学生这一主体。

3.6 教材编写者的影响

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材从其产生到如今,都是由国内高校专业教师编写的。这一点虽可以保证所编教材的专业性水平,但不一定能够保证教材的开阔性水平。单一由体育教师团队所编写的教材更加注重操作性,而对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并不深刻。如今有越来越多的非体育专业人士跨入到本领域并参与到体育教材的编写中,使教材的可读性和实用性大大提高。

4 现行普通高校体育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数十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材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4.1 教学目标定位明确,但指导思想相对落后

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材相对于其他学科较为落后,但是对于自身教学目标的定位还是比较明确。多数体育教材能够依据大纲要求,明确相应阶段的教学目标,基本能够满足大学生的体育健康需求,但也有不少教材流于形式,人云亦云,内容体系创新意识较弱,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不足,受传统训练思想束缚,许多教材仍以培养学生掌握专项技术为指导思想,忽视了学生对心、身两个方面健康的需求和学生终身体育思想观念的养成。

4.2 教材内容涵盖面宽,但缺乏系统贯通性

体育教材的内容通常由两个板块组成,即理论知识版块和实践教学版块,两个版块在不同教材中分布并不相同。这也就形成了教学内容侧重点的差异。现有公共体育教材在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用大量的篇幅对理论知识进行单一罗列或者直接呈现出实践动作的图片。这类教材与中小学教材相接近,只是简单的知识载体,而非良好的学习工具书。教材内容对这两个版块的显著区分给使用这类教材的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困惑,而且版块间的系统性与连贯性都比较差。

4.3 教学组织形式虽然多样,但未领悟精髓

经过多年的改革,现在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形式在多样化方面有了大幅的进步,像俱乐部教学、分层教学法、运动康复教学等都在教材中得到了体现。教师在使用相关教材时也能够选用更利于学生接受的方法进行教学,但在教材出版数量井喷式发展的今天,教材建设低级重复率高、层次性差等问题也更为突出。教材编著者在对内容没有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由于受评职等客观因素影响,快速出版教材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样的教材在内容上有诸多雷同之处,甚至出现有的作者为了回避重复率而将若干年前教学内容进行翻版的现象。这些都给我国高校公共体育学教材建设带来了困扰,在此,我们希望作者能够深刻领悟相关知识点的精髓,在编著教材时真正做到深入浅出地向使用者展示系统的知识体系。

4.4 理论考核评价方式多种多样,但实践应用缺乏

通过查阅已有教材发现,教材介绍了很多对于教学考核评价方式,也引入了许多国外先进的考评方式(如核心力量测评、功能训练测试等),但笔者在一线教学中发现,教师在使用教材时会“有意”规避这一部分内容,究其原因或许是在教材中只是提出了相关的考评方法,而没有呈现出具体的考评手段。如果让每位任课教师从头对于核心力量训练、功能训练等进行系统学习,然后应用此类测评方式,那是不切实际的,而且对资源也是巨大的浪费。教材应当在这类内容中直接指出具体的操作手段,以便使用的教师能够更好地使用新的考核评价方法,而不是留于文字或形式。

4.5 其他

除以上诸多问题之外,笔者还发现教材中存在着其他一些不足,如:公共体育课教材使用率很低,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公共体育课程教师通常都经历过相关专项训练,都可以用自身所储备的知识对来上普体课程的学生进行教学,对于公共体育教材上所写的新方法、新内容、新的教学模式不愿使用,或者受到学校相关硬件的限制而无法选用,造成了教材使用率偏低的现状;教材与教改方案或教案发展不一致。某些学校所订教材与当地实际情况存在差异,相关负责人对此也不够重视,使得应当选订地方教材的学生拿到通用教材,而应当使用通用教材的学生拿到地方特色教材的情况时有发生。此外,教材知识容量的巨大差异、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比例失调、对学生心理素质进行培养的安排等问题都会对教材建设造成很大的影响。这些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深入研究并给出改进方案。

5 新编《大学体育教程》的特色

对我国公共体育课程与教学进行全面细致地研究,是为了总结与提高,即总结过去大学体育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对自己将要出版的教材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学生体育意识淡薄、身体素质下降、运动技能较差的今天,教育部颁发了新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重点强调学生技能学习的方法和终身锻炼习惯的养成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围绕这一主旨,新的《大学体育教程》编写组以重视“体育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为指导思想,将大学体育教材分为三个篇章:体育理论学习篇、运动技能教学篇、新兴体育发展篇。与以往教材相比,该教材的创新点主要有:

特色一:教材开篇即将学习内容定义为学海导航,让教材的使用者可以在使用之前对章节内容有总体性把握;在主体内容中加入插图使学习更加轻松;在课后习题中将课堂内外的内容进行了高效衔接,扩大了落实课程目标的空间。

特色二:每个系列教材都有实图相配合,实现了内容与目标的对应,对教师和学生使用教材起到启示性作用。如在篮球教材“投篮”的内容中,指出了投篮的正确姿势,并配有练习提示、练习方法、纠错指导等,这些都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特色三:教材中每个项目都加有运动损伤及预防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了解运动损伤和疾病的危害,知道简单的运动性损伤和疾病的处理方法及预防。

特色四:教材内容难度适中,既可作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材,又可作为终身体育锻炼的工具书。

[1] 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Z].中发[1999]9号,1999.

[3] 崔东霞.大学体育指导教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

[4]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5] 编委会.体育与健康现论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

[6] 崔伟.体育课程论[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

[7] 郑振坤.改革体育教学的几个问题[J].辽宁师院学报,1980(6):62~66.

[8] 国家体委黄中副主任在体育学院教学改革现场会议上的总结报告摘要.广泛深入地开展以教学改革为中心的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J].北京体院院刊,1996(19):1~2.

[9] 王英杰,等.大学体育工作的几个指导思想[J].教育研究通讯,1981(1):26~38.

[10] 孙麒麟.早稻田大学的体育教学及对我们的启示[J].学校体育,1982(2):58~60.

[11] 毛振明.论素材、教材、教材研究——体育教学改革思考之二[J].浙江体育科学,1993(5):1~4.

[12] 刘怿.新中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演进历程及改革[D].开封:河南大学,2007.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1985—2005年中国学校体育卫生与艺术文件汇编(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4] 杰.科克利.管兵等译.体育社会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5] 王岳云.大学体育教程[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16] 王家彬,虞荣安,杭兰平.大学体育教程——实践篇[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17] 王文成.大学体育理论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8] 殷学锋.大学体育教程[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19] 周弘.大学体育与健康教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20] 陈庚仁.大学体育与健康教程[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21] 罗二平,李越辉,吴建平.大学体育实践教程[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

[22] 刘尚达,何文轩,张崎琦.大学体育教程[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23] 杜宇峰.大学体育与健康教程[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

[24] 董青,王洋.大学体育理论与实践教程(第二版)[M].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13.

[25] 何斌,刘伟,万德权.大学体育与健康教程[M].西安: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26] 向超宗,邢峰.大学体育选项课教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

[27] 钱进,王尼.大学体育与健康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28] 陈滨,李越辉,徐伟.大学体育实践教程(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教程教材体育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融合计算思维的国外项目式创客教程分析——以微软micro:bit CS教程为例
教材精读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挽碧制作教程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一绾青絲深,此意最绵绵——古风发型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