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2016-01-28张嫣珮
张嫣珮
(安庆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学院)经管学院 安徽安庆)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张嫣珮
(安庆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学院)经管学院 安徽安庆)
本文会就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并进行阐述,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并就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调查、研究、分析和论述。
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原因;对策;发展趋势
1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1.1 转移规模巨大
自1979年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从农业生产中出现的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方向转移。在我国,农村人口规模巨大,剩余劳动力众多,因此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从20世纪90年代国家放宽户籍政策以来,每年都会有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农民工进城。
1.2 具有明显的兼业性
尽管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向众多,但是大部分从农村转移的劳动者依旧将对土地的使用权握在手里,离乡却不离土,具有明显的兼业性。大部分的农村转移劳动力都会在一年中几次从农村进入城镇,再从城镇返回农村。小部分的劳动者属于常年性的,一年到头,只有过年时回家团聚。兼业性的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农户家中土地的规模大小和家中劳动力的数量。家里土地少、劳动力多的劳动者兼业时间较长,土地多、劳动力少的劳动者兼业性时间较长。
1.3 自发的短期流动性
根据相关调查的数据显示,大约90%的外出务工人员是通过外出打工的亲戚、朋友、工友等的介绍下外出并实现就业的,在这就业的过程中并没有政府等有关部门的参与。中国的户籍制度不同于世界主流户籍制度,它使得城乡壁垒深厚,大量的农村劳动人员在城市中安家落户显得十分艰难。因此,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只是短期的流动,并非长期性的转移就业,或定居。
1.4 转移的地域性
三十多年来的中国改革开放让沿海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同时带来了沿海城市劳动力紧缺的社会弊端,幸运的是给中西部待业的广大劳动力们提供了一个较为优渥的就业机会和工作环境。故经济发展飞速的沿海地区以半辐射状吸引着众多的劳动力,形成了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劳动力转移的新的社会发展格局。
1.5 波动性大
波动性,也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之一。一个城市的兴衰是产生这种波动性的首要原因。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尤其是有关对外贸易的经济群体受挫,大量的公司破产,大量的工厂停产、关闭。农村劳动力就呈现由一线沿海城市回转中西部相对落后地区的现象。现如今,大量务工人员前往发达城市,城市就业条件恶化,就业压力剧增,且因为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就业更加困难,劳动力也呈现从城市回到农村的现象。
2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制度制约问题
今年来在我国,虽然进城务工人员显著增多,劳动力转移规模初成,但是我过农村人口众多,所以相对于我过的人口总数,比例依然是比较小的。而且。在我国,进城务工人员工作选择范围依然狭隘,他们处在一种漂泊的状态,农村劳动者在从农业耕作中完全脱离,扎根在城市之中,拥有自己固定的居所,最重要的是需要有一份稳定的生活来源,以及享受城市的社会保障。从总体来看,完善我国劳动力就业体制是解决农村农民工转移不到位的有效方法。
2.2 劳动力市场不完善
就目前为止,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依然显得稚嫩,制度依然不够完善,市场信息难以获取。由于城乡市场不统一问题的存在导致劳动力市场信息失灵,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大多具有无组织、无纪律、盲目性和自发性。如今,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仍然主要依靠于社会人际关系和网络关系,市场的调节机制似乎未能发挥其应有作用。
2.3 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制约
尽管,我国进城务工的转移的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可能会比留在农村家乡务农的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要高一些,但是,相较城镇地区转移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来说总体是偏低的。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选择被较低的文化水平所限制。我国大部分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由于本身的技术不精,资金不足,人脉不广,造成了他们只能在一些技能需求低,操作简单,劳动需求大的工作岗位就业,这些工作基本上都是劳动量大并且薪水不高的繁重体力劳动。
2.4 土地无法自由交易
土地一直以来是劳动人民能够生活的前提,给农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保障。目前在农村,土地产权主体还不是很明确,因而流通转让受到一些限制。对于农村转移劳动力来说,由于收入水平不高、缺乏城镇社会保障,放弃土地就意味着放弃他们最后的依靠,放弃他们生存的最后的可能成为救命稻草一样的保障,所以农村转移劳动者对是否进城定居采取谨慎的态度。因此,建立农村土地产权的分割流转机制,是农村土地发展的大势所趋。
2.5 传统观念的束缚
一方面,由于户籍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城市居民对自己拥有的城镇户口认为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福利,甚感优越。这让他们觉得比进城务工的农民工高人一等,从而给农村转移劳动力造成很大的心里压力。另一方面,农民不愿意离开自己土地、小富既安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故土,迁移至城镇,改变自己传统的生活方式,这使得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在农村滞留,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受到严重阻碍。
3 我国农村劳动力存在问题的对策
3.1 完善劳动力市场
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体制尚不健全,处于不成熟阶段,尚需对其进行完善,规范其市场制度,让市场在劳动力资源的配置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促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组织性。
3.2 完善户籍管理制度
