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剧中新型女性特质的解读与发现——以《北上广不相信眼泪》为例

2016-01-28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050024

大众文艺 2016年4期

张 哲 (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050024)



电视剧中新型女性特质的解读与发现——以《北上广不相信眼泪》为例

张哲(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050024)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传统女性观念已然在悄无声息中发生着变革。2015年底,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北上广不相信眼泪》中突出展现了当下新型女性的两性化特质。电视剧里的人物形象体现了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思想、行为的转变,创作者将其典型化、艺术化。究其深层因素则是经济变革导致政治体制的改革,人们的思想文化也深受影响,外在表现为行为、语言、着装等。伴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原来的男女主从模式被新型的平等、合作两性关系所取代。新型的两性关系是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健康模式。女性的崛起,给社会注入了新鲜血液,促进人类文明的进程。

关键词:女性独立;女性男性化;平等两性关系;社会健康发展

在2015年11月开播的《北上广不相信眼泪》这部现代都市剧中,以大城市广州为叙事的时空背景,讲述了家在北京的赵小亮与生长在上海的潘芸为了工作奔赴广州,大胆应对工作中的难题、巧妙隐婚生活。同时,剧中也展现了生活在他们周围的朋友、亲属奋斗在大城市里,面临生活中各种困难而毫不退缩的故事。剧情集中反映了大都市中的人们为了生活拼搏,小人物在大人物操控下艰难生存并利用智慧和头脑激烈反抗操控者的事。本剧作聚集于特定职场群体中多个角色之间的情感关系,体现出男女两性在面对情感挣扎时所体现的不同性别特质,表现出众多具有较强的当代精神指向和感性叙事的特征,一种新的两性形象进入人们的视野。其中,对女性变化的展现尤为突出。现代都市剧不仅仅是一个客观的容器和背景,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尤其是性别文化的意义。

一、经济独立对于女性解放的关键作用

剧中的女主人公潘芸是出生在上海单亲家庭中的孩子,自小被母亲抚养长大,没有上过高等学校,却早早拼搏在社会当中,是一位有主见、有思想的现代新女性。作为一名出色的销售人员,她深受男上司于生喜爱却不屈从于男性霸权主义,被女性高层领导陷害而懂得进退有度维护自己利益,善于利用自我的女性特质去处理生活小事。潘芸在处理各方事务时,无不体现其独立勇敢的特质,精明强干的形象很好的展现了职场女性的整体概况。看完这部电视剧我感触颇深,显然剧中的女性形象已不同于过去我们传统观念当中柔弱的居家女性。人类文明自起始时,不论是传统的狩猎文明、原始采集文明,还是距离我们较近的农耕文明,男性的位置一直被安放在外捕猎觅食、开疆拓土的外部世界,而女性则因为其生理特质一直被认为“生孩子”繁衍后代、居家织布才是天职,其位置被安放在家里而显得理所当然。社会分工造就了“男主外,女主内”“男受命于朝,女受命于家”的传统思想。在以男性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世界里,男性是主动的,是主体,是意义和价值的创造者;而女性是被动的、是客体,是意义和价值的承受者。因其经济地位的不平等,生理条件的制约,思想观念的束缚,女性成为附属于男性的他者,是第二性。波伏娃曾在《第二性》中谈到,一个人并非生来就是女人,而是变为女人,女人是造就的,不是天生的。他者是因为主体将自己确认为主体,才成为他者的。这一理论启发我们思考女性角色的问题。在过去,父权社会中男性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经济地位决定了男性的主导位置,使得没有经济来源的女性居于从属地位。

然而女性的从属地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语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女性不再只屈居于家里洗衣做饭、哺育儿女,而是逐渐走出家门,同男性一样在职场上竞争拼搏,使得女性自身经济独立,成为自我生命的主体。波伏娃指出,一个人要想成为主体,而不是虚幻地迷恋别人为自己设定的形象,就必须创造性地生活、工作,否则就会沦为他她者。本剧中表现的全部女性形象都是同男性一样,参加着各种工作,有着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和交际圈。从潘芸的母亲潘晓惠到闺蜜汪涵、富二代的女儿梁伊、律师妙妙……她们都有着独立的思想和社会地位。经济的独立,使得女性向争取平等的社会地位迈向了关键的一步。然而呼唤男女平等,更是在而是在生存意义的价值取向上显示女性的自觉和独立意识,以及超越“男女平等”的要求去证实自我、维护自我、表现自我并实现人的价值。

二、职场女性气质的双性化

在女性为自己争取平等社会地位的同时,我们发现她们身上本身的传统性别特质也在发生着变化。剧中,潘芸的双性化特质尤为明显。ABA公司与赵总谈判到了僵持阶段,潘芸豪放泼辣、软硬兼施,用一整箱白酒逼赵总签下合同;潘芸为了成功拿下利群的单子,得知利群毛总的儿子患了重病,她主动联系名医并陪毛总在医院陪护儿子;因结婚照外泄,潘芸去影楼摆出一副女土匪的架势,拍出一叠钱,恐吓女孩,解决事情。在诸多事件里,展现了她极高的情商、智商、语言才能、表演才能等特质,并且也看到她身上独有的机敏与强悍、果敢与灵活,体现了其性格的双性化的趋势。在过去,人们常常认为柔弱、娇嗔、妩媚这样的词语归属为女性特质。但我们发现当下的社会生活中,女性不再仅仅具有以上这些特征,女性身上也体现了某些男性特征,诸如勇敢、力量、倔强、独立等。在激烈职场竞争中的女性更是如此,究其内部原因则是女性自我意识的崛起,摆脱男性的精神与身体的控制,具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对于现代女性来讲,正视自身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以女性的眼光洞悉自我,确定自我本质,生命的意义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则是从女性立场出发审视外部世界并对其富于女性生命特色的理解和把握。

