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终关怀实证分析研究

2016-01-29赵国庆李军霞

安徽工程大学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临终关怀养老机构实践

梅 琼,赵国庆,李军霞

(安徽工程大学 人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临终关怀实证分析研究

梅琼,赵国庆*,李军霞

(安徽工程大学 人文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

摘要:临终关怀是为身患绝症病人及家属提供积极的、全方位的治疗.从基本概念讨论入手,明确在政策落实、提高大众认知度的前提下,对样本城市芜湖市进行专项调查及数据分析.建议起步工作是将临终者“入住”养老机构,并建立科学有效的实践运作模式.具体对策包括构建组织框架、确认服务内涵、扩展相关内容和借鉴国外经验等.

关键词:临终关怀;养老机构;政策;实践;发展

伴随着严峻的老龄化趋势,临终者这一群体在不断壮大,并显著呈现其特殊性:面对生命的即将终结,他们既具有强烈的恐惧心理,也具有莫大的求生欲望,还怀有对生命无法延续的遗憾.在人生的最后旅途,他们对关爱和安慰更有着极大渴求,临终关怀也由此诞生.然而我国相关政策不尽完善,生死教育与国际相应教育没有较好接轨,社会大众的死亡观仍然相对传统,尤其是对临终关怀本身尚未充分了解,所以此项工作未能得到很好地宣传和推广,相应的市场需求也没有得到很好地满足.

1理论认知

1.1基本概念

“临终关怀”(Hospice)萌芽于17世纪,其原意为旅游者中途休息的地方,或用以描述给虚弱或生病的旅行者以庇护.现代社会,一般将其理解成为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提供护理,以减轻其生理痛苦和心理恐惧,帮助其控制症状的一项行为或事业.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科学地将“临终关怀”定义为给身患绝症病人及家属提供积极的、全方位的治疗.由此可见,临终关怀内涵较为深刻,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其关注的重心在于强调病人及其家属的情感、心理、社会、经济和精神的需要;二是其行为的目的既不是治疗疾病或延长生命,也不是延缓死亡时间,而是通过提供缓解性照料、疼痛控制和症状处理等来改善临终者余寿的质量.

1.2发展历史

现代临终关怀实践事业起源于英国的圣克里斯托弗医院,护士桑德斯目睹垂危病人的痛苦而决心加以改变,于1967年创办了世界第一座临终关怀护理院.桑德斯临终关怀的理论及其实践使得英国首先将临终关怀纳入医疗体制之内,并于1988年确立了临终关怀专科标准.1970年之后,临终关怀相继传入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和法国等60多个国家.

我国具有悠久的尊老爱幼传统.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就已经出现了临终关怀的雏形,例如唐朝的养老制度、宋代的“福田院”、元代的“济众院”、明代的“养济院”及清朝北京的“普济堂”等.而现代意义的临终关怀起步相对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经由香港、台湾而传入大陆.1987年,北京市招收濒危病人的松堂医院正式成立,一般认为这是我国开始开展临终关怀的标志.此后不久,上海创办临终关怀机构,天津医学院建立我国第一个临终关怀研究院等.2006年4月,中国生命关怀协会成立,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2调查分析

2.1调查简况

选取芜湖市作为调查样本,就临终关怀进行专题调查.针对芜湖市居民及若干养老机构内部人员,课题组具体设计了两个问卷调查类别,与此同时,还采取随机方式对被调查者进行了访谈调查.

针对市民的调查,课题组选择在芜湖市安徽工程大学周边、万达广场以及步行街等人群较密集的地段展开.由于涉及到“临终”这一比较敏感的话题,上述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两种方式都遇到一些障碍,不少市民采取了谨慎态度,甚至采取回避行为,市民不愿意配合的情况超出了课题组的预期.

针对养老机构内部人员的调查,课题组选择在芜湖市马塘养老中心和瑞星老年公寓进行.考虑到老人年龄大、填写问卷不方便以及人数较多等具体情况,问卷调查主要以提问的形式(课题组成员记录)进行.与市民调查情况不同的是,大多数老年人能够比较坦然地接受有关临终关怀的调查与访谈.由于专业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尤其是其负责人身份的特殊性,课题组还专门针对上述单位的负责人进行重点调查访谈.

