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影响
2016-01-29赵伟金付钟果
赵伟金 付钟果
(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沈阳 110041)
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影响
赵伟金 付钟果
(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沈阳 110041)
【摘要】目的 了解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以及对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丁苯酞注射液治疗,3个月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MMP-9的水平。结果 通过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效果的比较观察组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P-9水平及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评分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采用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显著,是一种值得临床应用的有效治疗药物。
【关键词】丁苯酞;急性脑梗死;疗效;MMP-9
脑梗死实际上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大脑局部组织供血不足,导致脑组织缺血坏死。是高致残及高致死的一类疾病[1]。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是血清基质蛋白酶的一种,对判断脑梗死程度及预后有显著意义。丁苯酞具有改善脑组织缺血,促进脑组织功能恢复功效,其对患者体内MMP-9水平的影响相关报道较少,现采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取得一定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于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男性45例,女性35例,年龄35~70岁,平均年龄(52.36± 2.15)岁。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35~70岁,平均(53.48±3.25)岁;对照组40例,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35~70岁,平均(51.24±3.18)岁。所有患者均符合《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1995)》中关于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年龄、病程及身体各项指标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可以进行统计学分析。
1.2方法:对照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100 mg/d;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每天2次;阿伐他汀20 mg/d;血塞通注射液0.4 g/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静脉滴注,1次/天。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于入院时及治疗2周时进行MMP-9值测定。并于入院时及3个月时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由专人评定,评定人员经过专门的量表培训,同时本研究采用盲法,评定者不了解患者的分组情况。
1.3观察指标。①疗效: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结合NIHSS评分规定评价疗效。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NIHSS评分降低90%~100%,伤残程度0级;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NIHSS评分降低50%~89%,伤残程度1~3级;有效:临床症状部分消失,NIHSS评分降低20%~49%,伤残程度1~3级;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NIHSS评分降低<20%。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评定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计分法,分值越低代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轻。③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BI)评分法,满分100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越好。④MMP-9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MMP-9值。
1.4统计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P<α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通过不同的治疗,观察组的治愈率(57.50%)显著高于对照组(30.00%)(P<0.05),无效率(5.00%)显著低于对照组(17.50%)(P<0.05),总有效率(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82.50%)(P<0.05)。见表1。
2.2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MMP-9水平、NIHSS评分及BI评分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在治疗前的MMP-9水平、NIHSS、BI评分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在这三个维度上呈现出了显著差异(P<0.05)。见表2。
3 讨 论
急性脑梗死时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后会应激产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包括炎性反应、兴奋性中毒、氧化应激、缺血灶内离子平衡障碍、细胞凋亡等,会对脑组织造成继发性损伤,导致缺血半暗带向梗死灶转化。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证明,丁苯酞可增加缺血区脑血流量和缺血区毛细血管数量;保护线粒体功能,改善全脑缺血区能量代(95.0%)显著高于对照组(80.0%),观察组患者清醒时间(49.6± 4.9)h、GCS评分(12.5±2.0)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高压氧并神经外科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与单纯神经外科治疗相比,高压氧并神经外科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确切,能全面提高临床治疗有效性,改善患者颅内压与神经功能,缩短患者清醒时间,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 刘筱,彭争荣.早期高压氧综合治疗颅脑外伤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5):476-477.
[2] 季晓霞.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优质护理的效果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8):1437-1439.
[3] 张香菊,王强,徐伦山,等.高压氧辅助治疗脑膜瘤术后脑水肿的临床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0,39(13):1689-1690.
[4] 王泳,刘洁,李海东,等.高压氧治疗重度颅脑外伤远期疗效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5):411-414.
[5] 孙小鹏,高宝山,曲凯,等.高压氧并神经外科治疗与单纯神经外科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 (12):41-42.
[6] 唐晓平.高压氧对重型颅脑损伤血小板参数和继发性脑损伤的影响[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0,26(4):356-357.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04-005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