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汉时期吴王刘濞对吴国的贡献
2016-01-28张正线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人文学院650222
张正线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人文学院 650222)
论西汉时期吴王刘濞对吴国的贡献
张正线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人文学院 650222)
吴王刘濞长期以来就是作为叛逆形象被人们认识,但其在反抗汉王朝之前,作为一国藩王对于其国的发展是功不可没的。他用心治理本国领土,采取一系列的经济措施,大大地促进了吴国经济的发展;他礼贤下士,宽容仁爱,品行高义,使得吴国的贤能之士很多,士人甘愿为其竭忠尽智;他安抚百姓,减轻百姓赋税,使吴国百姓安居乐业。
吴王刘濞;经济措施;安抚百姓;礼遇士人
吴王刘濞作为一个诸侯王,在其封国内,采取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措施,发展本国的经济文化,在他的领导下,其国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使吴成为西汉初期最富有的封国。他优待贤士,宽容仁爱,豁达大度,不为难贤士,使得吴国的贤能之士很多,士人甘愿为其竭忠尽智。他厚爱其民,减免赋税,并招致各地流民,为他们解决生活困难,深得百姓爱戴。汤因比曾说:“一切生长的动力都来自于赋有创造性的个人或一小群个人”1。正是这个有创造性的个人,才能把多数人带动起来一起去推动吴国的发展和进步。
一、措施得力,振兴经济
吴王濞在振兴吴国的经济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刘濞在位期间,正是汉初从秦末战乱社会经济凋弊的局面下逐渐恢复并走向昌盛发展的历史转变时期。也是淮南王黥布谋反,江南遭受战争,经济又一次遭受破坏之时期。面对当时国内民无所依,仓库不设,田畴不垦,加上时不时的有江海之害的不利形势,他身为这个地方的诸侯王,如何复兴社会经济、安定百姓是其最重要的任务。为此,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大力发展农业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人类社会和其他经济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它对整个古代社会的兴衰,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做为一个杰出的统治者,吴王清楚农业在吴国的地位,受“无为而治”、重农政策推引,吴王濞对农业的重视丝毫没有放松过,带领开发本国的农业资源。首先使吴国的水稻种植业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仅种植面积扩大,产量也大为提高,使吴国的粮仓达到了丰盛。除了种植粮食作物以外,吴王濞还鼓励种植麻、葛、桑等经济作物。另外,吴国的渔业发达,有“吴地以船为家,以渔为食”2之说。经济的发展与统治者的提倡是分不开的。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力,吴王濞须发展本国的冶铁业以满足当时的生产需要及人民的需求。“浙江绍兴漓渚发现了汉代冶铁遗址,也出土了许多汉代铁制生产工具,如铁锄、铁攫等。证明当时的浙江已广泛使用铁制生产工具”。3而且,吴国生产的铁农具还远销到了其他地区,如“广西贵县罗泊湾就出土了西汉初期墓中有一件自题为《东阳田器志》的木牍”,4记有铁锄、铁锨、铁钪、铁锸等农具。东阳(今江苏盱眙县)是吴国东阳郡(县),在南越之地发现吴国的铁器,无疑说明吴国生产的铁农具数量较大,除满足本国人民的需求外,远销岭南,铁器在吴国的普遍应用自不待言。
(二)利用当地资源,推广煮盐业和造船业
吴王国地处东南江海之滨,“海盐之饶”是该地特有的重要资源。吴王濞治所在广陵(今江苏扬州),江淮间沿海的煮盐业也随之发展,今江苏盐城,汉代称盐渎,先秦时还没有出现这个地名,西汉时始在此地设立县治,显然与该地区煮盐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淮盐地区是我国的重要产盐区,其煮盐的历史可能是从吴王濞治吴开始的。
吴国的造船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吴地地处水乡,船只成为人们代步的工具。吴王刘濞利用了这一条件,改进发展了吴国的造船技术。与吴王濞同时代的伍被曾评论说:吴王濞“王四郡之众,地方数千里,内铸消铜以为钱,亦煮海水以为盐,上取江陵森以为船,一船之载当中国数十两(辆)车,国富民众”5由此可知吴王濞所造之船不但坚固耐用,而且载重量大。这说明吴国造船技术的水平之高。
(三)大力发展铸币业
吴国封地鄣郡是汉代最主要的铜产地之一,此地的铜源在全国首屈一指,且铜质优良,吴王濞利用这一优势资源条件,并且充分利用文帝时纵民自由铸钱的政策,招致天下亡命者来铸钱,这些亡命者,可能是一些怀有高绝本领的流民,是一些手工业铸币高手,他们虽有能力,但是无用武之地,吴王的这些举措既使政治清明,又为流民安置了归属之地,可谓政绩卓著。《西京杂记》卷四提到“吴王赤有铜山铸钱,故吴钱微重,文字肉好,与汉钱不异”,“钱微重,文字肉好”说明吴国所铸币含铜量高,造价大,而中央政府铸的钱一样好,不至于贬值。丹扬郡也成为了汉初两个铸钱中心之一,使吴国铸币业非常发达,经济发展异常迅速。
(四)锐意进取,趋利经商。
