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贫困山区精准扶贫工作的多维路径
2016-01-29罗启辉
罗启辉
一、立足扶真贫,精准识别对象
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准确把握致贫原因,是精准扶贫的基础和前提。如果对象准确、原因不清楚,就容易引发攀比、造成不公平,导致做无用功,甚至适得其反。
(一)深入调研,摸准对象。最近几年,每年都在进行对扶贫对象进行动态调整,但是由于建卡贫困户除子女读书可享受优惠政策外无其他优惠,基层在确定贫困对象时重点倾斜向有子女读书的农户,导致当前的建卡贫困户并不完全准确,且此类情况占比较高。为此,驻村工作队要与镇村干部一道进一步细化前期摸底,做好入户调查、申请评议、公示公告、抽检核查等基础工作,把非贫困户剔除去,把真正的贫困户括进来,精准识别扶贫人群,对贫困户进行建档立卡,切实做到脱贫一户销号一户。
(二)找准病根,制定规划。在摸底过程中,要深入每村每社、每家每户,详细掌握各村各户情况,理清致贫原因。并根据实际,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帮助贫困户制定脱贫规划,协助贫困户出点子、想办法,拟定好“一村一策”、“一户一法”脱贫计划。脱贫计划和方案要立足实际,体现个性化、菜单式、可操作,不能好高骛远、纸上谈兵。
(三)强化统筹,综合施策。一是要统筹贫困村和非贫困村。贫困村是脱贫扶贫的重点,但是一个地方的贫困村毕竟数量有限,并不能完全囊括所有的贫困户。以重庆市奉节县为例,全县135个贫困村的贫困人口只占全县总贫困人口的30%左右,还有70%的贫困对象在非贫困村。如果只把人力、物力、精力和政策放在贫困村,那么就会造成面上的不公平,从而也就无法做到真正的精准和按期脱贫。二是要统筹贫困户和非贫困户。贫困户是相对的、动态的,除需要政府托底的深度贫困对象外,尽量不要出台针对到户到人的优惠政策,要将资金投入到项目上、产业中。
二、着眼治贫根,精准发展产业
持续稳定的脱贫致富需要增强造血功能,重点是要有持续增收的产业支撑,从根本上斩断穷根。
(一)科学选择产业,解决干什么的问题。选择一个效益好的产业是脱贫扶贫的关键,传统的洋芋、红薯、玉米等产业效益低下,无法带动农户脱贫致富。一要以短养长,长短结合。一方面要对那些吹糠见米的产业加大扶持力度,让脱贫早见效、早摘帽,同时要注重培育可以长期发展、长远增收的产业,让农民增收不返贫。二是注重特色,发挥效益。渝东北地区要重点推进特色效益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三是前期扶持,后期指导。产业确定后要针对贫困户出台优惠政策,通过免费发放苗木、肥料或者奖励性扶持等途径,在前期投入上进行支持。同时,对农业产业,要组建科技助耕队,开展实用田间技术培训指导,确保产业科学发展;对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产业,要加大餐饮管理、厨艺等方面的培训。
(二)改进经营方式,解决效益差的问题。一是合作社带动模式。依托公司或企业,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采取“农户+基地+合作社”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脱帽。二是家庭农场模式。开展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适当集中到农户的土地流转,打破原有的土地界限,解决“插花田”,以小型的家庭农场模式进行种植。
(三)对接销售市场,解决怎么卖的问题。选择产业、发展产业是基础,卖出产品、增加收入才是关键和最终落脚点。一是大力发展农村电商。贫困山区的农村,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农产品卖不出好价钱,购买生产生活用品也不方便。发展农村电商,既可以让农民购物更方便,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农民直接与大市场对接,更好的卖出农产品。二是打造特色品牌。要针对贫困村的特色产业,强化技术管理,注重体现“绿色环保”、“有机”、“非转基因”、“富硒”等概念,创造好品牌和生态特色,加强产品包装和营销,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帮助农民脱贫增收。
三、突出解民难,精准改善民生
(一)强化基础建设,便利生产生活。脱贫难点在远郊县边远村,制约的关键是基础设施差。一是统筹规划。政府要统筹各个部门的资金、项目,编制统一的项目库,并根据轻重缓急确定建设时序,把项目明确到村、时序明确到点,避免各个部门各自为政,杜绝重复建设和扎堆投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二是统筹投入。由于各村条件不同,规划项目时要做好村与村之间的统筹,不能搞平均主义,不能单纯的给每个村划多少钱、多少项目,而要按照“八难八有”的标准,结合各村实际,以项目承接资金,统筹分配,差的村多投入,农民盼望迫切的项目先建设。三是统筹建设。农村项目建设历来存在“投入多、效果差,建得多、质量差”的问题。因此,对于扶贫建设项目,要坚持“规划从群众中来、建设群众实施、质量群众监督、验收群众参与”的原则,同时对除大额投人公正招标外,其余小型基础设施项目要实行政府给项目、农民自建的方式,这样既调动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又达到了增加农户务工收入的效果。