现阶段,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尚不完善,传统的户籍制度壁垒使农村的劳动人民望城兴叹。大多农村转移劳动者穿梭于城乡之间,在城镇没有固定的居所和稳定的收入。农民工进城务工难以获得城镇户口,因而会产生一些诸如:子女入学、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等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因此,我国必须尽快完善传统的户籍管理制度,彻底撤除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附加在户籍制度上的许多对农村劳动力的歧视性条款和规定。使户籍管理制度与网络关系相结合,实行网络化户籍管理,使户籍只具有标志居住地的意义。改变城乡福利严重失衡的局面,改善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为城市职员工人和城市公民的法律环境。
3.3 改革现行土地管理制度
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地提高,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如今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同时,我国还要加强法制化建设,维护农村转移劳动力等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努力避免农民工工资拖欠,劳动安全得不到保障等现象的发生。
3.4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一方面,由于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尚不完善,使很多农村劳动人民将土地视为自己最后的社会保障,市场还不能在劳动力资源的分配上起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由于传统的户籍制度造成的城乡不平等,使进在城市中工作的农民被排除在城市社会福利保障之外。因此,若要加速农村劳动力进一步转移,就应对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保险、户籍制度、住房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按市场运行原则进行改革,彻底消除农村转移劳动力因为户籍的问题而在以上方面受到不公平待遇,实现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就业机会,使农村劳动人民在彻底割断自己同土地的联系时,没有后顾之忧,尽快融入到城市社会大家庭中。
3.5 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管理和服务体系
为了解决农村转移劳动力市场信息的失灵导致转移具有的自发性和盲目性问题,我国政府和一些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管理和服务体制的建设,并且将沟通合作的发展力度加大,使各个职能部们各显神通。而且必须要做到明确工作人员的具体职能,做到有人办事,而且,办公经费必须确保,做到有钱办事。
3.6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搞技能水平
直到现在,我国的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依旧是偏低的状况,这让许多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在就业选择方面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这决定了农民工进城务工大多从事的是一些收入水平低、工作环境差和比较辛苦的行业。如今,虽然我国已经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但仍有一部分农村青少年因为种种原因在中途辍学,或在家无所事事,或随同父母、亲戚朋友一起外出打工从事一些较简单的工作。为了彻底打破这一局面,我们应该从最基本的抓起,必须进一步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坚持不懈地实施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水平。
农村转移劳动人民的整体素质提高后,不仅在选择就业方面容易获得较多的机会,还能使他们找到相对稳定的职业,获得较高的劳动收入,这为以后农村转移劳动者更容易地融入城市生活提供条件。
4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发展趋势
4.1 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外出时间倾向于常年性
一方面在我过经济的飞速发展之下。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工资水平也大大提高,已经高于在农村从事农业耕作所带来的收益。另一方面,乡村剩余年轻农民工到城市找工作的人越来越多,大多选择一直生活在那里,年轻人更加显著。但是户籍和土地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以及不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仍然是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市民化的障碍。
4.2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文化水平正缓缓上升
如今,我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实施了九年教育义务,农村转移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水平普遍上升一个级次,大多为初中文化水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对教育事业的加强管理与扶持,在以后的时间里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转移劳动者的比例会逐渐缓慢的上升。转移方式仍将呈现自主性和盲目性,仍靠他人介绍就业为主,但也会出现有组织的玩出务工。未来我国政府应针对农村转移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信息不能通畅流通等特征,加大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文化、技能培训,积极建设就业信息网络,健全劳务输出中介组织。
4.3 农民工流向呈现多种层次、多元化趋势
如今中国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首选依然在一线城市。但如今的中西部地区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产业的升级和调整,使这些地区渐渐发展起来,逐渐成为劳动力转移的流向地。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变,中西部地区吸纳农民工就业的能力会有所提高,逐渐将会成为农民工就业的主要区域。
5 结论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人口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人口规模巨大,随着农业的发展,以及科学进步应用于实践,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正在向实现农业现代化迈进。与此同时,农业生产劳动力被大量解放,有心人承包大量农民土地统一耕种,农业耕作方式往国外农场制靠近。许多农民将土地使用权转移,仅保留土地所有权。他们从一开始的农闲进城务工,农忙回家务农,变为专职工人,不再从事农业劳作。
[1]吴婷婷.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商界论坛、经法视点,2014(190).
[2]林桂梅.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原因及对策[J].牧业观察、养殖技术顾问,2011,3.
[3]郑慧娟.我国新生代农民工转移、就业的主要特点和趋势[R].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7,32(4).
[4]李琰.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势与政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3,35(2).
F322.6
A
1004-7344(2016)25-0307-02
2016-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