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细乐在丽江师专音乐实践教学中的传承模式探索
2016-01-28和桂莲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674100
和桂莲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674100)
白沙细乐在丽江师专音乐实践教学中的传承模式探索
和桂莲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674100)
《白沙细乐》是流传在丽江纳西族聚居地的一部很有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集器乐、声乐、舞蹈相结合的大型古典音乐套曲。在审美人类学视角下的声乐教学中,让《白沙细乐》等民族声乐曲进入课堂,在民族器乐的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让民族音乐有人听、有人学、有人唱、有人奏、有人传。教学已不再是单独的音乐课程,而是一种重要的对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研究的责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最富有创造力的艺术教育融为一体,无论对民族文化还是对濒临消亡的民间艺术都是可持续传承的最好途径之一。
纳西族;白沙细乐;走进高校;非遗传承
本文是(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白沙细乐在高校的保护传承研究》2014C114ZY)论文。
《白沙细乐》是流传在丽江纳西族聚居地的一部集器乐、声乐、舞蹈相结合的古典音乐套曲。2010年,《白沙细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这之前,有不少音乐研究者就已经先后研究着这部丽江的人类音乐文化遗产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批国内知名学者毛继增、曹安和等先生对保护、传承和弘扬白沙细乐做了许多考查、探索和研究,并给予了较高评价。
白沙细乐作为纳西民间的本土音乐,不仅是亟待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音乐宝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价值应该与研究新疆的“十二木卡姆”和蒙古族的长调民歌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白沙细乐》仅靠民间传承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民族音乐中不多见的音乐套曲《白沙细乐》可以成为高校音乐教育中让学生理解音乐套曲的一个典范。其意义不仅在于保护与传承,还在于能够在更深的“教育层次”上,让古老的民族文化发挥出“具有现代意义”的音乐理论价值和“音乐习得”功效。那么如何在高校的音乐教育中溶入《白沙细乐》的教学呢?
一、在声乐教学中进行《白沙细乐》的演唱
声乐教学是一个审美性很强的专业,教师要了解审美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分析研究审美人类学在声乐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在声乐教学中我们的学生演唱的都是教材里传统的优秀曲目,当我把《白沙细乐》里的《阿里里给几拍儿》(美丽的白云)这首富有纳西民歌风味的歌曲,让女学生演唱时学生们非常高兴,争先恐后的都来参加小合唱,这首歌曲结构工整,曲调和平安详,充满着思念怀恋情绪,是通过白云和鹰来寄托对死者哀思的。在教学中我还让学生用纳西语演唱,学生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演唱了具有民族风格的《白沙细乐》,在气息的运用上,我让学生用正确的呼吸方法拉住气息,用腰上的力量使高音唱起来很轻松,同时我要求学生在演唱中用头腔共鸣来感受纳西族特有的颤音,真正表现出这首歌的韵味。在教学中,我还在《合唱与指挥》课中让学生演唱了合唱版的《美丽的白云》,使学生更加感受到民族音乐运用到合唱中的特殊魅力,在省级比赛中我们演唱这首歌还获得了奖。1976年周恩来总理逝世时,我们纳西族的学者和志武先生曾用这首曲子改编了怀念周总理的歌词,让我和几个歌舞团的演员在云南人民广播电台里演唱过。五十年代初,纳西族青年歌手周琼芝在莫斯科青年联欢会上以一曲《阿里里给几拍儿》惊动四座,人们听不懂纳西语,但听到了曲目中流淌出来的抚慰与关爱,感受到了民族音乐艺术的巨大魅力。
二、在民族器乐课程中教学生弹奏《白沙细乐》
早在十年前我就在师范音乐课中开设了《白沙细乐》课,并得到了《白沙细乐》传人和茂根先生的支持。他亲自到学校给学生们上课,传授《白沙细乐》的演奏风格。我们还得到了民族音乐学家宣科先生的支持,到学校给学生们做专题讲座。最为难能可贵的是我们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模式,学生抽周六和周天的时间到古乐会去,由民族音乐家杨增烈先生亲自教授学生学习弹奏苏古笃、曲项琵琶、杨老师还亲自制作纳西族特色乐器波伯(汉名芦管)教授学生们吹奏。三十多人的一个班组成了一支古乐队,有古筝、琵琶、苏古笃、胡琴、竹笛、波伯等。通过教学,掌握了《白沙细乐》的乐曲演奏,并在演出后受到省教育厅领导的赞扬。现在我们组织学生学习演奏和演唱《白沙细乐》部分曲目,在去年的音乐表演班毕业汇报晚会上,学生们弹奏和演唱了《阿里里给几拍儿》受到好评。对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来说,《白沙细乐》在高校音乐教学的传承保护研究,已不再是单独的音乐课程,而是一种责任,一种重要的对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研究的责任。
三、在《音乐鉴赏》课中欣赏《白沙细乐》
在《音乐鉴赏》课中,我把《白沙细乐》做为一个切入点,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最富有创造生命力的艺术教育融为一体,无论是对民族文化还是对濒临消亡的民间艺术都是可持续宣传的最好途径之一,我邀请最优秀的琵琶老师到课堂中演奏《白沙细乐》,声乐教师演唱《阿里里给几拍》,使学生听后感受到民族音乐的伟大,爱上民族音乐,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有人听、有人学、有人唱、有人奏、有人传,《白沙细乐》和许多民族音乐一样,进高校仍是一个空白,在目前高校音乐系的专业课程设置中,音乐表演专业和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可考虑开设本土的民族音乐课程,如:《白沙细乐》《十二木卡姆》和《洞经音乐》等,这也可以作为我们国家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民族音乐的一个平台,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音乐真正进高校的一个切入点。
四、在大学生艺术团里组建《白沙细乐》团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成立大学生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省教育厅要求各高校成立大学生艺术团,民族地区要积极开展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课外艺术活动,组建《白沙细乐》团,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民族乐器,《白沙细乐》现存的有《笃》《一封书》《三思渠》《美丽白云》《公主哭》《赤脚舞》《弓箭舞》《换歌》、演奏的乐器分为:一、吹管乐器:竹笛、竖笛、波伯;二、弹拨乐器:琵琶、筝、苏古笃;三、拉弦乐器:二簧、胡琴,演奏人数不固定,多可十几人,少可三、四人。
教学中,让竹笛吹奏好的学生去练习《笃》它在《白沙细乐》里起到序曲作用,也是《白沙细乐》所描写的思想感情的集中概括,部分乐曲的音调材料也主要来源于它。再让演唱《美丽的白云》的声乐学生把审美人类学视角下的声乐教学方法运用到歌曲的演唱中,认真的练习,唱出纳西民族的风格、特色韵味。
在《白沙细乐》的保护传承过程中,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走进高校。让学生走进民间、走进农村、走进古乐队去向社会学习、向民间学习、向老艺人学习,《白沙细乐》在丽江师专音乐实践教学中的传承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
[1]毛继增.白沙细乐考[M].民族艺术研究,1988.
[2]和云峰.纳西族音乐史[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和桂莲,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音乐、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