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戏剧魅力 展现文化精神——浅谈舞台剧《战马》(中文版)成功因素
2016-01-28古雯业河北传媒学院051430
古雯业 (河北传媒学院 051430)
感悟戏剧魅力展现文化精神——浅谈舞台剧《战马》(中文版)成功因素
古雯业(河北传媒学院051430)
摘要:结合舞台剧《战马》(中文版)的成功演出案例,分别从新型众筹融资模式的运用,专业化技术团队的精诚合作,观众体验模式的尝试,以及IP的成功运作四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展现出该剧独特的文化精神。
关键词:《战马》,舞台剧,文化精神,众筹,IP
舞台剧《战马》改编自英国作家迈克尔•莫波格1982年出版的同名儿童小说,讲述了第一次大战时,一个男孩和一匹马的真挚友谊。2007年被尼克•斯塔福德(Nick Stafford)改编成戏剧剧本,并由英国国家剧院搬上舞台,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经合作伙伴凯瑟琳•肯尼迪等人的推荐,阅读并赴伦敦观看了《战马》舞台剧之后,深受其魅力的感悟,于2011年又执导了同名电影。作为2015年中英文化交流年最大的亮点及看点,舞台剧《战马》(中文版)于2015年9月4日正式亮相中国国家话剧院,截止到2016年1月17日,该剧在京沪两地上演了115场,让观众看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好戏,赢得了普遍关注和好评,其成功的背后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新型众筹融资模式的运用
一部投资6000万的《战马》舞台剧,仅马偶就造价380万,单靠中国国家话剧院,很难独立运营如此大制作的舞台剧。如何解决资金困扰,新型众筹融资模式给传统演出市场解决了难题。1英国舞台剧《战马》是英国国家剧院献给女皇伊丽莎白二世和丈夫菲利普亲王礼物,同时也是伊丽莎白女皇生日的特殊贺礼。《战马》是英国皇家的身份地位的象征,是权力与文化意义的符号。正如法国作家让•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所言:“消费是在具有某种程度连贯性的话语中所呈现的所有物品和信息的真实总体性。有意义的消费乃是一种系统化的符号操作行为。”2
《战马》在中国尝试以市场化方式吸引更多参与方:由原创英国国家话剧院提供艺术指导、民营企业北京壹仟零壹夜经纪有限公司负责项目运营、北京华章东信文化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提供资金支持,其旗下国际版权交易中心的互联网众筹平台负责众筹“战马券”。该众筹项目2015年4月在“京东”上线,当日众筹3小时突破50万元,5小时突破100万元,8小时就获得超过200万元的支持资金,创下了京东众筹,甚至互联网文化众筹的诸多纪录。3观众用一元钱就能认购一张“战马券”,不仅可凭借此券兑换《战马》演出门票及相关产品、服务,还能在消费券交易平台上自由交易“战马券”。这就使得“战马”获得了十足而雄厚的金融支持。在传统售票模式受到互联网冲击的当下,“战马券”是对文化消费权益上的模式创新。“消费者不仅获得演出门票或衍生产品,更多是一种文化消费权益的体现,人们体验并消费,是用金钱在购买众多相关服务,如和马偶合影、参观后台等。
2008年开始研究国内演出生态圈的李健认为,“一直以来国内的演出生态圈都是传统的单一作坊模式。”这与国有院团的管理机制有关,国家投入资金往往不要求有市场回报,剧院又没有专业的市场营销团队,导致剧院经常是孤军奋战,市场推广效果不佳。在国家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更接地气的民营公司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像开心麻花娱乐文化公司、孟京辉戏剧工作室等独立剧团顺应而生。“市场细分是未来趋势,专业的事情就应该有专业的人去做。”《战马》这样的商业模式上的创新,利用“互联网+”的主动推送,文化符号的国际性地位在文化传媒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专业技术团队的精诚合作及管理的精细化
英国国家剧院创作的《战马》被誉为英国戏剧文化的新象征,无论在艺术造诣,还是制作难度上都代表了当代戏剧的最高水平。作为近年全球戏剧界少有的商业成功和艺术成就双佳的作品,《战马》自2007年10月首演至今,不仅在伦敦创下连演7年不落幕,至今场场爆满的骄人成绩,更是横扫了包括美国托尼奖和英国奥利弗奖在内的全球众多戏剧类奖项。《战马》在全世界演出超过4000场,观众总数超过600万人次,巡演足迹遍布全球。
