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江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思路

2016-01-29林光

重庆行政 2015年6期
关键词:黔江区贫困村贫困人口

林光

2013年,国家出台《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3〕25号)文件,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心由“漫灌”式扶贫向“滴灌”式精准扶贫转变。2015年,重庆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施意见》(渝委发〔2015〕19号),打响了新一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号角,要求到2017年底,实现全市18个扶贫开展重点县全部“摘帽”,其中黔江等7区县率先于2016年底实现“摘帽”,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对黔江区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扶贫工作推进情况

黔江区紧紧围绕国家和全市扶贫战略部署,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以精准扶贫为主线,以高山生态扶贫搬迁为抓手,着力推动扶贫开发向精准化转变,扶贫工作稳步推进。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78元,贫困人口减少9641人,贫困发生率降至7.38%,全面完成第一轮80个贫困村的整村脱贫任务。经精准重新识别,黔江区还有65个贫困村、11430户、4.06万贫困人口,分别占黔江区总人口、全部农村人口的7.37%、12.31%,其中A类(重度)贫困户1375户4428人、B类(中度)贫困户7416户26572人、C类(轻度)贫困户2639户9641人。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抓发展,增强扶贫造血功能。黔江区围绕渝东南生态保护区定位,进一步确定产业发展方向,明确产业发展重点,完善产业扶贫规划。“十二五”以来,在贫困村发展生猪30余万头,肉牛5万头,建成生态蔬菜25万亩,猕猴桃、蓝莓等特色水果5万亩,优质蚕桑基地4万亩。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导和扶持,累计发展区级以上龙头企业66家、专业合作社1062家、家庭农场142个、专业大户1945户。积极推进“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农户”等产业化扶贫模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扶贫,成功申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建成避暑纳凉、休闲度假乡村旅游示范点12个,每年实现乡村旅游收入均保持在1.4亿元以上,带动1500余户贫困户增收。

(二)抓教育,提升脱贫致富能力。落实教育帮扶贫困人口的政策,对就读我区职业技术学校的贫困学生给予生活费补助、减免学费、住宿费等,1.5万余名贫困学生就读职业技术学校,101名贫困大学生顺利入学;加强农村贫困人口实用技术培训,培训贫困村劳动力2.3万余人次;积极解决贫困生入学难题,黔江区寄宿制小学、初中分别达到27所、23所,贫困家庭学生入率达98%以上。

(三)抓基础设施建设,搭建脱贫致富平台。新修村道公路和产业路299.4公里,改扩建村道公路和产业路823.1公里,实现了行政村通畅率达100%,农村出行难问题得到改观。建成农村各类水利工程11560处,新增蓄引提水能力3240万立方米,恢复蓄水1800万立方米,解决25.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水利设施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完成了农网第一期、第二期改造,农网改造面达83.3%,通电到户率实现100%,基本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农村通讯广播电视设施得到改善,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6.75%和97%。

(四)抓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黔江区高山谷深,农民居住分散。近年来,引导高寒地区贫困农户到规划的中心集镇、农民新村、特色院落相对集中居住,截至目前,累计搬迁3.49万人,其中建卡贫困户占45.4%。建成了高山生态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62个,集中安置22481人。探索了深度贫困户兜底搬迁机制,对深度贫困户采取“财政补助、部门帮扶”的办法,按照8万元每户的标准给予搬迁建房补助。已搬迁深度贫困户301户、1005人,该项工作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肯定。

(五)抓民生投入,增强扶贫攻坚保障。深入实施22件重点民生实事,民生项目向贫困村、贫困人口倾斜。近两年共计投入49.49亿元用于民生事业发展。投资3.53亿元改造农村贫困户危旧房3837户;不断改善贫困偏远村教育条件,完成学生宿舍和食堂建设12176平方米,建设教师周转宿舍4510平方米,营养改善计划惠及黔江区145所中小学71524名学生,其中贫困学生29626名。

(六)抓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高度重视贫困村社会事业发展,全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标准化率达到100%。建立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1%和93%,有效减少了“因病返贫”现象。

通过“六抓”举措,黔江区扶贫开发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目前,黔江区已落实扶贫攻坚资金5.13亿元,完成投资3.07亿元;启动贫困村建设项目520个,完成村道硬化68公里、新修122公里、维修215公里;完成高山生态扶贫搬迁6895人,其中贫困人口3074人,深度贫困户兜底搬迁133户420人;已有2727户9830人达到越线标准,预计到2015年底可实现30个贫困村整村脱贫、22723人越过贫困线线,分别占黔江区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46%、56%。

二、一些问题亟待引起重视

(一)宣传工作不扎实,政策宣传重“推进”轻“落实”。部分乡镇存在对精准扶贫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干部服务意识不强、工作不够主动,宣传政策图方便、走捷径,宣传方法较为机械,造成偏远地区群众、贫困户政策知晓率未达预期。

