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放线菌病的防治
2016-01-28王拴成
陈 武,王拴成
(康乐县八松畜牧兽医站,甘肃 康乐 731500)
牛放线菌病的防治
陈 武,王拴成
(康乐县八松畜牧兽医站,甘肃 康乐 731500)
放线菌病是由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菌引起的牛、羊、猪、马和其他家畜的一种非接触性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传染病,以牛最为常见,本文就牛放线菌病的防治做了阐述。
牛; 放线菌病;防治
放线菌病是由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菌引起的牛、羊、猪、马和其他家畜的一种非接触性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传染病,又称大颌病,以牛最为常见。本病主要侵害牛,以2~5岁牛最易患病。
1 病原
牛放线菌是牛的骨骼放线菌病主要病原,是一种不运动无芽胞的杆菌。林氏放线杆菌是皮肤和柔软器官放线菌的主要病原菌,不形成芽胞和荚膜,林氏放线杆菌可在牛舌的肉芽肿损害中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是继以上细菌之后参与病灶加重了炎症的发展。放线菌病的病原体存在于污染的土壤、饲料和饮水中,寄生于牛口腔和上呼吸道中,因此只要皮肤粘膜上有破损便可自行发生,当给牛饲喂带刺的饲料时,使口腔粘膜损伤而感染。
2 症状和病变
牛常见上、下颌骨肿大、界限明显,肿胀进展缓慢,一般经过6~18个月才出现一个小而坚实的硬块,有时肿大发展很快,牵连整个头骨。初期肿部疼痛,晚期无痛觉,病牛伴有呼吸、吞噬、咀嚼困难、消瘦快,有时皮肤化脓破溃,流出脓汁,形成瘘管,长久不愈。头、颈、颌部组织发生硬结不热不痛。舌和咽组织发硬时称为“木舌病”,病牛流诞、咀嚼困难。乳房患病时,呈弥漫性肿大或有局部硬结,乳汁粘稠混有脓汁。 在受害器官部位个别的有扁豆至豌豆大的结节样生成物,这些小结集聚形成大结节最后变成脓肿,当细菌侵入骨骼(主要见于颌骨、鼻骨、腭骨等)逐渐增大、状似蜂窝。也可见瘘管从皮肤破溃或引入口腔中,口腔有时在粘膜上可见有蘑菇状生成物,病程长的肿块可钙化。
3 防治
3.1 首先将病牛隔离治疗,同时不要在低洼地放牧,健康牛禁止进入隔离区。
3.2 局部处理:病灶及周围用碘酒、酒精消毒杀菌,然后切除病灶,有瘘管的连同瘘管一同切除,切除的创腔用碘酊纱布填塞,视其状况1~2天更换一次,伤口周围烧烙,涂上青霉素软膏。
3.3 药物治疗:青霉素、链霉素同时应用,方法是将青霉素、链霉素稀释后注射于患部周围,每日1次,5天1疗程。两个疗程后,大多数病灶都已恢复。为了巩固疗效,又继续用了一个疗程。
4 病例
2015年8月张某饲养2头牛,一头牛出现采食量减少,前来就诊,临床症状表现为:颌下有不热不痛、界线明显的肿胀,用针头刺破后,流出脓汁,病牛流诞、咀嚼困难。根据临床症状,诊断为牛放线菌病。治疗:将病灶周围碘酒、酒精消毒杀菌后,切出病灶,并将瘘管一起切除,用碘酊纱布将创腔填塞,伤口周围撒上青霉素,1天更换一次纱布,将青霉素、链霉素稀释后注射于患部周围,每日1次,并将另一头牛隔离。治疗12天后病畜痊愈。
5 小结
5.1 本病的发生是由于畜主缺乏兽医知识,从外地引进的牛群未进行隔离观察,造成健康牛的感染。
5.2 从异地引入的牛,必须经专业技术部门严格检疫,到达目的地后,须经过隔离观察一段时间方可放入饲养舍内。
5.3 放线菌对青霉素、红霉素、磺胺类药物和碘比较敏感,在治疗时可选用。治疗牛放线菌病所需时间较长,应按疗程坚持用药。
[1] 刘建兵.牛放线菌病的几种治疗方法[J].中国兽医杂志,2004,52(1):58.
[2] 马俊儒,马相斋.牛放线菌病的诊治[J].中兽医学杂志,2006,50(6):10.
[3] 艾尼瓦尔.台外库力.牛放线菌病的诊断与治疗[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3,29(6):58-59.
[4] 雷岚.一例黄牛放线菌病诊治报告[J].云南畜牧兽医,2013,42(4):45.
[5] 李仕兴.耕牛放线菌病的诊治[J].四川畜牧兽医,2002,30(10):50.
2016-02-10
2016-03-09
陈武:(1985-),男,甘肃康乐人,本科,助理兽医师,主要从事畜牧技术推广工作。
S858
A
1001-9111(2016)02-00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