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植物检疫建设 防控新型生物恐怖
2016-01-29邵思潘绪斌窦利朵严进黄英
邵思 潘绪斌 窦利朵 严进 黄英
(1.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176;2.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研究与探讨
深化植物检疫建设 防控新型生物恐怖
邵思1,2潘绪斌1窦利朵1,2严进1黄英1
(1.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北京100176;2.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通过分析新型生物恐怖的特点,回顾了美国防控农业生物恐怖的工作及其对我国深化国境生物安全建设的启示,以期通过加强立法、注重技术研究、聚焦防御策略、强化公众参与、加快生物安全信息收集和分析、完善合作机制,建立健全的预防和应急机制,维护我国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农业生物恐怖;入侵生物;生物安全
1 前言
为达到某种诉求,以危害公众、农林业生产和生态系统健康为目标,利用生物及其产品实施恐怖袭击,最终造成恶性影响的安全事件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1]。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有可能制/改造出某种特殊的生物及其产品,成为一些团体或个人作为实施恐怖的工具[2],对人类社会构成巨大威胁。除传统意义上以军人和公众健康为靶标的生物恐怖外,以农业、林业、渔业以及生态环境为目标的新型生物恐怖也应该受到充分重视,其中有目的地袭击农业或食品工业则被称为农业生物恐怖[3]。自1915年起,国际上曾发生过18起举世瞩目的农业生物恐怖事件[4]。在我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再次明确提出国家安全工作应当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其中就有事关社会稳定的粮食安全。
新型生物恐怖的表现形式较为隐蔽,但造成的潜在损失巨大,并对国家安全具有长期性威胁。为此,本文从加强防控新型生物恐怖的原因及意义出发,借鉴美国应对农业生物恐怖的经验,呼吁加强对潜在农业生物恐怖的重视,深化国境生物安全建设并建立完善、健全的预防和应急机制,从而维护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2 加强防控新型生物恐怖的意义
新型生物恐怖会直接攻击经济发展的必需资源,其中农林生产及生态系统极可能成为恐怖主义选择的袭击对象,原因在于:其一,农林业生产及生态系统为传统安全体系的盲区,其安全保障易被忽视;其二,在某种程度上,农林业生产及生态系统的安全一旦受到威胁将会造成较大的社会动荡及经济损失。如果防御不及时或应对不当,通过社会级联效应扩散,将严重危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并且这种效应能够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以造成生物多样性降低的外来入侵生物为例,当具有高风险的外来物种被有目的地传入适宜其生长扩繁的新入侵地时,若相关部门防御不及时或采取措施不当,则该有害生物就会威胁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经济损失,还有可能通过食物供应、公众心理等因素进一步诱发社会效应。例如2007年我国新疆吐鲁番地区监测到枣实蝇(Carpomyia vesuviana Costa),当地林业部门根据有关专家建议,采取焚烧鲜枣、砍伐枣树的检疫措施,对当地枣业生产造成重大影响,累计经济损失5000余万元[5]。另如1845年爆发的马铃薯晚疫病致使爱尔兰的800万居民人口锐减了1/4,其中除饿死病者外,另有100万人因饥荒移居海外[6]。
3 美国防御以农作物为目标的新型生物恐怖的现状
3.1立法
对美国造成严重恐慌的“炭疽事件”标志着生物恐怖已对国家安全构成了现实威胁[7]。美国政府在防范生物武器和生物恐怖主义方面,除了资金投入外还为此启动了立法程序。2002年5月“公共健康安全与生物恐怖应对法(Public Health Security and Bio-terrorism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s Act)”正式生效[7],植物成为美国“生物国防法”的主要保护对象之一。2012年2月,美国联邦调查局定期发布的“执法公告”提出“农业恐怖主义(Agroterrorism)”的概念,定义其为:“生物恐怖主义的一个分支,具体指通过传播动物植物疾病,在目标国家里制造恐怖、造成经济损失、影响社会稳定”。
3.2防御科技计划
“9·11”事件后,美国政府制定了生物监测计划、生物传感计划和生物盾牌计划,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反生物恐怖体系[4]。政府的干涉举措包括3个阶段[8]:①威慑和预防(Deterrence and Prevention)。它是抵御外来有害生物和目标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违反相关规定者将受到民事或刑事处罚。②检测与应对(Detection and Response)。它是指应对所有违反预防措施的活动。快速、准确地检测与诊断是应对植物病虫害的关键,包括被动检测和主动监测两种。应对体系即当公民发现异常情况时应主动采样交到当地的植物虫害诊所等机构进行鉴定,若被认定为新种则交由分类学专家鉴定,最后上交到美国动植物卫生检验局 (Animal and Plant Health Inspection Service,APHIS)或国家植物监管办公室(State Plant Regulatory Official,SPRO)。APHIS或SPRO会进一步分析,若已有对应计划或存在涉嫌犯罪行为的情况则实施应对计划;若尚无应对计划则成立新的害虫咨询小组进行评估,然后做出决策;当决定根除时也需要实施应对计划。应对计划即联邦或州的快速应对小组取得应急预案令后,进行限定调查,隔离检疫,控制疫情疫病。③恢复与管理(Recover and Management)。针对蓄意威胁农业安全的管理措施不同于针对非蓄意威胁农业安全的管理措施,其差异主要体现在执法环节。恢复与管理措施的目标是恢复国内经济和社会水平,重建民众信任以及恢复国际市场份额。
3.3检测与应对阶段的方法及对策
