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找回迷失的自己——浅谈地方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

2016-01-28吴树燕江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学院335000商文娇青海师范大学音乐系810008

大众文艺 2016年4期
关键词:道德传统文化

吴树燕 (江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学院 335000)商文娇 (青海师范大学音乐系    810008)



找回迷失的自己——浅谈地方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

吴树燕(江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学院335000)
商文娇(青海师范大学音乐系810008)

摘要:当今社会,危机与机遇并存,西方文化的冲击使人们丧失了对自身文化的自信,亟待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洗礼。作为人类知识殿堂的高校,中国传统文化也处于严重缺失的状态,本文由此引发思考,浅谈地方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及设想。

关键词:传统文化;地方高校

本文为2015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艺术学青年项目“当代语境下龙虎山天师道音乐的教化功能研究”的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YS1575

金观涛、刘青峰两位老师在《中国思想史》一书的导言中指出中国文化历史精神的三大核心,其中之一说到:“中国文化以道德为终极关怀,追求道德完善是人生的终极意义”。

我们正处于一个危机与机遇并存的历史性交汇时代,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我们提供了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危机。人与自然的生态危机,人与社会的人文危机,人与人的道德危机,人与自己的心理危机,国家与国家的安全危机,文化与文化的价值观危机等。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化是世界独一无二,全世界所仰慕的。但是,在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中国人没有足够的文化自信,浮躁充斥着人们的内心,人们时刻面临选择,价值观游移不定,致使悲剧接二连三地产生,如道德沦丧、公德心缺失、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相处等等,且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人们似乎迷失了自己。

作为一名来自一线的音乐教师,在多年的教学经历中,能深刻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的缺失。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充满着嫉妒、黑暗不平等,负能量压倒正能量,使得一些年轻教师失去了前进的方向,随波逐流,怨天尤人,而真正想追求道德完善的人往往被认为是异类。从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也证明我们对于道德的追求还没有达到真正的高度。正如孟子所说,只要自己经过反省,坚守道德操守,就可以不随大流。劳思光先生所称的“德性我”所需要的道德意识的高度也许有些人一生都达不到,但是我相信,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可以向目标靠近。正如书中所说,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从道德出发,独立地思考人生意义,可以做到“不怨天,不尤人”。如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任大援老师曾经说过,要研究好国学,必须研究西学,西方上帝本位,中国伦理本位,中西相比,中国缺乏制度性的保障,需要靠大家的自觉性,朝着道德完善的终极目标努力。对于个人来说,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从读书做起。对于社会来说,我们可以适当施加一些压力,促进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下面笔者从地方高校的角度说说该如何重视中国传统文化。

一、地方高校要将中国传统文化课设为必修课,面向全体学生

地方高校的办学理念是立足特色,服务地方,区域的特色蕴含着地方的文化,地方的文化又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作为地方高校,站在地方文化的前沿,引领着地方文化发展的方向,代表着地方文化的最高水平,那么,领导的理念、教师的思想、学生的素质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领导重视传统文化,必将影响整个学校的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近几年来在各大场合的讲话中都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意识形态上已经深入人心了,现在需要的是全民的行动。

在地方高校,面向各个专业学生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并设定为必修课,使学生重视起来,将会不同程度上有益于学生的成长,为学生填补思想空白、打牢精神根基、开拓学习的思路。认真学习了该课程的学生,不仅对自身的专业有帮助,甚至会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

当然,要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首先要有优秀的教师,优秀的课程教师不仅要在学识上有造诣,在思想上也要深入骨髓地、发自内心地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同时要具备良好的教师素养,才能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代代传承。

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优秀师资的缺乏,没有高素质的老师,就没有高素质的学生。如果只有形式没有内容,那开设课程也是形同虚设,毫无效果。所以说,引进和培养优秀的课程教师也是重要的、迫在眉睫的事。

二、高校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趣味也随之改变,西方文化大量的引入,一方面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但另一方面也在动摇着人们心底的根基。如家庭购物,大到买汽车、小到买奶粉,有些人就是要买进口的,对国内制造的就是不放心,比如支持国产,买了一辆国产轿车,某一天出了点故障,朋友马上就说:看吧,国产的车就是质量不好,你看我买的国外产的车就没什么问题,好像国外生产的什么东西都是最好的一样。西化思想的充斥加上现实的遭遇,如果不够坚定,可能从此又多了一个对中国制造不放心的人了。所以,观念的改变是关键,但这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不是短时间内完成的。只有理论与实践结合好了,才是真正的转变和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

因此,除了开设理论课程之外,高校还可以以传统文化为主题,举办各类活动,促进实践中的运用,加深印象,巩固理论学习。如音乐专业可以举办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主题的音乐表演,包括民族器乐演奏、民歌演唱、戏曲演绎等等;美术专业也可以用电脑设计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标志、海报、节目单,用画笔描绘“我心目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专业可以以此为专题进行演讲比赛、论文大赛、教学比拼,等等。而且除了在校内进行,还可以向校外扩展,向更多的人传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大它的影响面。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外国人望尘莫及,很多外国学者不远万里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呢?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吸引了他们,可令人痛心的是,我们“身在福中不知福”,世界瞩目的中国传统文化围绕着我们,它就在我们身边,而我们却似乎毫无所知。我们期望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关注自己的传统文化,文化的力量将给我们带来民族自信、民族凝聚力,将带来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当然,我们首先应该从自身做起,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寻找自己的终极人生意义,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中华民族发展至今,只有一个文明,就是中华文明,和永远不会被打垮的中华民族,是我们的骄傲。作为中国人,我们需要自信起来,找回迷失的自己,传承自己的文化,做华夏儿女应该做的事。

参考文献:

金观涛,刘青峰.《中国思想史》.法律出版社,2015.

吴树燕,江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学院讲师,音乐学硕士。研究方向:民族器乐,音乐教育。

作者简介:

猜你喜欢

道德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谁远谁近?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