2.2数据分析

有关芜湖市部分市民的调查问卷共发放80份,收回80份,有效问卷100%.整理数据可知:一是有关临终关怀的了解情况,被调查者中的45%表示知道,55%表示没有听说过;二是关于临终关怀的服务对象,被调查者中的20%认为是即将寿终正寝的老人,26%认为应该是癌症晚期患者,有超过半数的市民认为两种都是;三是对于是否愿意把患病的亲人送去临终关怀机构,被调查者中的30%表示愿意,45%表示需要认真考虑一下,25%表示不愿意;四是在临终关怀存在的形式方面,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养老院形式比较合适,其他依次是专门机构、家庭模式、医院.其具体数据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调查结果所表征的意义是比较清晰的,市民对临终关怀的认知情况不甚理想,还不太清楚其具体性质、形式等,既存在较大的认知差异,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信任.

有关养老机构的问卷调查共发放50份,收回50份,有效问卷100%.结果统计如下:一是有关临终关怀的了解情况,68%被调查者表示不知道,32%表示听说过;二是对于养老院是否需要临终关怀,被调查者的76%认为需要,占有绝大多数,14%认为不需要,10%表示不清楚;三是对于临终关怀的老人应该给予哪些关怀,30%选择生理关怀,18%认为应该提供心理关怀,超过半数觉得应该给予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关怀;四是关于临终关怀服务是否应该在养老院广泛推广,64%认为应该推广,10%觉得不应该,26%表示不清楚;五是对于临终关怀费用的承担问题.调查的结果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有关临终关怀认知度的问题仍然突出.虽然超过半数的被调查人员对临终关怀在养老机构的发展前景给予了较高程度的评价,但关于发展的费用问题,多种看法中实际透露着较多的忧虑.

有关养老服务机构相对“专业”的调查情况更加令人担忧.该调查主要通过访谈形式进行,结果表明:一是有关这些专业机构的负责人对于临终关怀的理解较为片面,或认为对院内临终老人与其他老人的同等照顾即为临终关怀,或认为对死亡老人的后事处理给予帮助就是临终关怀.因此,现代意义上的临终关怀事宜在所调查的现有养老机构内实际上是并不存在的;二是有关这些专业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访谈调查发现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参加过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实际服务工作中也不能给予老人们心灵上的安慰.当问及老人们在养老院内是否接受过心理辅导时,绝大多数人说不知道.

综上所述,我国有关临终关怀事宜,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以及部分发达地区,可能正在逐步推进,但在以芜湖市为代表的中等及以下城市,不论是普通百姓,还是老年人本身,甚至于包括从事专业养老服务的人员等,都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3对策建议

3.1政策落实

早在1992年,时任卫生部部长陈敏章先生就说过:卫生部准备将临终关怀作为我国医疗卫生第三产业的重点之一,列入事业发展规划,促使其健康发展.2004年,国内若干地区的医院在其评审标准中新增了临终关怀的内容.2005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启动了以关注高龄老年人养老问题、建立和完善老年人临终关怀服务机制为主题的创建“爱心护理院”试点工作,并逐步在300个大中城市建立“爱心护理机构”,专门为老龄重病者提供临终关怀服务.此后,国务院在批准相关部门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六项重点工作之一,就是要支持发展老年护理、临终关怀服务业务,并要求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政策扶持.就样本对象芜湖市而言,有关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总体政策是比较清楚的.例如,该市根据《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和《芜湖市养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一系列促进养老服务业(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但是在政策的落实方面还存有一定不足,因此,迫切需要改变这种局面.应该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有关临终关怀的具体政策,抓紧时间建立、健全与完善有关临终关怀的机构.

3.2实践运作

实践运作需要梳理思路进而循序渐进地展开.同样以芜湖为例,必须重视相关思想认识教育,即要在全社会进行相应的宣传与推广工作,以提高大众对于临终关怀的认知度;而比较客观有效的起步工作,应该是将临终关怀正式而又规范地“入住”养老机构.诚如此,既可以比较适宜于目前大众较低的认知度,也能够完善养老机构的养老服务工作,特别是有利于改善其在临终关怀服务方面的缺失,乃至于推动该市全面发展养老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首先是模式的组织框架.可从政府、社会组织与养老机构等若干层面由上而下建立.一是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例如民政局等,设立一个关乎临终关怀的服务机构或在现有相关机构中设置专职岗位,配备专职人员以统筹相关事宜,或可通过一定的培训派出一些专业人士指导养老机构开展相关工作;二是加快发展社会组织例如养老协会、养老服务社和(托老)日间照料中心等,以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临终关怀事业;三是在现有的养老机构中建立相关专业部门,配备专业服务人员,并加强专业培训,不断提升相关知识与能力,以有效开展临终关怀工作.需要指出,将临终关怀“入住”养老机构是就当前发展临终关怀的起步阶段而言.长期考察,临终关怀之系统框架更需要注重专业的机构模式与医院照护模式等.

