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训练对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以河南省通许县为例

2016-01-28马金凤刘海龙

运动 2016年19期
关键词:体育训练情绪心理健康

马金凤,刘海龙

(河南大学体育部,河南 开封 475001)

体育训练对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以河南省通许县为例

马金凤,刘海龙

(河南大学体育部,河南 开封 475001)

通过对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探讨如何在体育训练中将心理健康教育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直接渗透其中,将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进行有机结合,以达到增强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目的。

体育训练;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河南省作为粮食主产区的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随着大批农村男女青壮年劳动力离乡外出,农村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重担主要落在了祖孙的肩上,他们成为了农业生产的实践者和维持家庭完整的工作者。大部分因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和学习而留在农村的孩子,由祖父母或其他亲戚代替照料,这一类未成年的孩子被称为留守儿童。国内有关留守儿童的研究很多,但是缺乏通过体育训练提高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鞭辟入里的研究。本文对比了留守青少年与非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以此基础提出通过体育训练观察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变化情况,进而分析体育训练与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为解决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提出理论依据。

1 河南省通许县留守青少年基本情况

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已有超2亿的农民工流向各大城市。受现实条件制约,广大农民工没有精力和能力将年幼的孩子带到身边读书学习并加以照顾,而是将他们留在家里托付给祖父母照看。据200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河南省农村仅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就有254万人,居全国之冠。据河南省通许县妇联历时2个月对全县整体摸排得出的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6月,全县有留守儿童年61 200名,其中父母均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有16 800名,留守儿童占到了在校学生的1/3。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针对通许县实验中学在读的、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半年以上、年龄在12~15岁之间的留守的青少年展开的。

2 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2.1 与父母分离时间长短

通过学校的问卷调查发现,留守的青少年中有82%的从小就是由看护人照料,对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在情感上并没有产生太多的分离焦虑。留守的青少年基本上都是选择寄宿,七年级的新生由于刚入学到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中,反而为脱离看护人的管产生新鲜感,感到放松与自由。18%的留守青少年是在进入初中以后父母才外出务工,此类人群会表现出较明显的分离焦虑,尤以女生居多。随着学习生活的推进,进入八九年级的留守青少年基本上已经适应了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学习、生活模式,已学会对父母的外出务工产生的排斥情绪进行疏导。

2.2 农村教育现状的影响

农村基础教育师资薄弱,大多教师身兼数职,但缺乏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另外,留守青少年心理干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再者,学校教育在某些方面过分注重升学,导致教师、学校教育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缺失。留守青少年中有5%左右的人群由于各种原因选择辍学,95%的留守青少年仅能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习过程。在95%的人群中有70%进入普通高中就读,20%进入各种职业类学校求学,10%的留守青少年选择外出务工,走上了与父母同样的道路。

2.3 看护人素质的影响

通过调查发现,看护人60岁以上的老人占70%,文化程度偏低,对青少年的照顾仅限于衣食起居。此外,年龄的鸿沟使得孩子和看护人难有深入沟通,很少交流彼此的精神世界,从而对学校生活“报喜不报忧”,看护人意识不到他们的心理的变化。70%的看护人受教育程度差,教育能力低,监管力度不够,这是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80%的教养人采取不当教育方式,对留守青少年表现得过分宽容、溺爱,对孩子“只娇不敲”,使他们处于一种自由放任的状态。

2.4 学校生活的影响

出于安全考虑,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留守青少年的生活范围基本上局限于求学的学校,使得学生们过分专注成绩,从而出现价值取向、人生选择的偏差。升学的压力使得学校对学生的成绩要求比较高。在问卷中调查中有高达57%的留守学生明确表示自己有厌学的情绪,有49%的对继续求学缺乏兴趣,部分同学表现出严重的厌学心理:他们往往表现出对学习毫无兴趣,无视学校规定;经常迟到、早退,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更有甚者影响他人学习;有些叛逆的学生还直接和教师作对,扰乱课堂纪律;另有少数同学即使成绩好,也不能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背负着成绩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

2.5 大众传媒和网络对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公布,全国未成年人的上网率为79.2%。调查中,河南省通许县84%的未成年人每周上网,留守青少年中有27%的人在周末上网没有时间限制;34%的人每天上网时间不少于1h,一般是利用放学后时间上网,也有部分学生利用早上时间上网;情况严重的是,11%的网游痴迷者选择周末在网吧通宵,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也影响他们身体的正常发育。有18.6%的留守青少年中承认有意或无意浏览过色情、暴力游戏等网站;83.2%的留守青少年上网主要是玩游戏,而且在留守青少年所爱玩的网络游戏中,又以带有一定的暴力与色情色彩的网游为主。留守青少年长时间沉迷于此,缺乏对现实生活、真实世界的理解和认知,易产生幻觉。对于在虚拟世界中取得的成绩,85%的留守青少年表示,游戏角色升级或完成任务能给他们带来成就感与存在感。

