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六十年文献研究回眸
2016-01-28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上海200020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上海,200020)
季伟苹 卓鹏伟 陈沛沛
·医药学史·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六十年文献研究回眸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上海,200020)
季伟苹卓鹏伟陈沛沛
临床文献和医史文献研究是贯穿于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建馆以来60年中医文献研究的核心工作。本文系统梳理了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不同时期所开展的中医文献研究的范围、内容和特点,以及取得的主要成就。建馆初期(1956- 1972年)的文献研究以整理研究馆员经验、历代医籍、各家经验、民间献方及研究医史等为主;复馆后(1981- 1999年)的文献研究内容在前期的基础上,开展古籍校勘等;新世纪(2000年至今)的文献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加强古籍校注等方面的合作,并开展海派中医系列研究。
文献研究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六十周年回顾与展望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以下简称文献馆)是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直属单位,成立于1956年,至今已走过60年风雨历程,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中医机构之一。建馆初期名为上海市中医文献研究馆,1972年3月被撤并入上海中医学院,1981年7月复馆,改名为上海市中医文献馆。
与其他文献研究机构相比,特殊的建馆方式造就了文献馆独特的优势和鲜明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馆员制。新中国建立初期,在党的中医政策号召下,随着中医学院、中医院、联合诊所等医疗机构的相继成立,大批中医师进入公立医疗机构工作,但仍有一批年事已高的名医学者散落在各地。为了落实中医“统战”政策,上海市中医文献研究馆应运而生,以“馆员聘任制”的方式,为散落在上海各地的名医学者提供了生活物质保障和发挥余热的场所。“馆员制”一直延续至今。文献馆也因此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以馆员制立馆的中医文献研究机构。
其二是拥有大量活文献。如果说古代文献是中医传承基石的话,那么,当代名医则是中医传承与发展的成功实践者,其珍贵的学术经验是中医承前启后的宝贵财富,更是中医活的文献。
馆员制使文献馆很幸运地拥有了一大批这样的活文献。
建馆60年来,文献馆先后聘任了三批共132名馆员和顾问[1],每一批馆员均是当时上海中医界的精英或领军人物,上海市名中医绝大多数位列其中。如近代名医大家顾渭川、张赞臣曾分别担任文献馆首任正、副馆长;其后如儿科大家董廷瑶为复馆后第一任馆长,中西结合名医姜春华,以及国医大师张镜人、裘沛然、颜德馨、石仰山,以及施杞、严世芸、蔡小荪、中科院院士沈自尹、唐汉钧、妇科名医朱南孙等均为我馆馆员,囊括了现代大部分上海名医。因此,除了研究古籍文献外,收集整理馆员经验,保存当代活的文献成为文献馆文献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这也是文献馆有别于其他文献研究机构的最为独特的一面。
正因如此,文献馆从成立至今,发挥着中医统战、古今文献研究、名医经验整理与传承、中医情报信息服务等多项功能,并成立“上海名老中医学术之家”,成为上海名医经验交流的高级平台。《中医文献杂志》(早期为《引玉》、《杏苑》等)也成为展示文献研究成果、名医交流经验的重要工具。
60年来,虽然经历过立馆、撤并与复馆,但文献馆人始终坚守使命,为中医药文献的整理和研究默默耕耘。纵观文献馆60年的文献研究工作,可以看出,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临床文献研究、医史文献研究两大部分,并贯穿于文献馆的每一时期,也作出了一定贡献。
建馆初期的文献研究(1956- 1972年)
