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联疗法配合调息法治疗呃逆临床观察

2016-01-29田元生

中国民间疗法 2016年4期
关键词:攒竹膻中中脘

唐 迪 田元生

1.河南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郑州 450000 2.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三联疗法配合调息法治疗呃逆临床观察

唐迪田元生2

1.河南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郑州 450000 2.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古称“哕”,又称“哕逆”[1]。西医学称之为膈肌痉挛。在临床上运用三联疗法配合调息法治疗呃逆患者,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5年5月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和病房呃逆患者32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9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23岁;病程最长6 d,最短2 d。

治疗方法

治疗取穴:针刺取穴:内关、中脘、足三里、膻中;指压取穴:攒竹;耳压取穴:神门、膈、胃。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选取膻中及双侧内关、中脘、足三里,常规消毒后进行针刺,留针30 min;选耳穴神门、膈、胃,常规消毒后,用王不留行籽贴压。上述操作完毕后,嘱患者深吸一口气,屏住呼吸,医者用拇指指腹按压患者双侧攒竹穴;同时嘱患者自行依次按压双侧耳穴神门、膈、胃。在呼气时停止按压,一呼一吸为操作1次。按压5 min后,根据患者呃逆好转程度选择是否继续。每日1次,3次为1个疗程。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按《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2]。治愈:呃逆消失,愈后两周无复发。有效:呃逆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或愈后两周内偶有复发。无效:呃逆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无明显改变。

结果:32例患者经1个疗程治疗后,治愈26例,治愈率为81.25%;有效4例,占12.50%;无效2例,占6.25%;总有效率达93.75%。

讨论

呃逆主要由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所致。《素问》:“胃为气逆,为哕。”《景岳全书》:“致呃之由,总有气逆。”治以宽胸理气、和胃降逆止呃。膻中为气海,位置近膈,为心包募穴,八会穴之气会,具有宽胸理气、和胃降逆的作用。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其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又为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阴维脉主一身之里,有宣通上中二焦气机的作用。因此,内关为降逆要穴,具有宽胸利膈、畅通三焦气机的作用。中脘是胃的募穴,八会穴中的腑会,是任脉与手太阳、少阳及足阳明经交会穴,具有和胃降逆、健脾利水的作用。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难经》:“合主逆气而泄。”是经络之气由此入里与脏腑之气结合之处,具有和胃降逆、调理气机、扶正祛邪的作用。四穴合用,共奏调节气血、宽胸理气、降逆止呃之功。攒竹穴为治疗呃逆经验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与膈、脾胃相连;足少阴肾经又与膀胱经相表里,“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两条经脉皆抵膈或贯膈,“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因此可宽膈、降逆止呃。攒竹穴位于眼胞内端,而眼胞为“肉轮”,属脾脏,脾主肌肉,脾胃同属土脏,因此,按压攒竹穴可宽胸理气、降逆止呃[3]。《灵枢》:“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与经络脏腑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按压神门可以镇静止逆,膈穴宽胸利膈,胃穴和胃降逆,三穴合用,共奏降逆止呃之效。患者可自行按压耳穴,加强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巩固治疗效果。《灵枢》中记载:“哕,无息而疾迎之,立已。”与本法施术时令患者深吸气、屏呼吸法如出一辙,能够加强疗效。三联疗法是将针刺、指压、耳压三种治疗呃逆的有效方法相结合,同时配合呼吸调息治疗呃逆的一种综合疗法,在临床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220-221.

[2]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373.

[3]薛大力,张晓哲.针刺攒竹配合调息治疗呃逆36例[J].河北中医,2009,31(10):1539.

(收稿日期2015-08-03)

猜你喜欢

攒竹膻中中脘
要想肠胃功能好 按摩中脘不可少
夏季祛火 多揉膻中
化解怒火 不妨“捶胸顿足”
化解怒火攻心,不妨“捶胸顿足”
每天做做养心操
掐攒竹止打嗝
掐攒竹止打嗝
穴位贴敷良附丸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图解常见病刮痧疗法(十八)
针刺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验案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