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世荣从“络”论治过敏性紫癜性肾炎

2016-01-29任志英王世荣晋小荣

中国民间疗法 2016年10期
关键词:络脉紫癜肾炎

任志英 王世荣 晋小荣

(1.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太原030012 2.成都中医药大学



王世荣从“络”论治过敏性紫癜性肾炎

任志英1王世荣1晋小荣2

(1.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太原030012 2.成都中医药大学

王世荣;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络病理论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是一种由过敏性紫癜所继发的肾小球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的皮肤针尖样出血点,镜下或肉眼血尿,同时可伴有蛋白尿、水肿,偶可见腹痛、关节疼痛等症状。我们采用从“络”论治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在临床取得良好的疗效。

中医络病理论的历史沿革

“络”的概念早在《内经》中就有提及,《灵枢·脉度》云:“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由此可见,络脉为十二经的分支,广泛分布于体表内外的皮肤黏膜、脏腑组织。《素问·痹论》讲:“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说明疾病日久,邪气从表入络,脉络瘀阻致血瘀。《灵枢·百病始生》有云:“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仲景时期,络病证治初见端倪,张仲景将络病理论应用于外感热病,建立了六经辨证并创立了络病治疗方药。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提出:“阳络者,谓躯壳之外,肌肉、皮肤之络脉”,“阴络者,谓躯壳之内,脏腑、油膜之脉络”,将络分为浅表的皮下之络和在内的脏腑之络。清代叶天士首次提出“络病”的病名,对其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进行了详尽论述。其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初起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久发频发之恙,必伤及络,络乃聚血之所,久病必瘀闭”。患者久病不愈,邪气由经入络,经脉不和,血失通利,痰瘀即成,并阻于脉道,由此形成久病入络的病机。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多学科的相互渗透,有学者从络脉的网络结构、空间关系、运行长度,提出“三维立体网络理论”[1],指出了络脉气血流缓、精血互换、末端联通等特点。当代的吴以岭教授指出,络脉末端是精血互换的场所,血液渗于脉外为津液,津液入脉络为血液的组成部分,当气化失司、精血互换功能障碍,过多的血液渗出于脉外发为水肿[2]。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多见于中医学“紫斑”“血尿”“肌衄”“水肿”等范畴。阳络为肌肉、皮肤之脉络,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中皮肤及关节病变属阳络为病;阴络行走于脏腑内部,本病中的肾脏病变属阴络为病。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急性期多为风热之邪侵袭肌腠,与血相搏,损伤血络,或因食物、药物过敏致风热之邪乘虚而入,脉络受损,血溢脉外而发为斑疹;毒邪随气血津液运行于全身经络,入于肾及膀胱则灼伤其血络,出现尿血;热毒迫血妄行,离经之血留而成瘀,瘀热阻滞中焦则脏腑气血不畅而致腹痛,湿热瘀阻凝滞于关节,则关节疼痛;毒邪与血相搏,日久煎灼津液成瘀毒,湿热瘀毒结于下焦,损伤肾络,使肾司开阖、主气化的功能失调,则肾之精微外泄,而成蛋白尿。本病亦可因正气不足,如饮食伤及脾胃,脾失健运,酿生痰湿,痰湿日久化热,湿热互结,灼伤血脉,血不循常道而行,溢于脉外则发本病。本病病程长,久病气虚,邪热内扰,损伤肝肾之阴,加之在治疗过程中,大剂量激素的使用亦可耗伤气阴,致气阴两虚,阴虚火旺,虚火灼伤血络,或气虚不能摄血使血溢脉外,如此则病情反复难愈。

王世荣教授从“络”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经验

1.祛风清热,解毒宁络:叶天士提出“凡病宜通”,其通络之法,主要以辛味为主,提出“络以辛为泄”,从而形成辛温通络、辛香通络、辛润通络之治法[3]。此证患者临床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咽痛,皮肤突发紫斑,血尿,肾功多正常,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王世荣教授认为此病多与风热扰络相关,风热袭表,损伤血络遂发此病。予祛风清热、活血宁络之剂。处方为过敏煎合银翘散加减。具体用药为: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银柴胡、荆芥、防风、牛蒡子、薄荷、乌梅、五味子等。其中金银花、连翘、蒲公英清热透邪,使热清而血宁;银柴胡、荆芥、防风、牛蒡子、薄荷性辛,辛可通络,既可祛风,又具有抗过敏的功效;乌梅、五味子取其酸可敛阴,与辛味药相合则有辛润通络之效。在临床应用中王世荣教授又根据患者不同症状做出适当加减:如出现血尿加小蓟、白茅根凉血止血;咽痛加牛蒡子、桔梗、玄参疏风清热,养阴利咽;夹食积加莱菔子、焦三仙、槟榔下气、消积化滞;如伴有咳嗽、咳黄痰加黄芩、鱼腥草清热解毒、化痰消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荆芥、防风有解热、抗炎、抗过敏作用;牛蒡子所含的牛蒡子苷有抗肾病变作用,对实验性肾病大鼠可抑制尿蛋白排泄增加[4]。