1972年以前,文献研究馆的临床文献研究主要是以馆员个人的医案医话或家传的独门秘笈、民间献方、专科专病文献、个人临床心得等为主要内容,研究成果以出版《上海市中医文献研究馆丛刊》为代表;医史文献研究以医政、医家、医事等为研究主体,以文献研究方法,展现中医数千年及近代上海中医百年发展历史,以编撰《中国历代医史》和《上海近百年中医进展简辑》为代表。此外,还对历代文献、各家学说等有所研究。为此,文献研究馆成立医史组、医经组、方药组等七个业务组,馆员们分组研究,撰写了大量论文,出版了一批有分量的专著。
1.临床文献研究
《上海市中医文献研究馆丛刊》是文献研究馆建馆初期馆员们开展临床文献研究的部分系列成果,从1959年至1966年之间,陆续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至今仍被视为精品。本丛刊包括:《重纂包氏喉证家宝》(1959年)、《哮喘专辑》(1959年)、《肿胀专辑》(1960年)、《黄疸专辑》(1962年)、《中风专辑》(1963年)、《疟疾专辑》(1965年)、《脉诊选要》(1965年)、《临床心得选集》(第一辑和第二辑)(1966年)。10部专病专辑中的另外4部(《癃闭专辑》、《头痛专辑》、《消渴专辑》、《调经专辑》)由文献研究馆自行刊印。自行编印的尚有《顾评温病条辨撮要》、《女中医医案》(1959 年)、《临症一得》(1959 年)、《中医霍乱治疗和预防》、《肿胀病理疗法》、《流行性感冒中医疗法》等著作。
这些临床文献具有不同的来源和研究方法:
馆员医案医话的整理和保存一是助理馆员协助整理馆员医案医话,出版专著。1965年和1966年分别出版了《临床心得选集》第一辑和第二辑。两书共选集30余位馆员的医案或医话,其中医案180 则,医话90 篇,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咽喉、针灸、推拿等科,以实效为原则,真实记录了这些老中医的学术经验和临证心得。二是在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如,《上海中医药杂志》1962年1月号开设《老中医医案医话录》专栏,主要刊登上海市中医文献研究馆馆员的医案医话。顾渭川、郭柏良、张慕岐、张赞臣、顾筱岩、严苍山等13 位馆员都曾在此栏目上发表过论文。这些文章短小精悍,实用性很强。
整理民间验方建馆初期,文献研究馆整理民间验方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建馆到1958年,属文献研究馆自发整理。验方来源以馆员提供为主,少量为各界提供。从1956 年始,历时3年,共收集验方数千张。馆员们从中精选982 方,辑成《验方选辑(第一辑)》,于1959年出版,分内、外、妇、儿、伤、眼、耳鼻喉、牙科八章。
第二阶段是从1958年开始,上海市响应中央号召,展开群众采风工作,收集到验方数十万条,其中由市属各医疗机构收集或群众直接献给市卫生局者共计5.7 万余条,这些献方皆由上海市中医文献研究馆负责整理汇编[2]。文献研究馆组织专门力量对这些验方进行研究整理,通过访问、核实及分析,精选351 方,编成《验方选辑(第二辑)》。
专病专辑的编撰出版该专辑是馆员们针对专病而编撰的一套丛书,他们从历代中医经典、名家医案中选取精华,归类编撰而成,并辅以个人心得或临证验案。每一专辑皆理法方药俱全,至今仍具有非常珍贵的参考价值。从1959年到1965年之间,先后整理出版了10部专辑:《癃闭专辑》、《头痛专辑》、《哮喘专辑》、《重纂包氏喉证家宝》、《消渴专辑》、《肿胀专辑》、《调经专辑》、《黄疸专辑》、《中风专辑》、《疟疾专辑》。有文章报道称[3],《疟疾专辑》曾成为屠呦呦团队开展“523任务”筛选抗疟药的重要参考书。
2.医史文献研究
以馆员张汝伟领衔的医史组,从1956年11月开始,历时3年,于1959年完成并出版《中国历代医史》一书,是早期系统研究中医学史的专著之一。该书分上古、中古、近代三个时期,每时期又分医政、名医、医事三篇介绍中国五千年中医发展情况,所集多取自二十四史、历代医籍、省府县志及历代名人笔记著述,资料丰富翔实,各篇均附引用书名一览表。其中颇多考证,如“医事篇”中就有许多释析、考证医史上的古名辞、古病名、古药名及有关医事等,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此外,医史组于1959年还编成《上海近百年中医进展简辑》,全书分上下两册,共十六章,分类简述近代上海自太平天国至建国初期的中医发展状况。可惜本书没有出版,目前仅有上册稿本。
3.医经文献研究
建馆初期的前两年,医经组先后整理编写了《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金匮要略》、《外科辑要》、《选方分类略解》等研究医学经典的专著,并完成了初稿,可惜大多未予出版,其资料已无从追寻。
此外,首任馆长顾渭川针对《温病条辨》中之谬误,重新订正并参以己见,而成《顾评温病条辨撮要》一书,于1960年由文献研究馆自行刊印。
1972年到1981年,由于“文革”,文献研究馆被迫拆馆并入上海中医学院。
复馆后的文献研究(1981- 1999年)
