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巴托 蒙风之源——论武星宽作品的民族与现代之大交融
2016-01-28武汉理工大学430000
何 青 (武汉理工大学 430000)
乌兰巴托蒙风之源——论武星宽作品的民族与现代之大交融
何青(武汉理工大学430000)
摘要:武星宽教授的作品中带有着鲜明的名族特色与地域性特征;在充分了解民族文化下结合现代艺术风格进行融合、创造,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本文对武星宽的绘画作品、设计作品、设计思想进行简要的阐述与分析。
关键词:民族性;现代语言;设计思维
武汉理工大学教授——武星宽是一位在蒙古草原滋养下长大的一位艺术大师,辽无边际的草原、嵌入云端的山脉、风干的牛肉和烈性的特色蒙古酒,这一切都深深地烙印在了这位艺术大师的心中。也许是上天对这位艺术大师的眷顾和安排,小时候就结缘于乌拉特后旗的寺庙中,启迪于神秘经书的制作和色彩浓艳的唐卡描绘,这样神圣的环境给予这位艺术大师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创作技艺。在现在这个缺少特色的时代里,武教授将传统形式、民族特色和现代风格极为一体,从而形成了他独树一帜的艺术风范。
一、水墨重彩写意山水
以往我们想起中国水墨画,无一的印象就是黑白山水、精雕细琢的印象,但武教授不同,他的水墨画中,将现代风格与水墨的特性发挥到极致,尽显蒙古草原之美,即不是汉族水墨画家的山川风古,也不是唐卡那规整与精细。他从自己的艺术感知中高度提炼出来的抽象的语言。那神圣而富力的色彩,那强烈的一抹蓝色、飘扬的一撇红色,而每一种色彩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仿佛让人置身于那蒙古辽阔的大草原,蓝蓝的天空下飘舞着红、黄、蓝的彩旗,在马背上飘荡,闻着青草的芬芳感受大自然最清静的美好。
细看它的笔墨,肆意挥洒而又精确无比的弧线、色块,将西方过于看重的独立元素与中国水墨画地意境与氛围相结合,调整整体气氛与意境,以抽象的方式又有其民族的意象,使观画人看得如痴如醉。外而求整,内而求乱,乱而不乱,用这种思绪创造画面,神秘而又次序是武教授想要表达的语言。整个构图饱满张扬,在有限的画面中体现无限的东西。老子曾曰:“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窃兮冥兮,其中有精。”这句话形容武教授的水墨画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它那似抽象实则具体的线条、似随意又十分恰当的大色块,营造出一种具有神秘的民族空间幻觉。那墨色在艳丽的纯色中绽放,没有俗气质感,只让人领悟到古莽荒寒映衬的清雅秀丽,生活经历的映衬、那蒙古草原那顽强的生命力。奔放之下终会有那几丝细腻的挑画,轻与重、虚与实、浓与淡的对比,这动静的气息更显张力,苍茫之下,草原之声尽成天籁。如代表作《禅色汇苍原》主要以黑白为基调,远处的雪山与天际连接,天地万物苍茫之感油然而生,似有似无的地平交界处,抹上那红色和绿色,在绝望中看到希望,近处的那形似的牛身在俯首漫天大地,感受到顽强的生命力。世间沉浮,大化如流,元气淋漓,显然,那顶上的一顶明月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而这雪山之子,无论是在创作什么,都能体现出他对那片草原的向往,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在刹那之间,意贯乾坤,充满了光明,写满了鉴定与信念。
二、千变万化蒙古之家
武教授认为现代城市极度缺乏民族的特色,千篇一律的大楼设计在城市中拔地而起,整座城市感觉没有建完,从一座城市跨越到另一座城市看不到任何区别,这是城市的悲哀。而武教授决定为此做出一些改变,贡献出一些自己的力量。在呼和浩特他的家乡,打算打造一座梦幻黑城,将民族语言发挥到极致。
在设计蒙古包之初,沿用蒙古族独特的民族纹饰加以创作,继承传统而又超越传统,形成他独特的风格体系。为了体现其民族文化,将民族特色的装饰、挂件、摆件中提炼符号语言,从而进行夸大、变形、再叠加等艺术方法进行二次创造。
蒙古包的形态性是现代的,纹样符号远古的,远古与现代的跨界在这里完美的呈现。“以新托老,以老复新”,两者之间的横向交融,达到了意向不到的东西。他把现代形态作为整个建筑的载体,把民族的符号进行简化、抽象、打散、组合、生花,获得一种简约化的符号融入到蒙古包的创造中去,这样的建筑显得有很丰富的时代特征和民族因素。
而功能方面,蒙古包的格局是非常丰富,有组合式的、变形式、有阁楼式等。在组合式的蒙古包中,功能性和美观性都达到了非常巅峰的状态,整个形态像一个大托盘,在整个建筑四周小的蒙古包对大的蒙古包进行一个环形围绕的状态,假如这个蒙古包作为一个旅馆使用,那么这些四周小的蒙古包将作为客房的使用功能,每个房间的窗台外挂满了蒙古草原的风干牛肉,中间的大空间将处于一个大型的过度空间,这个旅馆将会吸引无数游客来此一游;假如作小型家庭的使用,家庭所需要的功能分区也都是具备的;倘若作为一个景观雕塑而存为,那它的标志性和美观性也是特别能体现其特色。在阁楼式的蒙古包的形式中,底下一层是悬空的状态,蒙古包底下饲养大量得牛羊,这种设计形式来源于武教授在荷兰考察是居住的民宿,清晨他睁开眼睛,引入眼帘的不是风车、蓝天而是牛羊的眼神对视,共存共融的状态让他感觉到人与自然的交融,从而产生的那种心境感让武教授难以忘怀。
三、大象融合的设计思维
作为一名蒙古族艺术家,武教授认为自己有责任将民族性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做出自己的特色。他曾说过,“民族符号是一个时期一个时代的留下的历史的产物,可以保护、传承,作为创新是不行的,我们设计时是需要进行创造而不是延续。”在创作民族性的建筑时,色彩是他喜欢擅长的元素之一。当设计带有荆楚文化的古建时,大量采用楚文化的色系红、黑色块,然后其余地方留白,整个建筑正因为这个白色而更加富有灵气,“白本无色,但色自生”而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
在这个设计领域当中,武教授反复强调,艺术设计不是纯粹的设计,而是一种艺术设计,必须要设计与艺术跨界交融,从绘画、设计、装饰、雕塑中去感知,最后获得一种东西,才能比原创的艺术设计,这样的艺术创作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在现代信息、审美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对设计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而我们要做的是要将现代科学的模式和艺术化的组合,做设计要做精,要做出特色,要做出精到,要使自己成为这个领域的标志,在这座城市中建造出属于这座城市的特色。
四、结语
武星宽教授的作品,以我国民族文化为理念基础的同时,增添现代设计美学的思维。从自己伟大的情怀和丰富的艺术语言,独特的艺术视角出发,将自己的设计特色表现的淋漓尽致。不拘泥于唯一的表达形式,而是上升到对于心境感的追求,在现代与民族特色之间游走,不断寻求更富有灵魂的表达方式。可以说民族特色的追求来自他骨子里对家乡思念情怀,也是对生命和自然的温柔告白。
参考文献:
[1]武星宽.设计美学导论[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武星宽.武星宽水墨重彩画集[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3]尤霞.中国传统图式的符号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
[4]肖丽萍,陈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浅谈武星宽先生作品对蒙元文化的传承和演变[J].设计论,2014(06).
何青,武汉市洪山区武汉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