《战马》的成功举世瞩目,各大机构争相《战马》海外版本制作与的演出,但《战马》的创作难度之大、制作成本之高、管理体系之精细、引进过程之困难让无数满怀热情的团队最终望而却步。而中国国家话剧院集结了中国顶级的制作团队,历经3年的筹备运作和1年半左右的排练,并邀请英国团队来华亲自传授,从演员选拔,排练,生活体验,剧本的再创作,都赋予了《战马》新的血液和灵魂,中文版《战马》才得以见雏形。此次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倾力打造的舞台剧《战马》中文版是继英语、德语、荷兰语之后,全球第四个语言版本。
从2014年启动排练以来,中文版《战马》演员经历了艰苦卓绝的训练。战马乔伊(joey)是个重达160公斤的非洲独特的“实操木偶”,由三个演员同时驾驭,一个控制它的头部和耳朵,另外两个可谓是“身披”战马,前者控制心脏部位的呼吸和前腿,后者控制尾巴和后腿,在表演中三个操偶师,并不能互相看到对方,因此他们的表演主要靠默契配合,这也是为什么单单培训演员的合作协调性就用了一年多时间。
乔伊如此生动,楚楚动人,与其高超的制作工艺不无关系。它由南非掌上乾坤木偶剧团的艺术家们手工制作而成,马偶的脊柱是铝的,骨架由藤条编织而成,灵活自如的脖子由富有弹性的碳纤维玻璃制成,皮肤则是袜状针织物,外面再包裹上皮革,一匹马的造价高达380万元。都说眼睛是心灵之窗,乔伊温柔的眼神也让许多观众忘了它是被人操控的马偶,那是因为艺术家们在马的眼睛上涂了一层清澈的树脂膜,这样它的眼睛就可以将光线折射出来,仿佛可以看到世界。
作者有幸走进国家话剧院《战马》的后台,进入了舞台剧的“心脏”地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地上贴着的白色荧光指示带,哪里禁行,哪里通行……都用图示标注了出来,物品的摆放均贴了标示,枪支据说都是根据真枪实弹1:1制作出来的,即便是演出时的枪声也是那样的真实,使得我坐在观众席中听到枪声不禁的背后一冷。在标示内,仅能容纳一人穿行的区域里,工作人员井然有序地鱼贯而行;在停放了20组机柜的系统核心区,无关人员不能随意靠近。每个演员都有标号的梳妆台,因为演员一共是40人,饰演的角色有65个,其中有15人是专门的马剧组,每个人都有很多个不同的角色,不停地更换服装道具。而且要在没有灯光和安静的条件下进行的有条不紊。
“只要进了后台,就必须遵守这些规矩。”一位工作人员解释道。他所说的规矩,指的是一本《健康安全评估手册》。在这本72页的手册里,上至演出换装时间,下至排练茶歇安排,通通写在其中。他强调说,从来没见过细节如此完备、规章如此严明的评估(工作)手册,就连化妆品对演员的皮肤伤害等级都被写了进去。
从《战马》身上我们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文化层面上的立意新颖,更看出幕后工作、道具安排、舞台艺术上的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以及其高度的系统化完善的管理体制。
三、“演出+体验”式戏剧课堂
在观看舞台剧前,作者有幸参加了中国国家话剧院举办的《战马》5D体验活动。导演晓邑老师首先让我们站在场内围成一个圈,首先做“破冰游戏”:放松自己,敞开心灵。从晓邑老师开始,选一个队友,向他注视着走过去,两人交换位置,这个人开始走向其他人,以此类推,随后增加难度,和陌生人打招呼,说“你好”并且握手,到后来增加拥抱,气氛变得越来越好,大家不再那么陌生,会用简短的眼神和话语交流。老师后来解释,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个社交气泡,正面大约一米,侧面约一臂的距离,当有人进入这个气泡时,我们会自然地紧张并向后缩,当我们张开双臂,拥抱别人时,彼此的关系和距离产生微妙的变化,在舞台上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释放自己,才能更好地诠释角色。接下来是“竹竿小鱼”游戏。晓邑老师让我们用竹竿进行训练,三个人两个竹竿,用手掌心控制,不可以说话,只能用手掌感受队友的力度,用心揣摩前进的方向和高低,来回走动,保持杆不可以掉下来。接下来增加难度,两人三根杆,六人五根杆,人多的大组做网,人少的为鱼,来个“网追鱼”游戏。和双人感知不同,更强调团队的配合,人多意见往往很难得到统一,并且下意识的需要一个人来统领指挥全局。默契配合,心神合一,是竹竿训练的关键要义。操纵“小木偶”游戏,小木偶的表演更添加了戏剧色彩,延伸出创意和专注的意义。三人一组,分别操纵小木偶的两只脚,腰和一只手,头和另一只手,由老师给出情境安排,如呼吸,走路,吃蛋糕,寒冷,打喷嚏,疑惑,惊吓等等。晓邑老师说这是西方木偶演员最经典的基础练习,这也是要求三个人配合的默契感以及专注程度,对于能否让小木偶活起来就要看团队的创新能力了。最后,是本场的主角明星“乔伊”出场,虽然我们一开始就知道不可能使用一匹真实的马作为道具,但是等“乔伊”一出场你就被“他”吸引了,如同勾魂了一般。一匹“战马”由三个操偶师掌控,分别控制头,前肢和后腿。其实马匹运动非常复杂,无法靠程式化的方式来记住每一个动作,甚至许多动作都是即兴的,所以三位操偶师一定要全神贯注地观察和感受同伴的变化,如果马头动了,马的前腿、后腿、尾巴也一定会有反应。这种变化有时候很微妙的,但是观众感觉到的不会是一只行动不符合逻辑的“真马”。如果仔细观察,观众还会发现,战马从没有停止过表演,即使马在正常站立时的呼吸状态,操偶师也会通过上下起伏的细微动作展现出来。如果你想近距离的和乔伊打招呼,一定要征得它的同意,它不会很快的答应你,会对你有所警觉,让你感觉和真马的反应一致,站在乔伊的后面也会让它感到不安与躁动。对于这样的非传统意义的体验课堂方式,让更多的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都深深被这部舞台剧所吸引,引发对观看该剧的迫切心情。
