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综合解析
2016-01-29封凯
封凯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四个全面”的治国理政目标。“四个全面”是党总结多年发展历程所得出的重大战略布局,既有长远的历史渊源,也有广泛的现实基础,具有强大的引导力和持久的推动力。“四个全面”的重大战略意义,体现在事关人民福祉的小康社会的建设上,体现在全面深化改革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上,体现在依法治国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体现在“打老虎拍苍蝇”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上。
一、“四个全面”重在基层落实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重在抓好基层落实。我们的国情是地广人多、形势复杂。我们要遵循中央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的理念,鼓励基层在落实政策的同时结合实际进行一些创新,让“四个全面”战略部署落地生根。
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要杜绝看病难、上学难、居住难、工作难等多个难题,就要使河北阜平、甘肃陇南、西藏昌都等贫困地区真正脱贫致富。习总书记一再强调,“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这既是对党和政府的高标准要求,更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关注民生,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
第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从改革1.0时代汲取经验教训,充分发挥基层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用大众创新的激情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只有基层的改革启动了,中国这部大车才能够顺利前行。只有基层突破利益藩篱,改变因循守旧、固守成规的不足,改革创新才能成为现实,改革才能全面深化到各个行业、各个地区和各个部门。
第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关键在于基层政府依法行政。法治意识的淡薄,是基层政府依法行政、依法执政工作推动慢的主要原因,结合基层政府工作实际,开展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法制宣传教育,努力培育全民信法守法、全社会依法办事的良好法治氛围,把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过程,把学法守法用法贯彻到国家的每一个“细胞”,法制才能成为中国前进的坚强保障。
第四,全面从严治党重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治国先治党,治党务从严,基层是从严治党的重点。在基层地区,党员的威望较高,不少党员在各项工作的开展中起到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党组织作用的发挥对推进工作有着重要意义。中央纪委监察部召开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深入纠正“四风”电视电话会议,明确强调要着重解决发生在基层和群众身边的生冷硬推、吃拿卡要、与民争利、欺压百姓等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小官巨腐等基层腐败问题,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只有赢得人民的信任,我们的党才能带领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四个全面”精在细节到位
第一,“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有力推进,必须在细节上下功夫。没有细节的故事是空洞的,没有血肉的形象是苍白的,不注重细节的工程,是不容易取得成功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古训时刻都在警示我们。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严斥一些部委和地方文件运转流程繁冗、拖沓,亟须进一步简化流程,加快简政放权进程。“部长们参加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讨论通过的一些政策,现在却还‘卡在那儿,难道让几个处长来‘把关,这不在程序上完全颠倒了吗?”他特别提到,因为繁冗、拖沓的所谓“会签”,让一些好政策“迟迟落不了地”。“政令出不了中南海”、“上面九级大风,下面纹丝不动”,不动产登记、公务用车改革,这些较好的顶层设计都需要认真落实。
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有“做精细节”的觉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宏伟,但任务艰巨,只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人民公仆意识,以更饱满的热情,更昂扬的斗志,更扎实的作风,矢志不渝的奋斗才有可能实现。精准扶贫需要做好细节,医疗改革需要做好细节,养老保障需要完善细节,无论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还是农业现代化,都需要有做精细节的觉悟,改变过去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小康才能全面建成。
第三,全面深化改革要有“做精细节”的决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部署、总动员,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任务。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任何一个细节的失误都可能造成严重的损失,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就必然要求我们做精每一个细节,确保科学的顶层设计和缜密的基层实践无缝对接,推动改革,实现发展。
第四,全面依法治国要有“做精细节”的自觉。依法治国重在依法治吏,就是要求各级干部树立法治思维,敬畏法制,遵守法律,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规范用权,消除特权意识,自觉将手中的公权力关进法律制度的笼子里。从公车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严厉惩治腐败等细节入手,推动全面依法治国的实现。
第五,全面从严治党要有“做精细节”的勇气。从行政问责制度、反腐败制度、司法公正等细节入手,落实八项规定,狠刹“四风”,严惩腐败,从严管党治党,扎紧权力笼子,强化政治规矩,净化党的肌体,重塑政治生态,营造良好从政环境,让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做讲纪律、守规矩的表率。
三、“四个全面”要有序推进
“四个全面”宏伟目标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只有我们坚持久久为功的努力,坚定道路自信的信念,有序推进“四个全面”,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第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必须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要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要稳定经济增长,确保新常态新思路不折腾,要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出妙招,要从实际出发,全面贯彻中央方针政策,科学把握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特点,合理有序推进发展。
第二,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要强化问题导向,一项一项改革,一个一个突破,一点一点进步,要有久久为功的坚持,要突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着力推动国资国企、医药卫生、新型城镇化、农村土地制度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改革,努力取得实质性进展,让更多的成功案例落地,放大改革的乘数效应,激发改革动力,释放改革红利。
第三,全面依法治国能不能顺利推进,关键是领导干部是否坚持依法用权秉公用权。领导干部要在全面依法治国中发挥关键作用,必须讲责任、担责任。只有抓住领导干部这个依法行政的“牛鼻子”,逐步消除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知法犯法等现象,确保权力行使不偏向、不变质、不越轨、不出格。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加强清单动态管理,强化基层承接能力建设,确保法治落地生根。
第四,全面从严治党要逐步转变作风。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大力整治“四风”积弊。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要求,牢固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横下一条心,铆足一股劲,始终保持常抓的韧劲和长抓的耐心,努力形成作风建设新常态。
四、“四个全面”旨在强国富民
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科学判断形势,顺应潮流发展,让全国人民感受到发展带来的好处和实惠。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国家强大的同时,让人民富裕,让全国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二是要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前一阶段的改革,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造成了贫富两极分化、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浪费等诸多问题。要加快行政审批、投资、价格、垄断行业、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资本市场、民营银行准入、对外投资等领域改革,使改革举措有效转化成发展动力,让全国人民在努力做大“蛋糕”的同时,分享“蛋糕”。
三是强大的法律是人民幸福生活的保障,我们要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外要让法治成为中国企业、中国人走出去的坚强后盾,对内要让法治成为维护人民权益的有力支撑。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点任务,着力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要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切实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四是中华民族要走向繁荣、富强的复兴之路,就必须要拥护中国共产党这个坚强领导核心的地位。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以“三严三实”为标尺,从严管理干部,深入改进作风,严明党的纪律。发挥人民监督作用,让基层群众和党员水乳交融,让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持续开展,让“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党建”成为常态,以好的作风保障党和国家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委党校
责任编辑:宋英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