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合并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
2016-01-29刘许昌
王 健 刘许昌
(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山东 潍坊 262500)
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合并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
王健刘许昌
(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山东潍坊262500)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合并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211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依据是否合并脑微出血分为观察组52例(合并脑微出血);对照组159例(无脑微出血)。结果观察组高血压、合并脑卒中史比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血纤维蛋白原水平、腔隙性脑梗死数及脑白质疏松程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腔隙性脑梗死数(OR:4.165;95%CI:1.251~3.581;P<0.001)、脑白质疏松程度评分(OR:3.126;95%CI:2.169~4.380;P=0.005)及血纤维蛋白原水平(OR:1.861;95%CI:1.368~2.197;P=0.031)是影响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合并脑微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近四分之一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脑微出血,明确其危险因素有利于辅助临床医师制定更合理的诊疗方案。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脑微出血
第一作者:王健(1980-),男,住院医师,主要从事脑出血急救研究。
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意外,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主要累及老年人群〔1〕。该病具有较高的致残、致死率。脑微出血(CMBs)是一种亚临床的终末期微小血管病变导致的含铁血黄素沉积,表现为多发性微小的磁共振成像(MRI)信号丧失,目前认为好发部位以皮质-皮质下区域。脑微出血是发生脑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常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预后不良〔2,3〕。本文尝试分析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11例的临床资料;均经病史及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无合并颅内其他类型病变;无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无合并恶性肿瘤等终末期疾病。依据是否合并脑微出血分为观察组52例合并脑微出血;对照组159例无脑微出血。两组年龄、性别比例、糖尿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及使用抗栓药物史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血压脑卒中史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
1.2相关指标及定义脑卒中及脑微出血的诊断依据MRI检查。脑微出血定义为〔4〕:MRI下,直径<10 mm的圆形信号丢失,周围无水肿发现。腔隙性脑梗死定义为〔5〕:脑实质内直径<20 mm,且边界清晰密度与脑脊液相同的病灶。脑白质疏松定义为〔6〕:脑白质内直径≥mm的斑点或斑片区域。脑白质疏松程度评估采用Wahlund评分标准〔7〕,共分为4级(0~3级),级数越高、脑白质疏松程度越高。所有血液学指标均为入院后48 h内检测结果。
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史及药物史等;对比两组血液学及影像学指标,包括:血糖、血脂、血尿酸、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血纤维蛋白原、腔隙性脑梗死数量及脑白质疏松程度评分;分析影响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合并脑微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
2结果
2.1两组血液学及影像学指标的比较两组空腹血糖水平、血尿酸水平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密度脂蛋白血纤维蛋白原、腔隙性脑梗死数和脑白质疏松程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5)。见表2。
2.2影响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合并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腔隙性脑梗死数、脑白质疏松程度评分及血纤维蛋白原水平是影响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合并脑微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3。
表2 两组血液学及影像学指标比较±s)
表3 影响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合并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3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如合并脑微出血则更加剧预后不良的风险〔3〕。因而对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有利于制定合理的防治方案。目前认为脑微出血主要由脑小动脉粥样硬化、脑淀粉样变性等因素所致微量血液外漏出脑血管所致。其主要的病理学改变为脑小血管周围含铁血黄素沉积,可在MRI上表现为斑点样信号缺失。
纤维蛋白原是纤维蛋白的前体,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凝血相关蛋白。纤维蛋白原可增加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损伤血管壁,从而诱发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8〕。此外,纤维蛋白原还可影响纤维酶原灭活剂mRNA的表达,也可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9〕。但目前维持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是否可通过损伤小血管而直接引起脑微出血尚不可定论。腔隙性脑梗死的数目及脑白质疏松程度是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600余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析结果发现脑微出血数目与腔隙性脑梗死的数目及脑白质疏松程度呈现显著正相关〔10〕。但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疏松及脑微出血间是否具有相同或相关的发病基础及病理生理机制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4参考文献
1Choi KS,Yi HJ.Progressive manifestations of reversible cerebral vasoconstriction syndrome presenting wit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intracerebral hemorrhage,and cerebral infarction〔J〕.J Korean Neurosurg Soc,2014;56(5):419-22.
2Nishikawa T,Ueba T,Kajiwara M,etal.Cerebral microbleeds in patients with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re associated with previous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nd 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but not with regular use of antiplatelet agents〔J〕.Neurol Med Chir (Tokyo),2009;49(8):333-8.
3王本国,林棉,杨楠,等.脑梗死后出血转化与脑微出血及其它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1;10(8):805-9.
4任海燕,陈旭.脑微出血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3):280-3.
5刘小玲,冯广森,阮君,等.CT显示无症状腔隙性与有症状非腔隙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差异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3;12(8):810-4.
6钱俊枫,张志珺,钱方媛,等.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与脑白质疏松关系的初步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3;12(10):1043-9.
7Wahlund LO,Barkhof F,Fazekas F,etal.A new rating scale for age-related white matter changes applicable to MRI and CT〔J〕.Stroke,2001;32(6):1318-22.
8杨文,沙春蕊,刘柏辉,等.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脂蛋白(a)和纤维蛋白原含量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33(6):1066-9.
9曹勇军,吴延华,刘春风.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及其降解产物对共培养血管内皮细胞纤溶活性的影响〔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8;36(1):62-7.
10彭清,黄一宁,孙葳,等.脑梗死患者脑微量出血的发生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9):820-3.
〔2014-07-19修回〕
(编辑苑云杰)
基金项目:山东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2014ZRB14144)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5)22-6378-02;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5.2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