在检测阶段,检测前需要判断事件的暴发或流行是由自然因素引发还是由新型生物恐怖袭击造成[9]。检测时需要将快速检测方法与传统方法结合使用,以保证检测的准确性[10]。检测方法包括电化学发光(Electrochemiluminescence)、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酶联免疫分析法(Enzyme Immunoassay)以及PCR荧光探针法(FluorogenicProbe Based PCR)等。
目前,美国方面针对新型生物恐怖提出的对策如下:将新型生物恐怖中的农业生物恐怖上升到联邦层面[11];确保收集到来自各情报机构的信息,并与他们保持紧密联系[11];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培育抗性品种,加强病虫害监测及防控工作,尤其重视农作物种植密集的区域[12],从而提高农作物抵抗新型生物恐怖袭击的能力,并为生产者、农业机构和军方建立沟通平台[13]。
4 我国防范新型生物恐怖的管理现状与建议
4.1我国防范新型生物恐怖的管理现状
4.1.1立法
我国的 《宪法》《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中均涉及到了保障国家安全相关的内容。2011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提出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近些年,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控制外来物种的入侵及扩散,我国颁布了一系列管控外来物种的法律法规,例如《植物检疫条例》(1983年颁布、1992年修订)、《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1992)、《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1994)、《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 (农业部分)》(1995)、《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实施条例》(1996)等,立法重点在于保障国内农业安全生产,构建国际贸易安全模式,极大程度上增强了农作物的安全保障能力,有效防止了有害生物的进境或出境。
4.1.2防范技术及策略
有害生物的风险预警为防范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我国现有的有害生物防控策略是建立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农作物的实际生产情况,经过研究、试验和示范,不断总结优化而提出,防控技术一般分为持续防控和应急防控。现有的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是以省(市)为单位,借助信息网络收集信息并及时处理,将处理结果定期发布到相关部门,以粮食的生产、需求、进口、出口等情况作为预警指标[14]。针对目前新型生物恐怖形势,应坚持预防为主,构建国境生物安全体系[15]。
4.1.3公众参与
2015年7月1日起施行的新版国家安全法,针对我国公民对生物犯罪概念的法律意识薄弱这一现状,将每年4月15日定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国家质检总局也开展了国门生物安全进校园活动,积极开展国家安全知识的培训和科普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有害生物的关注程度。
4.2相关建议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国际贸易一体化,外来物种入侵我国的形势日趋严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公布的100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中已有50余种在中国被发现,我国已成为受外来入侵物种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为防控新型生物恐怖,现阶段我国有必要加强立法、注重技术研究、聚焦防御策略、强化公众参与、加快生物安全信息收集和分析、完善沟通机制。
(1)加强立法。关于控制有害生物跨境传播的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加强[16-18],现阶段立法重点在于保障农业生产安全,构建国际贸易安全模式,对于防控生物犯罪则关注较少。
(2)注重技术研究。创新检测方法,开发更快速、精准的新型检测设备,尽早应用于出入境检疫和监测工作中,以期达到防御生物恐怖袭击的作用。
(3)聚焦防御策略。制定短期及长期预防策略[18],建立完善、健全的危机管理机制和有序的应急策略能有效降低恐怖袭击造成的损失。
(4)强化公众参与。强化公众对新型生物恐怖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理解与认识,从而增强公众的防范意识和应急能力,进一步将公众科学模式融入生物安全防控体系。
(5)加快生物安全信息收集和分析。针对突发的新兴疫情快速科学地开展风险分析,并随疫情动态实时更新评估结果,保证该结果具备较高的政策参考价值和行动参考价值。
(6)完善合作机制。在国内建立生物恐怖监测情况的实时沟通机制,大力开展监测工作特别是边境有害生物调查,实时汇总全国的监测情况,运用大数据平台将监测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这将有效缩短决策阶段和应急处理阶段的耗时,并在第一时间控制事态发展。
5 结语
传统生物恐怖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但是新型生物恐怖尚未受到重视,不利于防控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因此,本文阐述了防控新型生物恐怖的意义,在借鉴美国防控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的管理现状,建议深化检疫改革,以期防控新型生物恐怖。
[1]Couch Dick,Captain USNR.The U.S.Armed Forces Nuclear. Biological and Chemical Survival Manual[M].New York:Basic Books,2003.