3 留守青少年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3.1 情绪问题

由于远离父母,缺少家庭温暖,留守青少年易产生心理躁动和抑郁问题。他们在情绪方面极不稳定,固执、孤僻、不合群、多疑、敏感,以致同周围的人关系紧张。另一方面,复杂的社会和生活的压力,导致留守青少年过早地思考一些对他们而言太过沉重的人生问题,如未来有没有希望?怎样才能挣更多钱?在经历了生活的贫困、父母的离别和生活的改变等一系列过程后,孩子变得比同龄人敏感、多疑。

3.2 人际交往问题

留守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上常常表现出一定的自我封闭,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后有严重的被遗弃心理,慢慢发展成边缘性人格障碍,情绪、人际关系、自我形象、行为的不稳定。感情脆弱的女生往往会以以伤感的心态来看待外部世界和他人。相较之下,男生倾向于过度宣泄内心的不满,伴随多种冲动行为,严重地干扰或破坏了人际关系。

3.3 自卑心理

留守青少年没有父母的贴身呵护,缺乏在家庭中应有的存在感,久而久之,会产生自卑心理。自卑感一旦形成,就会以一种负向情绪体验存在。内向的青少年易形成自卑、孤僻等性格;部分人表现为自暴自弃、悲观消沉、无上进心。

3.4 逆反心理和怨恨心理

独特的生活体验给留守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带来了难以化解的疑惑与独特的感受。当他们陷入问题的解决的困境时,更倾向诉诸于负向的方式表达,如任性、冷淡、内向和寻衅,而且逆反。他们总感到别人在欺负自己,总是计较小事,与人交流时充满攻击性,对待教师的批评容易采取逃学甚至出走等过激行为。留守青少年逆反心理代表了一种情绪,也代表了一种无奈的反抗。还有少数青少年对父母打工不理解,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出现情感隔膜。

4 体育训练对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4.1 体育训练的界定

体育训练是指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兴趣爱好,运用各种系统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以增强学生身心健康、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目的的身体训练。县乡中小学可把体育训练和团体心理辅导相结合,把各种心理技术穿插到体育训练之中,寓教于乐,同步辅导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的特长及学生的兴趣爱好,选取篮球、软式排球、羽毛球、乒乓球为主要训练内容,并结合身体素质练习和各种体育娱乐活动,如撕名牌比赛等,通过体育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2 体育训练对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4.2.1 青少年从事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会感到自由自在、兴奋不已,这种积极的情绪具有直接的心理健康效益,对缓解身心压力有良好的作用。体育训练可以改善心境状态,增加幸福感,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

4.2.2 留守青少年多参加一些集体类的项目,有助于促进人际交往,增强自我认同感和集体归属感,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4.2.3 留守青少年中部分学习成绩不佳,自卑感严重,缺乏自信,通过参加合适项目的体育训练,能让留守青少年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5 建 议

5.1 体育训练能显著改善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充实留守青少年的业余生活,陶冶青少年的情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幸福指数。体育运动不但能改善人体机能健康状况,还有助于促进人体机能和神经系统的健康,从而为心理健康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前提。另外,在体育运动中培养团队精神、协作精神,培养乐于与人交往的精神,是培养广泛人际交往的前提。

5.2 加大基层体育教师及任课教师的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培训,并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积极运用,更好地关注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具备心理学专业知识的体育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调节、控制、转移情绪,通过运动的方式进行情绪的合理宣泄,从而疏通心理障碍。

5.3 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训练,充分发挥体育在健身、健心、娱乐和文化传递等方面的作用,组织许多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体育训练,如球类比赛、拔河比赛、登山和野炊等集体活动,让留守青少年能够健康成长。

5.4 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一个留守青少年都能体验到关心与关爱。农村相对低下的物质生活容易改善,但是精神的贫乏会对正处于性格塑造中的青少年产生一生的影响。青少年在身体和心理2方面都处于不成熟的状态,加之生活环境带来的情绪负重,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思潮的影响。教师对学生苦闷、自卑、惆怅、抑郁、恐惧、叛逆等不良情绪进行因人而异的疏导,可防止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

[ 1 ]周林,肖永红,等,农村留守青少年教育问题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 2 ]项乔荣.培养自锻习惯:体育教学与健康相结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 3 ]唐红明.农村留守青少年体育教育边缘化现象研究[ J ].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5):660-662.

[ 4 ]王茜,王雪峰.体育教学过程对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J ].当代理论教育与实践,2010(5):11-12.

[ 5 ]李宝峰.农村“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 J ].教育探索,2005(5):82-83.

G806

A

1674-151X(2016)10-045-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6.19.025

投稿日期:2016-09-09

马金凤(1960—), 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学校体育学。

猜你喜欢

体育训练情绪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体育训练中兴趣培养的路径探究
高校体育训练中如何培养兴趣探究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训练现状及对策分析
智能终端在体育训练过程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小情绪
小情绪