2.清营凉血,转气和络:风热毒邪随气血津液进入络脉,成为血液的一部分,血分伏热,邪热易损伤津液。故临床可见:皮肤斑疹隐隐,色泽鲜红,身热口渴,小便黄,大便干,尿血,舌红苔黄少津,脉数有力。久病入络,久病易积成形,如瘀阻腹部脉络则为腹痛,阻于关节则为关节疼痛。针对此证,王世荣教授一般予清营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具体用药为:生地黄、牡丹皮、赤芍、当归尾、桃仁、旱莲草、玄参、麦冬、白茅根、茜草等。选用生地黄、牡丹皮、赤芍之品凉血活血而兼补血;当归尾、桃仁活血通络;旱莲草、玄参、麦冬滋肝肾之阴;白茅根、茜草凉血止血。以上诸药合用使活血而不伤血,止血而不留血。

3.清热解毒,化瘀通络:毒邪入血,日久煎熬津液,使血浓而滞,形成瘀血。瘀血形成使气血运行不畅,瘀久化热,迫血妄行,肾络受损,精微外泄,使血尿、蛋白尿加重。临床主要表现为:紫斑黯黑,镜下血尿经久不消,舌质暗有瘀斑,脉沉涩。治以清热解毒、活血通络之法。针对此证,王世荣教授通常选用犀角地黄汤加凉血化瘀之品,另据“久病入络”“凡藤类之属,皆可通经入络”的理论,王世荣教授常加入鸡血藤、忍冬藤之类,鸡血藤既可补血活血又善走五脏,通筋络;忍冬藤清热解毒,使瘀血日久所化之热得解。通络则为气血正常运行消除障碍,如此整方犹如网络,纵横交错,无所不至。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鸡血藤具有补血、抗炎、较强抑制前列腺素生物合成及对细胞免疫功能双向调节的作用[5]。临床常用鸡血藤(单用或以鸡血藤为主组方)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各型红斑狼疮、糖尿病并发症等,均有较好的效果[6]。

4.益气健脾,和血通络:此证患者平素体虚,脾之统血功能失司,或病久伤及脾肾,致脾肾亏虚而脾不统血、肾失固摄致精微外泄,日久则出现气血亏虚之候。所以该证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面失润泽,神疲体倦,四肢欠温,纳呆便溏,舌淡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王世荣教授常选用归脾汤合六君子汤加酸、甘、焦、苦之品,如乌梅、甘草、焦三仙、黄连、龙胆草等。王世荣教授认为,气虚主要指络气亏虚,主要表现为机体活动功能的减退,“大凡络虚,通补最宜”,此证益气健脾则络脉得通。选用酸、甘、焦、苦之品因为酸入肝,甘入脾,酸甘药物配伍健脾益气、养阴补肝;阴虚则生内热,配以焦苦既可清虚火,又不伤脾胃。酸甘焦苦合用则络脉得以荣养,营卫得以调和,脏腑组织得以濡润。

5.益气养阴,固摄柔络:该证为病程较久伤及气阴,或因大量激素的使用致气阴不足。此证患者多数已无皮肤紫斑,可有不同程度的浮肿,面色少华,乏力,手足心热,口干咽燥,舌质偏红,少苔,脉细或弱。对于此证,王世荣教授提出,该证主要为络脉失于荣养,治以滋养络中气血,选用参芪地黄汤合二至丸合水陆二仙丹加减。络脉血虚常用血肉有情之阿胶;络中阴虚常用麦冬、生地黄、女贞子、墨旱莲补益肝肾,滋阴止血;芡实、金樱子补肾固摄,减轻蛋白尿。王世荣教授指出,该证在益气养阴、滋补肝肾时,如需撤减激素,则可加温阳之品如桂枝、仙灵脾等以防止撤激素后的反应。络脉为气血运行的通路,故荣养络脉时要注意气机的通畅,临床可酌情加调理气机之品。

小结

络脉横支别出,逐级细分,网络全身,络体狭窄,血流缓慢,故呈现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特点。而肾小球是由络脉迂曲、逐级细分而形成的毛细血管球,故肾小球实为络脉聚集而成。瘀毒伤络是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主要病机,瘀毒进入毛细血管球极易滞留其间,胶着难出,故临床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往往表现出紫斑已消而肾病未愈。王世荣教授从“络”论治紫癜性肾炎,根据临床不同证型确立了祛风通络,辛润通络,清热解毒、活血通络,健脾补虚通络,滋阴活血通络等治则,既能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又能从根本上改善患者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复发。由此可见,从“络”论治紫癜性肾炎必将取得更大疗效。

[1]吴以岭.络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73.

[2]吴以岭.络病的十大临床表现(二)[J].疑难病杂志,2005,4(6):155.

[3]吴以岭.络病治疗原则与通络药物[J].疑难病杂志,2005,4(4):213.

[4]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70.

[5]熊晓玲,李文.部分扶正固本中药对小鼠脾细胞IL-2产生的双向调节作用[J].中国实验临床免疫学杂志,1991,3(4):37-40.

[6]邓家刚,梁宁,周程艳.鸡血藤药效及作用机理研究进展[J].广西中医药,2006,29(6):1-3.

2016-01-04)

猜你喜欢

络脉紫癜肾炎
外周血B细胞耗竭治疗在狼疮性肾炎中的应用进展
舌下络脉诊法研究❋
儿童过敏性紫癜IL-17、HPV-B19检测的临床意义
看小儿络脉识宝宝病变
肾炎康复片联合贝那普利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
爵床抑制肾炎细胞增殖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
基于络风内动病机学说探讨稳定性冠心病与目睛络脉的相关性
结肠络脉探析
蒙药治疗干燥综合征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解毒利湿汤治疗紫癜性肾炎42例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