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尖在琴键上的无声律动——浅析《钢琴课》中的女性主义

2016-01-28渭南师范学院714000

大众文艺 2016年2期
关键词:钢琴课女性主义

张 峰 (渭南师范学院 714000)



指尖在琴键上的无声律动——浅析《钢琴课》中的女性主义

张 峰 (渭南师范学院 714000)

摘要:《钢琴课》是由新西兰著名女导演简·坎皮恩的一部女性主义电影。影片通过哑女艾达这一形象,揭示了女性主义下的“自我意识觉醒”与“凝视地位”的变化,展示了在男权社会中柔弱女性与传统观念的碰撞。通过对影片中女性主义及女性主义电影的阐释,进一步分析影片中“钢琴之恋”下的女性意识,暗示了女性向往自由恋爱的永恒主题,揭示其复杂凝视背后的性别政治。

关键词:女性主义;钢琴课;简·坎皮恩;女性主义电影

女性主义又称女权(女权主义)、性别平权主义,它诞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末七十年代初期,它是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产物。当告别了母系氏族社会之后,女性这一角色在社会中便处于劣势地位,因而沦为了被压迫者;而男性则演变成为了家庭与社会的主宰,扮演着压迫女性的角色。女性主义指的是妇女为争取性别平等、抵制父权统治而发起的社会政治运动及由此产生的思想和文化领取的革命。1女性主义电影则指的是主要由女性导演创作的电影,也指反映女性生活的电影。

女性主义经典电影作品《钢琴课》(the Piano)的导演简·坎皮恩出生于新西兰惠灵顿市,现居澳大利亚悉尼。她于1975年在威灵顿的维克多莉娅大学获得人类学的学士学位,其实早在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她就开始尝试了电影拍摄,并在澳大利亚的电视电影学校进修。她执导的第一部短片《果皮》在1986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荣获金棕榈奖,其它多部影片均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中崭露头角。拥有着维克多莉娅大学人类学的学士学位与悉尼大学艺术系绘画学士学位的她具备了良好的艺术修养,这些优点都得以在她后续的电影作品中得以体现。在她创作的为数不多的电影中,《钢琴课》绝对是她的代表之作。这部以反映女性觉醒意识为出发点的电影,通过哑女艾达这一形象对钢琴的渴望表现出了女性的勇敢与执着,在经历过重重压迫抗争之后终于重见光明的传奇故事。

在影片当中,导演用温润的笔尖书写了女性情感的细腻圆润,刻画了经典女性形象艾达的内心世界。导演将钢琴作为载体,把指尖在琴键上敲出的音符化为艾达与贝恩斯沟通的桥梁,从而将美妙的音乐作为一个艾达情感的寄托。简·坎皮恩向来以女性作为故事情节的主角,运用镜头来讲述女主人公内心真正的渴望,将女性掩藏的激情以影片来诠释。惨遭厄运的艾达被迫和年幼尚小的女儿一起改嫁到了新西兰。而与艾达素未谋面的丈夫斯图尔特是一位农场主。前来海边迎接艾达的斯图尔特并未搬走艾达的钢琴。最终,它只能在艾达的注视下留在了海边。婚后的艾达和斯图尔特夫妻关系并不和谐,丈夫整日整夜忙于土地的谈判工作,而艾达则日日夜夜思念着海边的钢琴。在这种枯燥乏味的生活当中,唯一能够勾起艾达兴趣的还是那美妙的钢琴声。看似导演把艾达设定成为没有话语权的女性代表,实则把钢琴作为了她话语权的象征,即使她不能用言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但这种沉默却不是向男权主义低头妥协,相反之下还成为了艾达用以表达更深层次的,一种胜过书写方式的表达方式。在平日生活中艾达几乎忍受了所有的不满,但当其丈夫将钢琴用以换取土地时,艾达几乎崩溃,她愤怒地撕扯衣服,摔碎茶杯以此来表达心中的怒火。她选择了在沉默中“爆发”,同时也在沉默中“消亡”。当丈夫亲眼目睹了她与贝恩斯的私情之后,纵然狠心的丈夫在即将要砍掉她的手指之时,她也选择了沉默。到底是何种精神支柱让一个处于旧时代劣势地位的女性拥有者如此顽强的意志力。于是我们在艾达坚强意志的品格背后看到了女性主义的觉醒,她在用自己叵测的命运书写着女性主义对于爱情自由的渴望与向往。

