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问题教学法 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效率
2016-01-28杨鸣宇
杨鸣宇
摘 要:问题教学法,是以教材内容为蓝本,师生共建问题情境,对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达到解决问题目的的教学模式。探讨此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构建问题情景,运用多种方式介入问题教学,达到提高数学课堂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问题;数学;情景
问题是推动数学向前发展的“发动机”,是数学的“心脏”,也是引发思维想象和活动的源泉,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问题教学法能很好地调动学生以问题为载体,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主动地去探索问题的根源、问题的本质,塑造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素质。
一、问题教学法的作用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作为主线,学习主体对问题的材料收集,进行分析讨论,用理论抽象思维去概括数学的本质。它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引导学生将生活事物与数学关联起来,积极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解组合生活中的现象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数学课堂的问题教学法,可以加深师生情感,拉近师生关系,使教师“教有所教”,学生“学有所学”。
二、有效设计问题情境,活跃高中数学课堂的气氛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成为一根纽带,贯穿着整个教学课堂,是师生交流互动的主旋律,是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石。学生面对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数学世界,在教师设计的有层次、有趣味、有情境的教学环境中,产生学习的本能和求知欲。
1.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营造和谐、激励、有趣的学习氛围
问题教学法的目的在于点拨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敢于挑战观点的习惯。在数学教学课堂中,设计方式由数学的旧知识点为起点,引入新知识点,牵引学生思维沿着由浅入深的路径进行学习,将空洞、枯燥、呆板的数学问题转化为生动、跳跃的数字游戏,激发学生的好奇及探究心理,充分调动学生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对数学应用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观点,集中精力地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探寻解决的途径,体现学习主体的独立性,从而达到整个教学的高效性。
2.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数学基本观念的形成
问题教学法的内在核心就是“问题”的形成,有价值、有实效的问题对学生的数学概念的形成至关重要。因此,教师要依据学生的个性特征,选择恰当的生活素材和理论根据,带领学生从素材中的数学思想去发掘新问题,探索新问题,对问题解决的途径有条不紊地进行探索,培养学生持续学习的良好习惯。如:在苏科版高一数学第三章《立体几何初步》“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章节,教师提出问题“平面a和平面b互相垂直,那么,平面a是否一定要经过平面b的一条垂线呢?”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自行地用模型进行操作,允许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相互讨论,提出不同的问题。通过模型的操作,使学生发现:当平面a垂直平面b时,平面b内的垂直交点所经过的直线,必定垂直于平面a,这样就形成了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概念。
3.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单凭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常规性思考是远远达不到教学要求的,学生学习兴趣得不到进一步提高,所以多种教学手段,刺激学生的感官和思维,插入问题教学法的设计,对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度有着积极的作用。
善用高中数学学习的问题教学法,从多角度、多视点地提出数学的要点,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锻炼,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数学课堂上,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掘自我,体现自我,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升高中数学课堂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马富强.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数学中的实践与感悟[J].学周刊,2015(02).
[2]裴荣娥.以“問题教学法”构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J].高中数理化,2014(10).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