复馆后的文献馆以统战、整理中医药文献、培养中青年中医为任务,并于1985 年建立文献研究室等业务科室。临床文献和医史文献的研究仍是这一时期的主旋律。除此之外,还开展古籍整理、参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科研课题《中华本草》的编写等工作。
1.临床文献研究
这一阶段,文献馆临床文献研究重点是围绕着近现代名老中医的临证经验和医案、各流派医家特色、名医工作室等内容展开,编辑出版了一系列临床专辑丛书,以《董廷瑶〈幼科撷要〉》、《恽铁樵遗著选》、《难病辨治》、张仁的针灸临床系列专著、陈熠的肿瘤临床系列专著等为代表。
名医经验文献馆有诸多馆员,又参与全国、全市的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工作,名医经验类的著作尤多。诸如,《恽铁樵遗著选》、《董廷瑶〈幼科撷要〉》、《姜春华学术经验精粹》、《儿科名家徐小圃学术经验集》、《陈苏生医集纂要》、《中医临床经验的整理与研究》、《哮喘与慢支的防治和康复》等,大多由在文献馆工作的老中医后人或继承人整理编写而成。其中,《恽铁樵遗著选》荣获1993年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亦有总结名医名家对某一病的诊治经验或某一方的运用心得,如陈熠、张仁、邓嘉成等编著的《难病辨治》,选辑上海市现代著名老中医治疗疑难病症文章34篇,展示名老中医辨治疑难病症的独到经验,该书荣获1987年上海市卫生局优秀中医药著作奖,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的上海市优秀图书(1985- 1988)二等奖。邓嘉成等编著的《仲景方在急难重病中的运用》一书,总结了当代上海地区30余位老中医运用仲景方的经验和特色等。
临床系列专著的编撰包括针灸系列专著和肿瘤系列专著。张仁从1988年至1998年10年间,编著出版了一系列针灸临床文献,包括:《急症针灸》、《难病针灸》、《独特针刺疗法》、《针灸意外事故防治》、《小儿针灸》等30余种,这些专著主要针对针灸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和取穴方法,贵在实用,因此书名多冠以“实用”二字。陈熠主编了肿瘤有关的系列专著,包括《肿瘤防治康复全书》、《世界传统医学——肿瘤学》、《肿瘤单验方大全》、《肿瘤中医证治精要》4种,涵盖了肿瘤中西医的诊断、治疗、预防、康复等内容,是中医防治肿瘤较为完整的参考书。
2.医史研究
复馆后的文献馆一直开展医史方面的研究,相继出版了数部史学专著。有记述医学专史的《中国针刺麻醉发展史》,有反映自唐代至上世纪90年代,上海中医、中西医结合发展历史的《医林春秋——上海中医中西医结合发展史》,更有反映解放前上海最有影响力的三所中医院校专门历史的专著:《上海中国医学院院史》、《名医摇篮——上海中医学院(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校史》、《杏苑鹤鸣——上海新中国医学院院史》等,这些专著对于研究中医学术、保存史料均有一定价值。其中,《中国针刺麻醉发展史》荣获“全国医史文献图书及医学工具书”(1991年,北京)全国奖。
3.古籍整理
一是古籍校勘:复馆初期,由陈苏生、董廷瑶等名老中医组成学术继承小组,承担卫生部古籍整理办公室下达的《医林绳墨》、《神灸经纶》等5种中医古籍的校勘工作。另外,对明清著名医家的著作,如《喻嘉言医学全书》、《章太炎全集(八)医论集》、《病机汇论》等进行点校、出版。
二是保存明清中医珍善孤本。1989- 1993年,精选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图书馆珍藏的明清时期中医孤本,重新影印出版。整理出版《明清中医珍善孤本精选十种》,包括《名方类证医书大全》、《辨证玉函》、《医学原始》、《本草分经》、《婴儿论》、《脉理会参》、《脉症治方》、《撰集伤寒世验精法》、《吴氏医话二则》、《神验医宗舌镜》。
新世纪的文献研究(2000- 2016年)
进入21世纪以后,文献馆将古今文献的应用性研究作为支柱业务,除了继续开展临床文献、医史文献研究及古籍校注等文献研究之外,还开展了独特的海派中医系列研究,并利用承担上海市师承教育管理的优势,开展名医学术经验传承相关研究。
1.临床文献研究
研究整理近现代海上名医学术经验,出版了一批学术价值较高的专著,如《祝味菊医案经验选编》(2007年)、《曹颖甫医案》(2010年)等。《近代海上名医医案丛书》由陈沛沛、杨杏林主编,是200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海派中医医案研究”课题成果之一,包括《陆渊雷医案》、《恽铁樵医案》、《丁济万医案》、《夏仲方医案》4种, 2012年《上海中医药报》对各分册整版连载。
