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问题”蕴藏“大学问”
2016-01-29舒国萍
舒国萍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尊重学生的实际,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主发问。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在课堂上努力为学生创建一个问题情境,关注问题教学的价值;科学提问,掌握好提问的时间及方式,并对学生做出回应,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数学课堂;问题情境;有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1C-0036-01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不断生疑、解疑的过程。数学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种具有吸引力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主动参与学习。教师应掌握好提问时机,提出的问题具有艺术性,以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思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小问题”中要蕴藏“大学问”。现结合多年的教学实际就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浅谈以下几点: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某一学科感兴趣才会主动学习,才有可能学好。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创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以学生的兴趣点为前提,创设有趣情境。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同学们都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吧,故事中的小兔子在轻敌、骄傲中输掉了比赛,今天小兔子不服气,要求与小鹿赛跑,同学们猜猜这场比赛谁输谁赢呢?在一片讨论中同学们一致认为小兔子会输。就在这时我使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小鹿和小兔子进行比赛,小鹿沿着正方形的路线跑,小兔子沿着圆形的路线跑,结果小兔子得了第一名,小鹿看到小兔子获胜,心里很不服气,它说这样的比赛不公平,同学们,你认为这样的比赛公平吗?同学们被这一情景吸引,积极主动地对情境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发现了问题的实质是在考查周长的计算,以前没有接触到,因此探索欲旺盛,个个都陷入思考中。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好的数学情境,应该满足一个基本的要求:就相关内容而言,特定情境的设置不应该仅仅起到一个敲门砖的作用,也不仅仅有益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应该在课堂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分组实施动手操作,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提出以下几个层层递进的小问题:1.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的体积有什么联系?2.圆柱在转化为近似长方体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变化?3.这个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的圆柱的哪一部分有关系?4.这个近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的哪一部分有关系?5.你能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或公式吗?通过以上问题的逐步渗透,激活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思维,通过与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联系,逐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识。
三、创设问题情境,化解学生疑问
教师在创设问题的过程中应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通过提问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充分调用,在学习新知识时可主动联系旧知识,努力回忆并调整知识结构,对新知识产生新的构想。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们发表不同的意见,并在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激励,享受已有知识给自己带来的自豪感,并在对新知构想的过程中,产生自主探索的愿望。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分数的认识》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研究分数,大家对分数知道多少,还想知道哪些内容?课本上的内容是关于分数哪些方面的知识,除了教材中提到的,你们还有哪些困惑?通过一连串的问题唤起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讨论、分析,在相互帮助中解决存在的疑问,从而构建新知识体系。
四、创设问题情境,促进互动生成
新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动态生成,有效解决学生的疑问。小学数学课堂中存在着许多动态生成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状态,通过师生间的互动体现出来。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的过程中应体现出动态性、生成性、真实性,使学生在新旧知识间形成交汇点;设置的问题难度应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针对全体学生。设置“以问生成”的情景,主要体现在有效提问的同时,教师智慧理答,并进行适度追问,进一步引导学生思维,促进互动生成。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应注重课堂提问这一环节,树立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体现问题的灵活有效性。课堂提问应具有艺术性,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设置问题,把握好提问的时机与方法,从小问题中做出大学问,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刘阳.以问启知——例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J].新课程,2011,(6).
[2]高余群.让“提问”充实数学课堂——谈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J].新课程,2011,(5).
[3]施晓娟.初探如何让课堂提问变得有效[J].新课程,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