[2] Kortepeter M G,Parker G W.Potentialbiologicalweapons threats[J].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1999,5:523-527.
[3]曲萍,原霖,周智,等.农业恐怖袭击对我国畜牧业的威胁和应对措施初探[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3,9:13-15.
[4]万方浩,谢丙炎,诸栋.入侵生物学 管理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5]阿地力·沙塔尔,温俊宝,骆有庆,等.主要气象因子对吐鲁番枣实蝇越冬代成虫羽化率的影响[J].林业科学研究,2012,25(4):540-544.
[6]李长江.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指南[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
[7]黄培堂.生物恐怖防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8]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Countering agricultural bioterrorism [M].Washington,DC:The National Academy Press,2002.
[9]Yeh J Y,Seo H J,Park J Y,et al.Livestock agroterrorism:the deliberate introduction of a highly infectious animal pathogen[J]. Foodborne Pathogens and Disease,2012,9:869-877.
[10]Higgins J A,Ibrahim M S,Knauert F K.Sensitive and rapid identification of biological threat agents[J].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1999,130-148.
[11]Parker Henry S.Agricultural Bioterrorism:A Federal Strategy to Meet the Threat[M].Honolulu Hawaii:University Press of the Pacific,2004.
[12]Cameron G,Jason P.Covert biological weapons attacks against agricultural targets:Assessing the impact against US agriculture [J].Terrorism and Political Violence,2001,13(3):61-82.
[13]Roberge L F.Agriculture,Biological Weapons and Agrobioterrorism:A Review[J].EC Agriculture,2015,1(4):182-200.
[14]李梦觉.国内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式及启示.商业时代,2009,10:65-66.
[15]王聪,张燕平,邵思,等.国境生物安全体系探讨[J].植物检疫,2015,29(1):12-18.
[16]李颖超,张润志.著名入侵害虫——马铃薯甲虫[J].知识就是力量,2010,2:6-9.
[17]杨其虎.美国FDA新法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
[18]丘国堂,王海燕.加强法制建设,防止外来生物物种入侵[C]. 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257-259.
Strengthen the Establishment of Plant Quarantine to Defense Against a New Type of Bioterrorism
SHAO Si1,2,PAN Xubin1,DOU Liduo1,2,YAN Jin1,HUANG Ying1
(1.Chinese Academy of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Beijing,100176;2.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Biotechnology,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bioterrorism,reviewed the literature of the U.S.system on agricultural bioterrorist,and discussed how to establish a national border biosecurity system in China.To effectively prevent and combat potential bioterrorism,we should enhance legislation and enforcement,advance technology,focus on defense strategy,strengthen public participation,accelerate the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of biosecurity data,and strengthen cooperation mechanism,so as to better consolidate and strengthen the mechanism of national prevention and emergency response,and to safeguard national security,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in China.
Agricultural Bioterrorism;Invasive Species;Biosecurity
S41
E-mail:shaosi0324@sina.com
公益性行业(质检)科研专项(201310091);国家质检总局科技计划项目(2014IK290)
2015-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