整理以我馆馆员为主的当代上海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编撰出版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专著。如2011年出版的《上海名老中医医案精选》,是我馆老中医传承研究课题成果之一,该书收集了王翘楚、沈自尹、施杞等11位上海市名老中医临床典型医案300余则,涵盖内、外、妇、儿、骨伤各科,涉及病证80余种,所收医案诊次完整,理法方药及案后分析兼备,是反映当代海上名医学术经验的佳作和珍贵资料。《海上名医医案心悟》、《上海名中医学术经验集(第二集)》、《海上名医用药经验集》等从不同层面介绍了当代海上名中医的临证经验。《跟名医做临床》系列丛书,是我馆师承教育管理和研究的重要成果,展示继承人跟师学习所得,揭示名医临床辨治精髓。该套丛书共四辑,每辑5册,于2009- 2014年陆续出版。
2.医史文献研究
《中华中医昆仑》丛书是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为我国近现代百余年来150位最有建树和代表性的著名中医药学家编撰的大型传记性丛书。我馆学者分别参与撰写海上名医大家谢观、黄文东、姜春华和蔡小荪个人传记的4个分册。我馆学者还参与了《上海市志·卫生体育分志·医疗卫生卷1978- 2010》的编撰,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等文献研究机构合作开展了上海地方志中有关中医文献资料记录、中医流派发展等一系列上海中医的史学研究。2015年组织编写出版了《风雨六十年——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史》一书,目前正在编写《上海中医药发展史略》、《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史画册》,将于2016年底出版。
3.海派中医系列研究
海派中医系列研究是新世纪文献馆文献研究的新方向,以课题为依托,以“论坛”为形式,对海派中医内涵、文化、流派、传承及发展历史等进行深入研究。目前已连续举办了九届海派中医论坛,出版了《近代海上名医医案丛书》(见上述),拍摄《海派中医》系列影像资料,对当代高龄海派名医进行抢救性拍摄,已完成近20位名医的拍摄制作。
4.其他文献研究
我馆学者承担中医药管理局2010- 2013年“中医药古籍文献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400种古籍中《内经博议》等7种的校注;2009- 2014年,参与由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牵头的“中医古籍珍本集成”工作,负责《活幼心法》、《保婴易知录》、《活幼口议》三种医籍的校勘注释;2011- 2015年,参与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地区清以前馆藏未刻医籍手抄本研究”,完成了68种抄本提要的撰写;2004年,参与由上海中医药大学段逸山教授领衔的“明清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课题,完成《费绳甫先生医案》等七种珍稀抄本的点校。
六十年一甲子,文献馆在中医文献研究之路上一路前行,利用自身特色和优势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目前还存在着诸多不足,诸如学科优势不明显,缺乏在中医文献研究尤其是古籍文献研究领域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文献研究人员梯队建设不完善等。文献馆人将在今后的文献研究之路上,秉承前贤优良作风,充分利用自身平台优势和馆员资源,继续以海派中医药为主要研究方向,在医史文献、临床文献及海派中医文化等研究方面作出新的成绩。
[1]季伟苹主编.风雨六十年——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史(1956- 2015)[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上海市中医文献研究馆编.验方选编(第二辑)[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0:1.
[3]黎润红.“523任务”与青蒿抗疟作用的再发现[J].中国科技史杂志,2011,32(4):494- 496.
上海市卫计委财政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16年)“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志并馆史研究”
R- 092
A
1006- 4737(2016)04- 0061- 04
2016- 06-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