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渝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协作机制

2016-01-29李外禾

重庆行政 2015年6期
关键词:智库协作一带

李外禾

“一带一路”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构建对外开放和区域发展新格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川渝地区位于“一带一路”关键节点,国家战略赋予了两省市新的战略定位,为两省市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也为深化川渝合作发展指明了方向。加强川渝合作,加快建设成渝经济圈,既是实现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意图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两地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川渝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协作发展的新优势

(一)强劲的经济优势

在世界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全国经济放缓的背景下,重庆、四川两地经济逆势而上、稳中有进。2014年,四川地区生产总值2.85万亿,增长8.5%;引进到位国内省外资金879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06.5亿美元。2014年,重庆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265.4亿元,同比增长10.9%;实现进出口总值954.5亿美元,同比增长39.0%。如此强劲的经济优势决定了川渝两地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可以协作联动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产生“1+1>2”的效果。

(二)丰富的资源优势

四川省能源资源很丰富,主要以水能、煤炭和天然气为主,煤炭资源约占23.5%,天然气及石油资源约占1.5%,水能资源约占75%。四川省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1.43亿千瓦,占全国的21.2%,仅次于西藏,是全国最大的水电“富矿区”。重庆已发现并开采的矿产40余种,约占世界已知矿种的27%,探明储量的矿产有25种。天然气储量3200亿立方米,铝土矿储量达7400万吨,岩盐储量3000亿吨,锶矿储量185万吨,居全国第一,锰和钡矿储量分别居全国第二和第三。重庆境内全市年平均水资源总量5000亿立方米,全市理论水能蕴藏总量1440万千瓦,其中可供开发的水能资源750万千瓦。丰富的资源禀赋为川渝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协作发展打开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突出的生态优势

绿色生态是川渝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最大的品牌。川渝拥有一流的空气、一流的水质、一流的生态环境,川渝森林覆盖率达73.1%,位于全国前列。2014年末,四川省自然保护区168个,面积8.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7.35%。重庆域内旅游资源丰富,有长江三峡、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世界自然遗产武隆喀斯特地貌和南川金佛山等壮丽景观。川渝依托突出的生态优势,以蓉欧快铁、渝新欧国际铁路等对外交通运输大通道为纽带,加强旅游线路共建和公共服务设施共享,可以开创川渝全方位协作新局面。

(四)良好的产业优势

四川省2014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2409.0亿元,比上年增长9.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2.5%。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974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6%。规模以上工业41个行业大类中有37个行业增加值增长。重庆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综合配套能力强。直辖以来,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综合化工、材料、能源和消费品制造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农业农村和金融、商贸物流、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基于此,川渝可加强产业发展深度合作,立足双方产业基础和特点,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错位发展、优势互补,不断提升区域产业整体竞争实力。

(五)独特的区位优势

川渝两地处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交叉点,充当陆路和海路的连接纽带,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重庆积极构建大通道、大通关、大平台开放体系,形成了寸滩水港、江北国际机场、团结村铁路中心站三个交通枢纽、三个一类口岸、三个保税监管区。以长江黄金水道、渝新欧国际铁路等为支撑的向东向西国际贸易大通道全面形成;以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西永综合保税区、铁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为主体的水、空、铁全面开放格局基本确立。四川省主动对接国家南向西向开放和“一带一路”战略,加快构建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着力打造成承南接北、通东达西“一带一路”核心区,成为“一带一路”沿线经济、文化中心。并且依托现有的国家级战略平台、完整产业基础和完善物流通道,正着力打造多点多极战略,形成“一核、两极、两带”梯度推进、全域开放新格局。

二、川渝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协作发展的新机遇

(一)形成川渝发展新格局

“一带一路”将加快推动长江中上游地区和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的合作;建立中欧通道铁路运输、口岸通关协调机制,打造“中欧班列”品牌,建设沟通境内外、连接东中西的运输通道。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带一路”能够引领川渝逐步走向均衡发展,通过“世界上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的有机串联并发挥作用,通过海上互联互通、港口城市合作机制以及海洋经济合作等途径,改变川渝地区一直以来远离中心市场的局面,进而扭转发展的区位劣势。在丝路上,川渝与沿线国家有很多大项目和中长期大合同,有许多生态城和科技的合作规划;在道路联通方面,“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的实现,让川渝成为南线欧亚大陆桥的新起点;在贸易畅通方面,能改善川渝贸易结构,扩大贸易规模,逐步提高对外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水平;在旅游方面,将推动川渝特色旅游业发展,将成为川渝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之间互联互通的重要推力。

(二)扩大川渝对外开放新空间

“一带一路”是新形势下我国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统计数据显示,过去十年,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年均增长19%,直接投资年均增长46%。即使在全球贸易不景气的一季度,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仍达到2360亿美元,对沿线国家的出口增长10%,占到中国出口总额的28%,大幅领先整体出口增速。目前,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有70多个在建的经济产业合作区项目,年产值超过200亿美元。这表明“一带一路”给川渝对外开放的空间很大。川渝唯有拿出抢抓机遇的行动和创举,融入大战略、打开新局面,才能继续走在前列。要紧扣“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深化拓展推进企业、城市、人才“三个国际化”的思路和举措,发掘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潜力,把开放创新贯穿于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各领域各环节,努力在国家对外开放和区域发展新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贡献、谋求更好发展。