其次是模式的服务内涵.一是服务宗旨应该淡化“治疗”,强调“护理”.因为当一个病人处于不可逆转的临终状态时,“治疗”措施对其已毫无作用,即便是积极治疗也不能挽救或延长其生命,反之却可能带来更多的痛苦.诚如此,临终关怀中几乎一切针对病人的操作只有“照护”与“关怀”而非一般的“治疗”;二是服务对象应该涵盖临终病人和病人家属.换言之,在临终关怀中,家属不仅为病人服务,而且也成为医护人员或者说临终关怀团队服务的对象.因为家属往往比病人本身更难接受死亡的事实,所以帮助家属建立新的生活勇气是临终关怀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服务内容应该是以临终病人为中心的“全人照护”.此概念首先由台湾学者提出,即强调临终关怀不仅治疗病人躯体的不适,更应该关心病人情感和精神的需要.

复次是模式的扩展内容.一是需要全社会的参与.临终关怀不仅是一种养老事业,也是一种社会公益事业,还是一种团体性服务,其成员包括政府、慈善团体、社会组织及其医生、护士、社会工作者、宗教人士与志愿者等社会各界人士;二是形式要多样化、本土化.英国的临终关怀服务之所以能够取得长足进步,主要是它们以住院照护方式为主,注重建立临终关怀院.而美国则以家庭临终关怀服务为主,开展社区服务.因此,我国的临终关怀工作者应该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临终关怀服务方式,如安宁病房、宁养病房等.

再次是模式的科学管理.一是发展方向的差异化.要把城市和农村区别开来,建立最适合的临终关怀模式,例如农村体现家庭化、城市倡导社区化;二是服务人员的专业化.为了向社会提供最好的服务,临终关怀的服务工作者应该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医生、护士、心理咨询师等,即便是相关的护工、志愿者,在他们提供服务之前也需要通过相关培训,包括学习临终关怀的科学方法,并最终提高临终关怀的服务质量;三是资金来源的多元化.要以国家、政府支持为后盾,医疗、养老保险为保障,社会捐助、企业资助为辅助,单位、集体与个人支付相结合的方式,多元化筹集资金,减轻家庭负担.

最后是模式的有益借鉴.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国外临终关怀的兴起、发展可以给我们若干有益的启示与借鉴.一是国外临终关怀发展虽然已经很普遍,但绝大多数仍旧是福利、公益性质而不以盈利为目的,商业参与很少.因此,政府要有专项财政资金投入,养老机构则要正确参与;二是国外临终关怀有健全的法律和制度保障,我国必须尽快完善法律与制度环境;三是国外临终关怀的经济负担分摊给社会,我们需要逐渐破解家庭仍旧承担主要部分的困局.

参考文献:

[1]唐宏川.和谐社会进程中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对策研究.中国西部科技,2010,9(12):1-3.

[2]World Health organication.WHO Definition of palliatire Cure Wold Health Organization[EB/OL].http://www.who.int/cancer/palliatire/definition/cn/,2009-12-09.

[3]苏永刚,马娉,陈晓阳.英国临终关怀现状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山东社会科学,2012(2):48-54.

[4]杨苏菲,姜元昊.临终关怀服务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以北京松堂医院为例.市场研究,2012(9):27-29.

[5]民政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3-09-13.

[6]刘云飞,李佳星.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不足与建议.现代妇女,2014(4):214-215.

[7]苏永刚,马聘,陈晓阳.英国临终关怀现状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山东社会科学,2012(2):48-54.

[8]徐晓红.临终关怀的现实意义与实现路径.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2):43-46.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hospice care

MEI Qiong, ZHAO Guo-qing*, LI Jun-xia

(College of Humanities,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u 241000, China)

Abstract:Hospice care is a positive,comprehensive treatment,provides for terminally ill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y members.This paper,starting with the basic concept,ba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pecial investigation on Wuhu city and the data and for implementing the policy and raising awareness of the masses,puts forward the proposals that the initial work is to make sure the occupancy of pension institutions,and then establish the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practice of operation mode.The specific measures includ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organizational framework,the service connotation confirmation,extension of related content and foreign experience learning.

Key words:hospice care;nursing home;policy;practice;development

文章编号:1672-2477(2015)06-0001-04

收稿日期:2015-05-20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基金资助项目(201310363036)

作者简介:梅琼(1989-),女,安徽合肥人,助教,硕士. 赵国庆(1954-),男,安徽芜湖人,教授,硕导.

中图分类号:R48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临终关怀养老机构实践
治理视域下武汉市养老机构发展问题研究
提高临终关怀认知度和更好的开展临终关怀的研究
我国养老机构性质特点初探
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中国临终关怀探析
癌症晩期病人的临终关怀护理
从浦东新区老年医院发展看地区机构临终关怀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