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直肠腔内三维超声评价直肠后间隙疾病的临床意义
2016-01-29翟庆
翟 庆
(沈阳市肛肠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0)
经直肠腔内三维超声评价直肠后间隙疾病的临床意义
翟 庆
(沈阳市肛肠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0)
【摘要】目的 探讨经直肠腔内三维超声评价直肠后间隙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经直肠腔内三维超声对正常直肠后间隙30例,直肠后间隙脓肿15例,直肠后间隙畸胎瘤4例,骶前囊肿7例,直肠高位瘘23例进行三维成像。结果 直肠腔内三维超声能够准确评价直肠后间隙畸胎瘤,骶前囊肿与直肠后壁的关系,囊内病变形态及范围,直肠高位瘘走向。三维成像能够明确显示直肠后间隙空间构型。结论经直肠腔内三维超声有助于弥补二维超声在诊断直肠后间隙疾病的不足。
【关键词】直肠后间隙疾病;经直肠腔内三维超声;临床意义
直肠后间隙疾病是肛肠疾病中比较常见的疾病,以往诊断多依靠碘油造影,CT,MR,费用高并有创伤性。经直肠腔内三维超声已能够清晰显示直肠后间隙的形态结构,使其诊断率有所提高。本文应用经直肠腔内三维超声对直肠后间隙疾病进行三维超声成像,探讨经直肠腔内三维超声评价直肠后间隙疾病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15年1~6月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69例,正常直肠后间隙30例,直肠后间隙脓肿15例,直肠后间隙胎瘤4例,骶前囊肿7例,直肠高位瘘23例进行三维成像。
1.2 仪器和方法:采用三维超声成像系统B-K PROFOCUS,选用经直肠腔内三维探头,360°探头(2050型)长270 mm,在其顶端有一个旋转的双晶体,此探头频率为6~16 MHz,焦距为2~5 cm,以90°的平面、4~6圈/秒的速度进行径向扫描。2050型探头内置一个三维自动成像系统(由近至远的驱动装置和在探头内的电子移动装置),能在60 s内对60 mm的长度获得300张横断面图像,它的三维图像是由一系列紧密排列的二维图像组成三维图像,显示为立方体。这就意味着在人体60 mm的平面具体要采集连续的240~300张横断面图像。高分辨率的立方体图像保证了三维立方体的真实尺寸,提供了正确的长度、面积、角度和容积測量。以感兴趣区为中心切面为起始点。
2 结 果
2.1 正常直肠后间隙超声图像:直肠后间隙位于直肠后方,又称骶前间隙,骶骨及骶前筋膜的前方。上界于骶岬处直接与腹膜后间隙相通。下方伸至盆膈上筋膜。外侧愈合于髂内血管鞘的内侧缘。正常直肠后间隙超声图像:通过直肠腔内探头可以观察到正常情况下直肠后间隙呈闭合状态其内充满结缔组织呈不规则的低回声,可以通过耻骨直肠肌,肛提肌和直肠后壁确定直肠后间隙位置。
2.2 直肠后间隙脓肿:直肠腔内超声能够准确评价直肠后间隙脓肿的位置,是否溃入直肠内,是否向腹膜后间隙扩散,是否下穿破肛提肌。通过三维超声明确显示直肠后间隙脓肿空间构型。15例直肠后间隙脓肿通过直肠腔内超声清晰显示直肠后间隙内充满不规则的液性回声,探头加压可以看到液体流动,4例直肠后间隙脓肿中可见腔内多个分隔。5例向下穿破肛提肌。15例均未见溃入直肠内和向上发生腹膜后间隙感染。
2.3 骶前囊肿:通过直肠腔内超声清晰显示直肠后间隙内可见囊性回声,呈圆形或椭圆形。可见囊壁。囊内呈无回声,其后可见回声衰减。5
例骶前囊肿清晰显示完整囊壁,2例骶前囊肿囊壁破溃下穿肛提肌,反复迁延数年多次手术未愈,通过直肠腔内超声观察到残留的囊壁。
2.4 直肠后间隙畸胎瘤:通过直肠腔内三维超声明确显示直肠后间隙畸胎瘤空间构型。超声清晰显示畸胎瘤为不规则囊实混合回声,其内可见多个强回声,有声影。病变范围与直肠后壁经常广泛粘连。其中1例畸胎瘤三维血流图显示畸胎瘤内部血管杂乱、走向不规则。后经病理证实为畸胎瘤恶变。
2.5 直肠高位瘘23例:通过直肠腔内三维超声明确显示直肠高位瘘的瘘道走行及内口的具体位置。15例直肠高位瘘为直肠后间脓肿下穿肛提肌后形成的高位瘘,超声清晰显示瘘道经肛提肌进入后间隙后于直肠后壁形成内口。5例瘘道经肛提肌后到达后间隙却未形成内口,在后间隙中可见反复感染的腔隙,其内可见少量的液性回声。
3 讨 论
三维超声成像是建立在二维超声基础上,再现器官的三维形状及结构,可以清晰显示二维超声无法显示的与超声探头平面相平行的结构,可以更好地观察直肠后间内病变,为后间隙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直肠后间隙位于盆腔后部,其长轴垂直于经直肠超声探头平面,二维超声检查一般只能显示后间隙矢状切面及横断切面,而三维超声同时显示冠状面、矢状面和横断面,特别是冠状面可以清晰的显示直肠后间隙的轮廓,使得超声诊断从平面图像上升到立体图像的水平,因此有良好的发展之前景。
对畸胎瘤的诊断,三维超声定性诊断意义与二维超声一致,但三维超声体现了体积数据,因此可提供较二维超声更为丰富的位置信息,尤其是畸胎瘤恶变,如可以显示子病变范围与肌壁的关系,是否浸润直肠后壁及浸润深度,三维血流图提供了肿瘤的血管信息,三维重建更加精确,可显示重叠交错的血管,肿瘤血管的立体形态显示更为具体、直观[1]。
直肠腔内三维超声,可以从冠状面和矢状面重建肛管的横断面。直肠腔内三维超声的使用有助于显著提高瘘道的准确性。空间体积模型的主要特点就是成功提供了一个高分辨率的三维数据空间。图像处理包括最大强度、最小强度、像素的总和,加上位置或强度的加权。这一技术改变了三维数据容量中有关深度的信息,从而使三维数据库内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重建。
如果影像学检查仅仅选择其中之一,MRI无疑是最佳选择[2]。然而,直肠腔内三维超声与MRI提供的信息互补,二者均有益无害。直肠腔内三维超声有明显的优点,它相对简单、经济,更为便捷且宜为患者接受。另外机器器便携,直肠腔内三维超声要明显优于临床肛门指诊,在不能进行MRI检查或无此设备时,直肠腔内三维超声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张东铭.大肠肛门局部解剖与手术学[M].2版.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5-75.
[2] 夏立建,刘爱武,于振海.肛管直肠良性疾病诊断与治疗新选择肛管直肠内超声图谱[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中图分类号:R445.1;R65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07-015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