(三)构建川渝协作新模式

四川与重庆合作基础一直良好,又面临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规划布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历史机遇,未来合作空间巨大。一是共同促进两地经济的转型升级。四川、重庆应打破省级行政区域限制,本着“优势互补、合作共建、互利共赢、繁荣发展”的原则,全面加强两地间产业、科技、人才、商贸、旅游、物流等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建立起两地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促进两地经济的转型升级。二是探索共建“飞地产业园”模式。两地可以在政策、机制、运营等方面加强交流,鼓励园区开展项目、资源、技术、产品等方面的合作,探索共建“飞地产业园”模式。三是探索共建“点轴带动”发展模式。“一带一路”将采取“点轴带动”发展模式,即通过核心城市节点,连接综合交通运输干线,并以其为发展轴线,带动经济带的发展。重庆、四川在合作模式上可以共同携手在“一带一路”国家核心节点城市建设产业园区,连接综合交通运输干线,并以其为发展轴线,带动川渝产业的发展。四是探索共建“抱团式”模式。川渝还可以创新对外合作模式,“以大带小”推动川渝企业“抱团式”走出去,构建全产业链战略联盟。五是探索“互联网+”产业合作新模式。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机遇,做“互联网+”产业模式拓展的先行者。积极推动川渝产业与“一带一路”融合发展,促进沿线区域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网络产业方面的合作,推动相关新兴产业“走出去,请进来”;探索“互联网+沿线地区传统产业”、“互联网+沿线地区政府合作”、“互联网+沿线地区行业企业”等新模式,实现共赢,多赢。

三、川渝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协作发展的新机制

(一)构建融合共赢新思维,谋划川渝协作“一盘棋”

川渝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作发展。川渝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必须要有融合共赢发展新思维为指引,建立“一盘棋”的大思维格局,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立足各自比较优势、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立足区域优势互补原则、立足合作共赢理念,以川渝城市群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利用为主线、以构建长效体制机制为抓手,从广度和深度上加快协作发展。同时,增强干部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快破解双城联动发展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把协作发展的功夫主要下在联动上,努力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赢发展,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

(二)构建政策对接新亮点,矗立川渝协作“引路塔”

川渝融入“一带一路”战略,需以构建政策研究制度来进行对接,加强顶层设计,协作制定一系列的规划和政策,为其协作发展指明路子。尤其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项目的协同配合,重点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的重大战略、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加强衔接,共同争取国家支持。要研究如何让川渝经济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友好磋商,积极推动交流合作机制形成,最大程度求同存异,在变化的国际发展环境中找到不变的合作主线,在不变的合作理念中动态优化合作的契机和途径,从而使各自经济发展战略有效对接,消除合作中的政策壁垒,找到利益契合点和重叠点,协商制定合作规划和有效措施。

(三)构建联席会议新机制,共结川渝协作“一家亲”

2011年《国务院关于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批复》明确指出,为解决《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实施中可能遇到的重大问题,重庆市和四川省政府要建立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重大问题。“一带一路”战略出台后,川渝如何协作发展,把蛋糕做大,又成为摆在两省市面前的现实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川渝可考虑研究签署《关于加强两省市合作共筑“一带一路”对外开放协作备忘录》,建立省级之间和部门、地方联席会议制度,共同推动交通、信息、市场一体化,共同加强公共服务互助、资源环境保护与利用联动、产业发展合作,并建立双边合作工作机制,共结“一家亲”。

(四)构建信息互通新制度,打造川渝协作“透明墙”

川渝两地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实现协同发展,需要构建信息互通新制度。尤其应在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城市建设、设施配套、综合交通等方面,建立信息互通制度。一是信息通报合作联动机制。川渝以半年为时间段,互相通报各地半年来的经济发展信息;二是即时分析形成机制。以互通的经济发展信息为基础,每半年形成一份重庆、四川经济发展情况对比分析,寻找出彼此之间的差距,吸取各自在“一带一路”发展中取得的经验与教训,以更好地促进川渝经济的发展;三是信息互通半年会议制度。通过合作的进度和成效,协调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并就工作中的具体做法、创新做法进行沟通,加强川渝两地的相互学习与协作。

(五)构建咨询智库新型式,储蓄川渝协作“源泉水”

为推动两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实现联动发展,需要构建新型智库作为智力源泉。应加强对有关国家、区域、重点合作领域的前瞻性研究,为川渝政府和企业提供“一带一路”政策建议和智力支持。一要大力推进民间智库的建设,逐步理顺智库与政府部门的正确关系;二要加强智库专业化建设,完善智库的管理体制;三要努力构建智库市场化运作体制,积极应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变化;四要努力创造智库的好产品,积极宣传推广智库的形象。在智库方面,川渝智库应该让“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关注和认可,川渝也需要拥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智库。

(六)构建对外交流新方式,引来川渝协作“金凤凰”

川渝融入“一带一路”战略,需要协作思维格局和世界眼光,必须以构建对外交流制度作为平台,应坚持与时俱进,强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动巴渝文化走出去,在对外开放中切实保障文化安全和教育安全。综合运用川渝两地资源,培养造就更多优秀的国际化人才。与“一带一路”各国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学术界和媒体广交朋友。鼓励走出去企业以多种方式培养本土技术人才,增信释疑,推动民心相通,凝聚共识和力量,营造有利于川渝的国际舆论和外部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 杨晨曦.“一带一路”区域能源合作中的大国因素及应对策略[J].新视野,2014(4).

[2] 张军.我国西南地区在“一带一路”开放战略中的优势及定位[J].经济纵横,2014(11).

[3] 孙存良,李宁.“一带一路”人文交流:重大意义、实践路径和建构机制[J].国际援助,2015(2).

[4] 张可云.“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视野、操作重点与影响展望[J].中国发展观察,2015(4).

[5] 姜蓉.以上海为核心节点的“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整合机制探索[J].现代经济探索,2015(4).

[6] 郑志来.东西部省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与协同路径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5(7).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涪陵区委党校

责任编辑:马 健

猜你喜欢

智库协作一带
团结协作成功易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协作
微智库
微智库
协作
可与您并肩协作的UR3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