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传承传统文化之我见

2016-01-28杨清雅

新课程·中旬 2015年12期
关键词:道德经论语诚信

杨清雅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光耀世界,影响深远,是人类文明的宝库。传承中华优良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路径。很多长辈认为,我们“90后”物质丰裕,精神疲软;不懂传统文化,根底浅薄,崇洋媚外。也有人认为,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是高考,距离传承传统文化还远着呢。其实不然,作为中国大家庭的一员,不管在成长的哪个阶段,我们都需要传承祖国的优良传统文化。另外,近几年媒体报道了很多不道德、不诚信、不和谐之事,社会戾气很重。怎么办?作为一名中学生,我想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在家孝顺父母,让家庭和睦

我母亲从小让我背诵传统文化经典,二年级背完《论语》,三年级背完《道德经》。那时我连这些书里的好多字都不认识,更别说懂其中的精妙之义了。但母亲的教诲自有她的道理,她说一是为了训练我的记忆力;二是这些知识会慢慢发酵,成为我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里的自然养分。现在我已经是高中生,尽管小时候背的很多内容依然不能完全理解,但我终于明白了母亲的良苦

用心。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其中一些已经明白的道理让我获益匪浅。比如孔子谈“孝”,试举一例。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乍一看,孔子的回答真有点牛头不对马嘴的味道。孟武伯问孝,他却回答说父母一心为儿女的疾病担忧。但稍加思考,就会发现孔圣人真是和平常人不一般,他的回答非常深刻而精妙。你要问什么是“孝”吗?想一想你生病时父母为你担忧的那种心情吧!这样你就会知道“孝”了。我理解,所谓“孝”,不外乎是对父母爱心的回报,只要记得自己生病时父母是如何焦急,而以同样的心情对待父母,就是孝。这种体验,在我们幼时躺在病床上,望着父母满怀爱怜地为我们喂汤喂药、掖被子,这种温馨记忆不是时常在我们的脑际萦回吗?我想,如果每个孩子都能做到这一点,每个家庭不就和睦了吗?

孔子“孝”的理念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植入我的思想意识。我的不少同学在青春叛逆期遭遇父母的更年期后,经常与父母发生语言冲突。尽管他们也知道尊敬孝顺父母,但终归免不了呛仗。但我与父母相处得非常好,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我明白所谓“孝顺”,既要孝,也要顺。因为我们“90后”独生子女,不愁吃穿用,不会因为物质需求而与父母冲突,更多的是思想冲突。尽管我们不能接受父母的某些思想观点,但我们也应该充分地表示理解和尊重,这

样会免去很多不必要的冲突。

二、在学校不骄不躁,注重细节和积累

有人说我们“90后”娇生惯养,骄横跋扈,唯我独尊,自以为是。但我认为这也只是少数现象,我们大多数人还是明白《道德经》中“富贵而骄,自谴其咎”的道理的。我们现在的富足生活是父母给的,不是我们自己赚取的,如果我们以现在的富足生活而骄,最终害的一定是自己。《道德经》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即便我们当中有人有那么点小成就,像有些人成了“童星”,可以拍戏,赚不少钱;也有的人各种奖拿了不少,但越是这样,我们越要谦和。《道德经》中还说:“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这给我们以很大启示。做人不可狂傲自大,目中无人,否则在班集体中就会成为孤家寡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才是真正的有才学、有涵养。所以,我们在学校里要不骄不躁、有自知之明,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这样既有利于自己的成长,又有利于团结同学。

还有人批评我们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小事不屑于做,大事做不来。《道德经》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这就告诉我们,注重细节、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在学习上要打好基础,注重点点滴滴的积累,虚心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在班级生活中,小到擦黑板,大到大扫除,都要注意细节,不逃避、不推托,尽其责,这样就可以为和谐班集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在社会与人为善,遵守公序良俗,为建诚信社会而努力

有人经常有反社会心理和行为,我觉得有违“仁”。《论语》中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见“仁”的重要性。《道德经》中也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善良的人好像水一样,善于滋润万物和他人,而不与人锱铢必较、睚眦必报。只要心存良善,与人为善,社会就会少起暴虐和冲突。

现在的通信网络诈骗案例太多,街坊邻居逢人就说,广播电视经常提醒。有的人为牟取暴利,做局掺假。有的人为爆得大名,恶意造谣诽谤。有的人为鸡毛蒜皮的事,不惜大打出手。社会不诚信,每个人都是受害者!《论语》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所以,我们都要树立诚信,遵守公序良俗。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想做最好的自己,为家庭和睦、为班级和谐、为社会友善诚信做出自己的努力。不过有一个情况我起初经常纳闷:人们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往往比较注意,细节上为什么不贯穿到底?使人觉得“有钱没文化,这个社会好可怕”。比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公交车上不让座、公共场所高声喧哗、在风景区和文物上“到此一游”式的乱刻乱画。自幼儿园以来养成的一些好习惯,为什么在长大后一点点丢掉?后来我想,大概是“慎独”不够。《大学》里谈“慎独”:“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我理解,传统文化中反复强调的“慎独”,是指在无任何外在因素的情况下,做人做事无愧于自己的良知。所以,路漫漫,其修远,我们还需从传统文化经典中汲取养分,不断修炼,增强我们健康前行的精神力量。

也许我的这些看法还有些稚嫩,但足以说明我们是不想垮掉的一代,而想做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光大者。

参考文献:

张龄.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编辑 李建军

猜你喜欢

道德经论语诚信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论语·为政第二》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