(二)强化社会保障,破除关键致贫因素。一是着力解决因病致贫。要建立针对贫困人口的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相衔接的医疗保障制度,将农村建档立卡因病致贫家庭重病患者纳入医疗救助对象范围,享受资助参保、普通疾病救助、重大疾病救助等医疗救助政策待遇,尽量避免“生一场病,贫困好几年”的现象。二是着力解决因学致贫。要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资助政策,通过助学贷款、助学金、免除学费等多种途径,加大对贫困户子女上学的帮扶,要避免因学致贫的现象,更要避免因为贫穷而放弃上学的情况。三是完善兜底政策。要加强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社会救助等政策有机衔接,贫困人口中没有劳动能力、需要由社会保障进行“兜底”的,通过低保线与贫困线“两线合一”,将其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实现应保尽保。
(三)强化公共服务,推动办事不出村。农民去镇、到县办事花工费时,成本高、怨气重。一是改革行政审批,推行网上办公,健全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办事网络体系,在行政村建立集党务、政务、事务、服务、商务“五务合一”的办事平台,改变过去农民办事“分层级奔跑、分部门报批”的繁琐程序,做到办房产证、结婚证等就在村便民服务中心完成,实现“一网式”办公、“一站式”办结,真正做到“为群众办好事、让群众好办事”“让数据多跑、让群众少跑”。二是大力实施电子商务、金融网点、农资超市“三进”贫困村,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鼓励金融机构到贫困乡镇、贫困村设立服务网点,方便群众办事。
四、注重聚合力,精准实施帮扶
扶贫攻坚战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坚持把干部力量、社会力量、群众力量统筹起来,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建立对接捆绑机制,不脱帽不脱钩。
(一)强化政府推动。要对各级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单位制定脱贫脱钩的责任体系,明确帮扶任务,压实工作责任,切忌凑人数看热闹走形式。因此,对于驻村工作队,一定要选那些能吃苦会做农村工作的人参与,滥竽充数者宁可不要。下村之后要下得去蹲得住,能进农家门、会理农家事,帮忙出点子,谋良策,能制订切实可行的脱贫规划,协调解决增收脱贫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善借外力找出路,扶助发展抓产业。同时,在完成攻坚任务后,要充分利用好三年的稳固期,继续坚持责任体系不变、扶持力度不变,让脱贫户稳定增收,提升抵御返贫能力。
(二)加大社会互动。要注重用好社会资源,鼓励引导各类企业和社会知名人士投身扶贫攻坚。一是引领发展。要充分发挥好本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的作用,让他们帮助贫困乡村户谋划产业、传授技术、提供务工岗位,采取订单扶持,带动贫困户增收,真正起到外力助推的作用。二是结对帮扶。对部分深度贫困户,除政府兜底外,探索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公司企业、社会团体等结对帮扶,增强扶贫合力。三是社会引导。要通过修订村规民约、好村民评选等活动,形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良好风尚,引导村民自主创业、主动作为,避免要低保、争政策的不良陋习。
(三)增强农民主动。扶贫先扶志,脱贫脱帽关键还是要靠农民自己。一是观念上转变。要增强农民脱贫致富的信心,克服等靠要思想,调动他们发展产业、自主创业的积极性,树立自力更生的意识,主动用好各项扶贫措施,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二是能力上增强。就业难导致贫困是当前农村出现的新情况。要针对贫困人口重点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让农民掌握一技之长,学会挣钱本领,强化智力扶贫;对符合条件的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对无法通过市场渠道就业的贫困人员,优先使用公益性岗位过渡安置。
作 者:中共重庆市奉节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
责任编辑:马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