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传统健康教育浅析

2016-01-29郑光益通讯作者吴明明

中国民间疗法 2016年10期
关键词:人体饮食精神

肖 晶 郑光益 通讯作者:吴明明

(1.山西省中医院,太原030012 2.山西省孝义市西辛庄中心卫生院)



中医传统健康教育浅析

肖 晶1郑光益2通讯作者:吴明明1

(1.山西省中医院,太原030012 2.山西省孝义市西辛庄中心卫生院)

健康教育;中医养生;治未病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教育是诱导人们养成并保持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1]。中医学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表明古人防病之义重于治病之法,把医学的任务定位在以提高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为主,而非单纯治疗疾病。而且强调“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即重视心理健康,达到“形与神俱,形神兼养”。并提出要根据四季变化,采取积极的行为,主动地与之相适应,才能避免疾病,保持健康,延年益寿。这些养生观点与现代健康教育的内容都有相通之处[2]。本文试从其预防思想和养生教育的具体模式探讨如下。

“治未病”的预防思想

中医学积累了十分丰富的防病治病经验和在此基础上构建的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同时注重防病于未然的“治未病”思想。治未病,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防止疾病发展。《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3]《淮南子》提出:“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说明我国远在二千多年前就已有了明确的“预防为主”的思想,这种思想被我国历代医学家所重视,在我国整个医学领域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传统中医养生健康教育的方法

1.调畅精神情志:中医学认为,正常的精神活动可使人体气血协调,正气旺盛,有利于机体健康及疾病向愈;异常的精神活动可使气血失调,脏腑功能下降,正气衰败,促使疾病恶化。《内经》从医学角度提出了“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养生防病思想,而在患病之后,则“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在疾病的治疗方面,利用情志分属五脏,五脏归属五行,五行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关系,解除情志病因所致的病证,初步确立了中医精神心理养生及治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后世医家对其理论进行了发挥,并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2.调节饮食:《内经》云:“药以调之,食必随之。”[3]中医在用药物治疗疾病的同时,注意饮食的调理作用,除了从整体出发的饮食全面调理和有针对性加强某些营养食物来防治疾病外,还发挥某些食物的特异性作用,直接用于某些疾病的防治。历代医家均主张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先以食疗,后以药疗,宋《太平圣惠方》载:“夫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清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适情遣疾者,可谓上工矣”。[4]在现代健康教育中科学合理的饮食也是重要的内容之一。

3.合理安排起居:包括起居有常,劳逸适度。《内经》提出“起居有常,不妄作劳”[3]。主要是指起卧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一定的规律并合乎自然界和人体的生理常度。它要求人们起居作息、日常生活要有规律,适当劳动,但不可过劳过逸,这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重要原则。《管子·形势解》曰:“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起居不时,饮食不节,寒暑不适,则形体累而寿命损”;《备急千金要方》云:“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5]

4.加强体育锻炼:《内经》认为既要保养精神,使“精神内守”;又要锻炼形体,“形劳而不倦”。以动炼形,以静养神,动静结合,使之“形与神俱”,以增强体质,却病延年。

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中指出:“养气以保神,气清则神爽;运体以却病,体活则病离”[6]。中医认为,人们要健康长寿,除了有规律的生活起居、健康的饮食外,运动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运动来活动全身的筋骨、肌肉,促进气血畅通,增强脏腑功能和人体的协调功能。古人总结了独具特色的运动养生方法,其中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等至今仍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传统养生理论是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特别强调从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协调讲究体内气化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并用阴阳形气学说、脏腑经络理论来阐述人体生老病死的规律,尤其把精、气、神作为人体之三宝,作为养生保健的核心,进而确定了指导养生实践种种原则。传统养生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是进行健康教育必不可缺的重要内容[7],养生贯穿于生命的始终,人在未病之时可通过一系列的养生保健活动,防止疾病的发生,做到未病先防;得病之后,借助于适宜的养生活动,增强体内正气,做到驱邪外出,促进机体早日康复;病愈之后,邪恋正虚,养生保健必不可少,可起到病后防复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人们在追求增强寿命的同时,也对生命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对养生活动进行全面普及,正确引导,运用传统养生理论进行健康教育,使其在防病治病的过程中发挥独到的作用。正如《叶选医衡》所云:“避风寒以保其皮肤六腑,则麻黄、桂枝、温中、四逆之剂,不必服矣;节劳逸以保其筋骨五脏,则补中益气、劫劳健步之剂,不必服矣;戒色欲以养精,正思虑以养神,则滋阴降火、养营凝神等汤又何用哉?薄滋味以养血,寡言语以养气,则四物、四君、十全、三和等汤,又何用哉?”[8]

[1]黄敬亨,邢育健.健康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黄民杰.试论中医院开展健康教育的特色[J].福建中医药,2001,32(5):37-38.

[3]谢华.黄帝内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

[4]王怀隐.太平圣惠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

[5]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

[6]高濂.遵生八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7]张湖德.传统养生学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J].中国健康教育,1999,15(6):5-6.

[8]叶天士.叶选医衡[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2015-12-18)

猜你喜欢

人体饮食精神
人体“修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人体冷知识(一)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春节饮食有“三要”
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人体可笑堂
拿出精神
健康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