四、IP的成功运作
“IP”(Intellectual Property)意为知识产权。文化领域中的“IP”主要围绕拥有大量粉丝基数的文学作品的影视剧、舞台剧版权改编。在文化产业中的常见操作模式,即为电影版权、电视剧版权、舞台剧版权、网络游戏版权等多类型的版权开发。舞台剧《战马》即为IP成功运作的典范。
《战马》的故事发生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作品叙述了战马乔伊与它的主人——阿尔伯特之间的生离死别。这场战争席卷欧、亚、非三大洲,历时4年,共有近3000万人在战争中伤亡,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4该作品由小说,改编成舞台剧、电影,每一次版本形式的改变,都赢得了巨大的成功。《战马》虽然反映的是历史上的战争,却浸透着人性的温馨,舞台上呈现的是杀戮的危害与同情的可贵。舞台剧并没有把重头戏让战争带来的沉重感所取代,而是把1:1等比例的大炮,坦克等重型机械搬上舞台让人们体悟、回望与铭记历史,剧中天空中翱翔的飞鸟,以及引得观众捧腹大笑的“大白鹅”,十足的抢了舞台中人物的戏份,让观众觉得轻松和自然。剧中的对话形式并没有那么死板生硬,而是加入了大量的现代人们接受的喜剧元素,情感成为故事的主线,观众感受到的是人与马,马与马之间的信任和友谊。
《战马》舞台的幕布设计成一个抽象的造型,就像一条不规则的彩虹,倾斜地划过整个舞台,依托多媒体的数字技术,承担了背景和剧情提示的作用。将真实的纪录照片和文字、符号混为一体,带给观众独特的视觉感受,静态和动态之间的对比,营造了一种古典剧场传达朴素的情感场景,人与马,马与马之间的情义,采用现代手法来表达时空的过渡和情感的升华,追忆似水年华。依托多媒体屏幕及舞台表演的完美结合,我们除了看到夕阳下的剪影、马鬃的飞舞,万马奔腾的景象,在背景幕布上显示抽象的图案,战争的喧嚣,隐喻一个时代的战争风云和城镇风情,这一屏幕诠释了整部舞剧的背景。甚至,它在努力达成视觉时代需要的一种超越真实和单纯的视野需求,使得电影与戏剧的舞台效果更为接近,界限变得模糊化。
书本上的文字转化为可视化的视觉影像再到舞台剧现场版本的震撼,将人们的感官神经从听觉,触觉,视觉都调动起来。人们在情感上对“人马情未了”的返璞归真,真性情的认可,对于战争与和平的精神上的欢愉和纯化,使得这种文化样态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可持续性。
舞台剧《战马》的成功,标志着文化娱乐品和经济产业模式并行,交互融合的必要性。当下文化市场的发展中,如何制作出满足观众品味的高质量、高产出、高回报的“三高”产品,是我们每个传媒人要思考的问题。《战马》(中文版)在北京获得“50+1”场,场场爆满的骄人成绩,之后2015年11月15日转战上海,该剧在上海文化广场连演64场,如此巨大的演出体量,在上海近年的演出中颇为罕见。接下来还会去广州,在国内其他城市巡演,并有可能走向其他亚洲国家。
《战马》已经不再是电影或者舞台剧,而成为了人们一种精神上的文化象征,影响着人们追本逐新的脚步,寻求人们最初的模样,并且其文化产业化的成功,也将影响其他从业者的思考。
注释:
1.韩洁,王镜茹.舞台剧《战马》京城开演演出市场迎来“众筹”春天[EB/OL].新华网.[2015-09-04].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5-09/04/c_1116461526.
2.(法)让・波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229.
3.中国网.战马券刷新京东文化众筹纪录[EB/OL].[2015-04-21].http://finance.china.com.cn/roll/20150421/3071144.shtml.
4.张晓艳.战・马・情——《战马》的生态主义解读[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1):49-51.
古雯业,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艺术硕士,供职于河北传媒学院,目前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进修,研究方向,电影、戏剧表演艺术。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