(二)部分基层干部理解不深入,存在定势思维。一些乡镇干部对精准扶贫抱有消极态度,没有深入理解精准扶贫动态管理的科学体系和以人为本的精髓,扶贫观念没有完全转变,仍然认为扶贫开发只有以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模产业为主要手段才能见到实效。

(三)精准识别程序操作有偏差,执行形式化。精准识别贫困户是精准扶贫前期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关系着下一步扶贫资金能否真正用于贫困农户帮扶。但在实际调研中发现,精准识别程序操作存在不足,可能无法达到精准识别的效果。

(四)贫困户标准与农村实际情况有错位,存在边界模糊现象。存在一些不具有劳动力,但又没享受低保的贫困家庭成为了扶贫、低保“两不管”人员,这类没有开发能力的贫困家庭成为扶贫和社会救助政策覆盖盲区,可能形成社会不稳定因素。

(五)帮扶对象选择项目面过窄,帮扶力度分配不均衡。一是产业帮扶计划制定目前多集中在第一产业,制定的贫困户帮扶计划、产业规划,存在不接地气、没考虑农户实际情况的现象。二是B、C类贫困户帮扶力度较弱。目前,重点帮扶的是A类贫困户,由区级干部“一对一”帮扶,但是A、B、C三类贫困户的差距本来就不大,帮扶的巨大差异可能引起B、C类贫困户的集体不满。

三、下一步工作思考

(一)创新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优化完善顶层设计。一是加快全区扶贫信息化建设,开发功能强大扶贫开发“大数据”系统,实时动态跟踪信息,分析挖掘贫困户致贫脱贫规律,动态监督贫困户评定、帮扶效果等环节。二是创新精准扶贫管理机制。加强专业扶贫对象信息监测队伍建设,利用信息化网络建立高能高效的识别监管程序,对乡镇上报的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重新甄别,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三是多措并举,政府主导式扶贫、社会参与扶贫与精准扶贫切实结合。引导社会组织或个人参与精准扶贫,建立企业、个人与贫困户“一对一”帮扶机制,增强社会、企业参与积极性与帮扶深度。

(二)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基层干部责任心。一是完善党员干部帮扶机制。由帮扶干部“一对一”联系贫困户,根据每户的实际需求,寻找收集适合帮扶贫困户的优惠政策,并负责跟踪优惠政策落实情况和帮扶效果,解决帮扶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二是加强针对性学习培训。把学习新形势下的扶贫开发最新政策、措施、观念作为帮扶干部学习培训的重要内容。三是加强暗访督查,改进考核方式。探索建立第三方督查评估机制,增强外部制衡,邀请新闻界、非盈利性社会组织以及利益相关者等参与精准扶贫督查考核与效果评估。四是改进考核机制。制定精准扶贫工作考核评价办法,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增长、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和降低贫困发生率等指标考核权重,把扶贫工作实绩作为评价扶贫干部的主要内容。

(三)加大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力度。搬迁移民是消除偏远山区贫困居民的治本之策。按照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要求,应继续加大贫困户的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力度,着重做好散居在高寒边远地区,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差、社会公共服务难以覆盖地区,自然灾害频发点和存在安全隐患地区,生态保护重点区域等四类地区贫困人口的扶贫搬迁工作。

(四)抓住重点分类施策,切实减少因病因学致贫返贫。一是健全农村贫困户大病、慢性病帮扶救助制度,将贫困户35元意外保险改为大病医疗保险或增加一份类似小额二次报销的医疗保险,提高贫困户医疗费用二次报销比例,减小贫困户医疗负担。二是完善教育扶贫保障机制,健全教育扶贫监管体系。进一步扩大教育扶贫覆盖范围,对教育扶贫覆盖较弱的高中阶段贫困户家庭学生实行定点帮扶,减少贫困户教育负担。

(五)发挥好农民主体作用,促进干部群众沟通。一是对贫困户进行“思想扶贫”。由对接帮扶干部给贫困户开展“思想帮扶”,转变农民固有观念,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让贫困户首先从思想上脱贫。二是营造贫困户创业干事的氛围。组织开展贫困户“比学赶超”活动,让优秀贫困户登台谈想法、讲经验,相互学习帮助、比较发展成绩,形成相互赶超的氛围。三是盘活基层组织资源。引导农民开展村民自治,建立院组联络人机制,切实落实干群沟通最后一公里。

作 者: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责任编辑:马 健

猜你喜欢

黔江区贫困村贫困人口
黔江区茧丝绸全产业链建设发展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黔江区蚕丝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黔江区多措并举打好乡村振兴开局之战——专访重庆市黔江区农委主任杨泽迁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黔江区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