在无为而治宽松环境中,吴国使得汉初的“抑商”政策变为了“利商”政策,促进了汉初商业的发展。“吴王濞以其雄厚的资本,曾派遣多人在全国各地经商”6。从考古资料来看,“吴地市场上出售的商品有酒、肉类、纺织品、漆器、铁器、铜器等。”7商业的繁荣导致了人口的集中,人口集中导致了城市的繁华。
吴王刘濞经过三四十年的苦心经营,搞活了地方经济,很快使吴国成为了经济强国,吴国的富强与关中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二、聚集贤才,宽容仁爱
国家之治,以得人才为先,刘濞对此有深切的体会,吴国经济的发展需要的是人才的自觉努力和坚忍不拔的奋斗,需要社会为人才的创造性活动提供良好环境,还需要将各行各业、各领域的人才力量整合起来,将精英力量与大众力量整合起来,为实现吴国的强盛而共同奋斗。因此他广泛招纳各行各业的人才。吴王刘濞任用许多逃亡到吴国的手工业者铸钱、煮盐,发展吴国的事业,以至于“山东奸猾咸聚吴国”,增加了吴国的劳动力,吴王濞给予他们优厚的待遇,“他郡国吏欲来捕之人者,讼其禁弗予”,使他们在吴国安心的定居下来,大显身手,一展才华。
汉初几代帝王多不好文学,而汉初为巩固刘氏天下而分封的众多诸侯国,因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广招天下贤能之士,由此形成了众多文学活动中心。又因深受诸侯王礼遇,需要为诸侯国的强盛不断出谋划策。吴王濞招出风头四方游士,有邹阳,吴严忌,枚承等,都在吴国做官,以文辩而著名。在吴国,他们深受吴王礼遇,需要为吴王出谋划策。
吴王对于士人是非常尊重且礼遇有加的,从吴王开始招贤纳士至七国之乱失败一直如此,邹阳在劝谏吴王勿反时,即说到自己是因仰慕吳王品行高义而不远千里来到吴国的,而吴国的士人尽管在七国之乱前后对于吴王谋反极力反对,但却未受到吴王的任何惩罚,而且还可以安然无恙地离开吴国,去到一个与汉室关系密切的梁国,这即表明了吴王对于这些士人的信任与尊重,也表明吴王的广阔胸怀与仁爱之心。吴王的品行使得士人甘愿为其竭忠尽智,所以尽管枚乘最终选择离开吴国,但于叛乱发生时仍能出于对吴王礼遇之恩的感激,从吴国的实际利益和自身的利益出发,上书重谏吴王停止谋反,他深知,凭吴王的实力很难与中央政府相抗,如吴王失败,而自己也很难在诸侯国中发挥自己的才能,所以他在七国之乱中自始至终地劝谏吴王。
三、厚爱其民,减免赋税
吴王刘濞是在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被封为吴王的,当时正是汉初社会经济凋弊,再加上淮南王黥布的谋反,荆王刘贾被杀,使江南遭受了又一次浩劫,显得更加萧条破败。20多岁的吴王濞在此种情况下,接受委任,治理吴国的艰巨任务可想而知。但是,在其任吴王时期,充分利用吴国的自然优势,使吴国得以复兴。吴国发展之后,他实行了一系列惠民政策,使百姓深受其利:首先,身为一国之君,切实关心民众疾苦,对其国的赋役政策进行了调整。据《史记·吴王濞列传》记载,吴王濞“其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辄与平贾”。从此条分析可知,吴国自铸钱和煮盐的收入非常丰足,其富裕之后,没有聚敛钱财,而是造富当地百姓,执行“无赋”的政策,对其封国内的广大人民不加徭赋,使人民的负担大大减轻,生活安逸。其次实行“卒践更,辄与平贾”的措施,允许百姓出钱雇人服役。有时还以“官为出钱”的方式来免除封国内百姓的更役,这样老百姓就有更多时间从事生产劳动,。再次,他“岁时存问茂材,受赐闾里”。每到年岁时,去乡里询问长老当地的生产情况,而且还给乡里一些赏赐。身为一国长官,能关心民生到如此地步,百姓怎能不爱戴他呢。
他不但爱护自己的百姓,还保护流亡到自己国的游民。《史记·吴王濞列传》记载“它郡国吏俗来捕之人者,讼其禁,弗予,如此者四十余王,以故能使其众”,使这些人在吴安心的定居下来,一些有能力的流民深感吴王的恩惠。这些游民有的是深怀绝技的有一技之才的技术人才,但在其他国没有受到重视,不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他们亡命天涯,又受到追捕,逃到吴国后,吴王却能保护他们、优待他们,使他们在吴国找到了施展本领的空间。他们竭尽全力为吴服务,充分利用自己的技术和才学为吴铸币、煮盐,对吴国发展进步作出了贡献。
经过吴王濞四十多年的苦心经营,吴国成为西汉初期最富有的封国,百姓安居乐业,一些有才华的人充分展示了其才能。司马迁评价说:“夫吴自阖闾、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之喜游子弟,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一都会也”。8这一评论,既指出了吴地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同时也肯定了吴王濞对吴国发展所作的贡献。
注释:
1.[英]汤因比,曹未凤等译.《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1):319.
2.班固.《汉书》卷27《五行志》.中华书局,1962.
3.倪士毅.《浙江古代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2):33.
4.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9):25-34.
5.班固.《汉书》卷118《淮南王传》.中华书局,1962.
6.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中华书局,2002:55.
7.苏文.《从考古资料看两汉时代的江苏经济》.东南文化,1989(3):178-191.
8.司马迁.《史记》卷8《高祖本记》.中华书局,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