在本剧中不仅表达了女主人公潘芸强烈的女性意识、女性社会价值提升的现阶段展现,同时也塑造了其他诸多双性化气质的职场女性形象。在她们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展现了女性本身的优良品质和部分男性化特征,鲜明地呈现出现代新型女性形象,也让观者认识到职场女性双性化气质的普遍性与重要性。本剧从多个方面上展现了不同女性的双性化趋势。作为上一辈代表的便是潘芸的母亲潘晓惠,她是上海某电台主播漂亮成熟,具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年轻时怀孕被男友抛弃,后又独自一人抚养孩子长大,不依赖任何一位向她示好的男性,展现出其身上承担责任、坚强勇敢的男性气质;作为地域代表的则是潘芸的女上司叶昭君,她本是香港人,人近中年而未成婚,周旋于商界大佬之间,利用自己的智谋达成任务,衷心效命于总裁于生,展现出传统女性对爱情忠诚以及男性身上所具有的事业心;作为女性情感代表的便是潘芸的闺蜜汪涵,在老公南海出轨后,她也大度地选择原谅,帮助老公回归家庭,展现其身上传统的女性气质,包容接纳、情感至上。整部电视剧当中体现了女性自强自重的精神气质和男女之间互敬互补的平权意识,同时也体现出导演、编剧正视现代女性,没有把女性置于男权文化的视域之下,而是力求刻画和呈现女性自我命运的遭际、价值观念和心理特征的形象塑造,展现出现代女性在社会中若要争取平等的权利和地位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以及女性男性化气质对于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必要性。

在当下出现这种新的女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女性期待,塑造了大都市中职场女性的理想形象。在现代女性身上出现男性特质,是社会生存需要下形成的。在职场当中,女性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必将摆脱内心的柔弱怯懦,而要学习获得职场中的生存技能,比如在思想上要具有风险意识、争夺意识、危机意识;在行为上要果断勇敢、雷厉风行、有独立的思想不被他人左右;在情感上要懂得取舍,适度利用女性特质、忍受孤独等等。女性只有逐渐形成这样的品质,懂得利用两性性格特质的优点,才有力量抗衡男性的霸权,在社会生活中游刃有余,获得一席之地,真正实现男女平等。

三、新型平等的两性关系,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

波伏娃曾言,女性解放不是单靠某个单一的因素就可以实现的。对于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的生产力或经济因素,波伏娃指出,尽管经济因素很重要,但“在它引起道德的、社会的、文化的以及它所承诺和要求的其他成果以前,新型女人不可能出现”。换言之,女性解放要求的是全方位的解放,而这样的解放,将不单解放女性,也解放男性。伴随着女性意识的崛起、经济地位的独立,也从一定程度上改变着男女的相处模式,两性关系从原来的主从关系转变为新型的平等关系。女性地位的提升,使之男性也不能不随之做出改变。一方面,对女性敞开一个广阔的自由天地使其发展;另一方面,对男性的社会责任、家庭责任的放松禁锢,为想探索“女性世界”的男性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在现代新女性出现的同时,男性特质也在发生改变。剧中男主人公赵小亮,一方面具有男性的责任感、事业的野心和灵活的头脑,另一方面他在处理各种问题时,也懂得适度示弱,利用婉转柔和的女性特质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在男职员陈雄奇和南海身上除了基本的男性特质外,却格外多了份女性的优柔寡断、怯懦多情。剧中的男女性格双性化趋势改变了我们固有观念当中二元对立的传统性别区分,使人物的形象个性更加丰满真实。男女两性互为主体、互为客体,这样既避免了主体的傲慢和对客体的役使,又使男女双方正确认识自己,达到双赢。单性化人物的性格塑造减少,双性化人物不断增加,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和现实趋势。电视剧为受众提供了一个审视性别气质特征的窗口,且剧中所呈现的两性关系会产生一定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对受众的性别意识和价值取向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现代都市剧以生动形象的画面,在浓厚的社会氛围中塑造着人物的性格,传递着某个时代的性别观念,引导着人们构建合理健康的两性性别文化,平等的性别意识对于谋求男女两性的发展非常重要,对于社会的进步也起到关键作用。

结语

伴随着社会的改革与发展,新的两性关系通过大众传播的方式进入到人类的视野,我们期待大众媒介发挥其文化传播功能以及电视强大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为构建真正平等和谐的两性关系发挥正面积极的作用,呼吁男性与女性的共同解放,加强男女双性的气质培养,构建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型社会。

参考文献:

[1]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2]祝平燕,夏玉珍.性别社会学[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张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理论与批评。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