艾达其实是一位具有强烈女权主义色彩的女性,她在欧洲就已经接受了良好的素质教育,但在荒无人烟的新西兰的一个原始部落中,粗俗野蛮的土著毛利人的生活状态与艾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影片中看来,大部分是爱情是建立在肉体欲望上的。而我们现在所追求的爱情却讲求心灵上的契合。但是深入的来讲,艾达对贝恩斯的爱情亦是凭借女人的直觉和感官展开的,他们之间的肉体关系事实上已经超越了理性的范畴。她对爱情单纯的执着,体现在她的欲罢不能,让人开始支持与同情他们的坎坷。并且这样单纯的执着也是每部女性电影迫不及待想要表现的永恒的主题。世界上只有两种人,男人和女人。女人的细腻温婉敏感与掩藏于内心深处的激情渴望,永远成为男性好奇的主题,于是成为了永恒的话题。这让我们更加急于想表现女性的意识觉醒,将纯真展现。艾达这个虚构的故事人物将女性的新意识彻底的表达出来,使女性的爱情充满优雅,却也又充满了原始的野性。罗曼蒂克的爱情并不时时刻刻存在,但我们有时却只单单为它而活,只为一时的激情。这部《钢琴课》为我们上了一堂女性意识觉醒的课程。也为我们的爱情认识增加了更加理性的思考。单纯的执着,单纯的追求,单纯的爱情。《钢琴课中》艾达所表现出来的对于自由爱情的理想和行动,强烈的表现出了现代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导演用影片给与了长期处于主导地位的男生沉重的一击。通过影片结尾我们能够得知艾达并未完全摆脱了男性的依靠,而是在落入海底之后经过了内心的挣扎,她最终还是选择了回归家庭,仍然依赖于丈夫和孩子的美满生活。

《钢琴课》凸显女性意识的另一个形式即打破“男性凝视”的霸权。2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女性通常都是被处于家庭与社会主导地位的男生的凝视之下的,女性不再作为被观看的色情对象而独立存在的。女性被各种精美华丽的服饰加以包裹,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只是一个仅供观赏的物品,而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拥有个性思想的个体,当然也更不可能与男性平等的享用权利。“《视觉快感与叙事性电影》论文阐明了好莱坞电影中女性的‘不在’,即在‘男人观看、女人被看’的镜头模式中女性形象成为了男性欲望的对象。”3但在简·坎皮恩的《钢琴课》中,突破性的颠覆了男性凝视的传统视角。当艾达拉开窗帘之后,映入她眼帘的确定贝恩斯裸露的身体。虽然艾达在看到这一幕时发出了轻声的惊叹,但她并未向其它女性那样回避这一切,而是将自己的视线停留在了贝恩斯的身上,这其实就是男性的被凝视,女性的凝视。这一点其实充分的论证了女性这一主体形象不再是被观看的主体,而演变成观看的主体。女性成为了视线的掌控者,其实是摆脱了传统电影中规定的那样,赋予男性凝视的主权。这实际上是导演完成了对主流电影的突破。

《钢琴课》这一经典女性主义电影,透过艾达这一女性形象与“钢琴别恋”的故事,反映了所处的男权在上地位的自我意识觉醒和对封建传统伦理束缚的反抗。诠释了艾达以独特女性的视角,实现了女主人在琴键上无声律动的自我救赎。

注释:

1.和静.不可译论的女性主义重释[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2):210-215.

2.张燕玲.沉默与凝视——《钢琴课》之女性主义解读[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3):116-118.

3.王志敏.电影美学:观念与思维的超越[J].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263.

猜你喜欢

钢琴课女性主义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一节没上的钢琴课
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苏吉尼玛》
一节没上的钢琴课
谈群体效应下幼师专业钢琴课自主学习
多维需求中的女性主义叙事策略:《一小时的故事》再解读
地方高师钢琴专业课考试侧记
关于钢琴课堂教学
钢琴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探讨
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电影《时时刻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